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去封建王朝時候,江浙是文人墨客高官宰相的主產區之一?

海歸在縣城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江浙地區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書墨之氣濃厚、才子文人高產的地方,但也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江浙地區出才子不假,但是唐以前的高官還是以北方為主。

看歷史上的兩組數據:

一是歷代宰相籍貫統計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產生宰相較多的省份,前五名分別是:河南第一(220人)、陝西第二(127人)、山東第三(120人)、河北第四(115人)、山西第五(84人)。江蘇排第六(76人)、浙江排第七(69人)。

二是歷代狀元籍貫統計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產生狀元較多的省份,前五名分別是:江蘇第一(60人)、浙江第二(54人)、河南第三(37人)、福建第四(33人)、山東第五(30人)。河北、江西並列排第六(都是29人)。

狀元的數量南方比北方多,宰相的數量北方比南方多,是不是說明南方文才多、北方治才多呢?其實不是。

宰相的數量是從秦代開始計算,而狀元的數量是從唐代開始計算(科舉制度始於隋唐),如果從唐代以後開始計算,宰相數量也是南方多,尤其是明清兩朝,產生30位以上宰相的省份,只有江蘇和浙江。

數量的變化背後,隱藏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中國文脈南移的歷史脈絡。中國文明的中心,在唐代之前始終在黃河流域(河南、陝西、河北、山東、山西)一帶,世家大族、文化巨擘主要在北方活動。

但是,從西晉末年開始,受中原地區戰亂不斷的影響,世家大族紛紛南遷。其中,西晉滅亡至隋朝建立之間的大分裂時期是一次高峰,唐末五代時期是第二次高峰,北宋被滅之後是第三次高峰。

北方的官宦士族南遷,主要目的地就是江浙一帶,原因自然是這裡經濟發達、物產豐富、舒適宜居,連東晉、南宋等落魄的朝廷都要遷到這裡。最晚到南宋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和文化中心已經遷移到江浙一帶了。


新潮太史令


《憶江南》一一白居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一一多麼熟悉的詩詞,多麼令人嚮往的江南美景?

江浙是指江蘇和浙江兩省地區,俗稱兩江。在封建王朝的時候做為文人墨客高官宰相的主產區之一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根源的。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

一是地緣優勢。1、江浙一帶地形多為濱海平原,土地肥沃、雨水豐富、物產豐饒,稻穀產量高,米質好,一年兩熟。2、交通便利,自隋煬帝鑿建大運河後,長江、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又處於長江入海口,內河、海運都十分發達。京杭大運河穿越江蘇,所以沿河一帶商業發達,產生了很多的商業聚集地,推動了金融、手工業、商業、服務業的發展。3.自然災害少,戰亂少(古代打仗主要是步兵和騎兵,江浙水網密佈,溼地叢生,大部分是水田,不利於大規模作戰和騎兵行進),所以人口眾多。。

二是經濟優勢。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發達的工商業,造就了江浙經濟在全國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唐代以後就流傳著“兩江熟、天下足”的盛譽,從唐代就有了“人謂爾從江南來,我謂爾從天上來”的“上有天堂 下有蘇杭”的美譽!自宋代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完全南移到了以江浙為核心的南方地區,從明代開始的資本主義萌芽就產生在了兩江地區;在整個明清時期,兩江所貢獻給朝廷的稅賦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可見歷代皇帝對兩江地區有多看重了!

三是文化優勢。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在富饒的兩江地區從吳越時代就有了吳越文化、良渚文化,繁榮的經濟又形成了歌舞昇平的景象。六朝時期(公元222年一589年)金陵(南京)就是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宋代開始成為江南文化的中心。秦淮河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古韻凌波十里歡,風搖畫舫雨含煙。夜遊驚豔思八豔,情灑秦淮不夜天”……多少風流才子文人墨客留戀於此,留下無數詩酒風流。優越富庶的生活質量,深厚的文化氛圍,優美的地理環境,當然就造就了當地才子人才輩出的局面,據有人做過調查統計,明清時期的才子,不管是狀元還是才子詩人,但凡是文人的出生地,十個有九個出生於江浙一帶。據統計,自唐代以來,一共有416位狀元,江浙地區就有114位,佔了三分之一。明清兩朝一共有202名狀元,江浙就佔了102名,佔了一半還多,吳承恩、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翁同龢等大家耳聞能詳的著名人物都出於此。明朝117名宰相南方佔據了85名,其中以江浙為主要來源;清朝的187名宰相,除去83名滿人,其餘104名宰相中,52名來自江浙地區!

由此來看,兩江地區能不出文人墨客和高官嗎?

“文人墨客天下聞,宰相高官滿朝廷。能不憶江浙?”






