教師成長的四個“錦囊”

對於教師的成長,我們有很多具體的戰術層面的探索和實踐。但我現在想嘗試從更宏大的戰略層面來談談一線教師如何豐富完善自己,提高專業水平。

培育自己的人文修養

教育是與未成年人建立聯繫並實施影響的學問。確切地說,教育屬於人文領域的範疇。人文領域的學習,除了傳授,更重要的是涵養和薰陶。

教師對學生個人的影響,不僅是學科專業的知識與能力,更在於整體的人文氣質與素養的耳聞目染。最好的教育一定不是隻停留在技術層面,而來自於內心的認同與心靈的完整。不誇張地說,教師其實是以整個人的形象工作的。很多時候,教師的人文修養恰如教育的“水和空氣”。如果在本學科的修為之外,教師還在書法、美術、音樂、文學、甚至是收藏等藝術領域有自己的修養,那更是學生之福、教育之福。我接觸到的許多語文教育大家,大都有這樣令人歎為觀止的才華:或張口能唱,或筆走龍蛇,或能信手成詩,有的甚至自己就是作家、書法家等。

不管是哪一個學科的教師,涵養自己人文修養最便捷而有效的方式就是閱讀,特別是人文、思想類書籍的閱讀。對於語文教師來說,這樣的人文修養就更是必須。試想一個長期沒有“書香”浸潤的老師,怎能上出優雅的、富有人文氣息的語文課?怎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

架構專業的教育大腦

教育是一種專業行為,專業就意味著不可替代。教師要架構專業的教育大腦,最基礎的方式還是專業領域的閱讀和揣摩。

一個理想的學科教師的專業大腦,除了必備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常識,底部應當有一兩本學科公認的奠基之作,這樣的書有兩個特點,一是能闡述學科的學理,二是常被名師引用和推薦。這是具有專業功利目的的閱讀,這樣的書你可能經常聽到,但是身邊真正閱讀的人很少。這樣的書籍學術性強,讀來會缺少愉悅感。如果實在讀得難以堅持,你不妨從其他名師的學習札記和體會那裡開始入手,逐步登堂入室。這樣的方式恰如鹽在湯中,最終形成自己大致的專業地圖的框架,形成自己對學科的理解。

另外,專業還意味著需要不斷地迭代升級。因此,教師必然是一個終身學習者。

做反思實踐的行動者

如果有諾貝爾教育獎,我認為日本“學習共同體”理論的創立者佐藤學先生必會是其中的大熱門。我把佐藤學先生稱之為我們教師的“行動導師”。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他遍訪日本全國各地學校,深入課堂,與教師一同研究教學,倡導創建“學習共同體”。我曾有幸兩次近距離接觸他的工作過程,歎服他的行動能力和反思能力。

有專家認為,教師是天生的保守主義者。我基本認同這樣的觀點。在我的工作經歷中,的確存在著一些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工作前一兩年工作的重複。在專業生活中,其實我們的思維有著很多的懷疑、躊躇、困惑和心智上的困難,但這些可供反思、可供改進的契機往往由於各種原因被我們忽視了,遮蔽了,以致最後陷入反思性思維的麻木,最終被教育的大時代拋棄而不自知。

反思本質上是教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思維方式。它是教師自我認知和自我監控的思維機制,是教師理性思維成熟的核心特徵。反思+實踐+反思+實踐=成長。如此循環,知行合一,這是一再被證明的專業成長最樸素的公式。

開展自己的教研,發表自己的見解,解決自己的問題,改進自己的教學……專業成熟的教師,都具有實踐者躬身入局、吐故納新、不斷登攀的勇氣。

成為健康陽光有趣的人

工作本質就是教師的另一面生活。如果把工作與生活作為對立面來思考,這樣的工作是令人懷疑的。一個不熱愛生活的老師,我很難想象他如何熱愛工作。

我的成長歲月聆聽了很多先進教師的事蹟,說句實話,那樣的事蹟大都是把教育工作描繪成了一種包身工式的“苦難掙扎”。很多的時候,我更多升起的是憐憫或懷疑,而少有一種要學習的衝動——那種“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農耕社會中評優樹模的思維方式應該得到摒棄了。優秀教師不等同於病痛纏身,優秀教師也不等同於一定要犧牲小我。好老師首先應當是健康、陽光、有趣的。教師身上有的,必會投射到孩子的身上。我堅信這一點。

整理出這份教師成長的戰略清單,希望能為更多的同路人提供參考。期望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讓教師群體在任何時候都能贏得家長的真實尊重和社會的真實敬意。這不僅是為個體,更是為國家和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