崮山智叟


自古江南出才子,就好像說明了這一問題。

然而這一現象卻並不是亙古不變的,以下圖為例,假設將其簡單歸納為南北方狀元產出數量來對比:

由圖可以看出,唐朝和北宋年間,北方狀元是多於南方的。

而之後這一現象發生變化跟後來的政治、經濟背景是緊密相關的。

我國曆史上曾發生過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

一次是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大量漢人士族南遷,史稱“衣冠南渡”。隋文帝楊堅統一戰亂,修建大運河,大大促進了南北方的政治經濟交流,南方獲得快速發展。

第二次是唐中期安史之亂,北方人民再次飽受戰亂之苦,唐朝由盛轉衰,第二次人口大規模南遷為南方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到了北宋,商品經濟空前發展,“清明上河圖”描述了當時都城開封的經濟繁榮盛況。直至金兵壓境,徽、欽二帝淪為俘虜,高宗趙構跑至今天杭州建立南宋政權,第三次人口大規模南遷開始。

此時,南方經過歷次發展,水田農業已經超過了北方旱地農業,有“蘇湖熟,天下足”之稱,同時,手工業技術、商業貿易也都遠遠超過了北方,經濟重心已經徹底南移。到了明末清初,南方更是發展出了資本主義萌芽。

政治的穩定及經濟的空前繁榮,促進了文化的興盛。以書院教育最為發達的宋朝為例。東南地區的私學竟然佔到了全國的70%~80%,縣學普及率超過90%的均在南方。與之對應的便是江浙一帶狀元的“井噴式”出現。

甚至到了現代這一慣性還在持續,東南沿海相較於內陸經濟發展更充分,江浙地區的高考試卷也較全國卷更難一點,是不是部分說明了這個情況?


洛禾


對於這個問題與我的觀點題主稍有不同,我覺得在南宋之後,江浙地區才是文人、高官的主產地區。而在南宋之前北方才是文人高官得主產地,這一時期得江浙算不上“主產區”。南宋之後江浙地區文人高產的原因與戰爭因素、土地生產力、民族遷徙密切相關。


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秦漢這一時期,黃河中上游才是國家中心,比如這一時期的關中地區、洛陽地區是各朝代建都的首選之地,這裡聚集著眾多的王侯將相,世家貴族,社會發達程度最高,經濟繁榮。

從五胡亂華歷史便進入了混戰時期,東晉王室南渡,江浙等南方地區首次和中原文化大規模融合,迎來了第一次大的發展。但隨著隋唐的大一統,統治者活動的核心再次回到北方,直到南宋,這一時期活動的中心其實也已經產生了變化,從黃河中上游地區逐漸過渡到黃河下游地區,開封就是新崛起的國都代表。到了南宋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王室再次南渡,而這次國都的變化直接決定南方作為未來七百多年的文化、經濟活動中心,南宋以後唯一的漢族王朝明建都北京的直接原因就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不管是東晉衣冠南渡,還是南宋的第二次大規模南渡,都是戰爭因素、民族遷徙直接帶動南方的經濟文化發展。

此外,北方地區作為活動中心經歷了幾千的發展,土地生產力已大不如前,土地貧瘠、肥力下降,加之自然氣候的變化,這些客觀因素也會導致人類活動自發向南發展。

手動碼字,回答若有不當,還請海涵。謝謝您的閱讀,點贊、關注。


鈞州小哥說史


在過去封建王朝時候,江浙是文人墨客高官宰相的主產區之一。有以下幾方面原因:1,以宋朝為例,原北宋都城為汴梁開封,金攻克汴梁開封后,擄走宋徽宗宋欽忠二帝,後由康王趙構在建康稱帝,最後建都臨安(今杭州),是為南宋。在北宋滅亡之際有大批跟隨康王趙構逃往臨安的人是原北宋時的商賈鉅富或仕族人群,如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即是如此,李清照原為北宋時期的大家閨秀,出生官宦之家,自幼精通琴棋書畫,更擅長寫詞,李清照的詞大多婉約清秀,哀怨淒涼。李清照和宰相之子趙明誠婚後過了一段瑟瑟琴和,夫唱婦隨的好時光,但隨著時局的變化北宋王朝的滅亡,金人的大舉進攻,大批國土淪陷,李清照也和丈夫淪為難民隨著南宋朝庭隊伍人群大舉南遷,後李清照丈夫趙明成因在官位擅離職守而棄城逃跑,最終病死。2,江浙原本為富庶之地,經過歷代開發發展較中原其他地方要先進富裕許多,北宋滅亡後原先的仕族官宦大舉南遷也帶去數不盡的宮庭珍寶細軟和財富。而這些南遷的仕族官宦自然成為了建立南宋新政權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這也是為什麼江浙是古代文人墨客高官宰相主產區的原因之一。


虎哥143993466


此習俗興起於宋朝,宋朝面積小,定都於江南風景秀麗的杭州為國都,令民安養生息,與邊疆塞外的金刀鐵馬寒刀冷月相比,自然是詩情畫意美不勝收,此間樂不思蜀已。

宋朝提倡文治天下,江南人也樂學習開明文化所以南人好文從宋朝一直傳到清末民國初年。

不過歷史上,瀋陽市也是出過狀元的,瀋陽市有一座魁星樓,紀念本地狀元王爾烈,一時一舉打破由浙江,江蘇,江西,壟斷的狀元榮譽,有壓倒三江王爾烈的美譽。





破譯門人


我們中國古代時候出現過很多的狀元才子,可謂是數都數不清,古有科舉制,現如今有高考,每次高考完就會有人提出質疑,為什麼河南考生考這麼高,只有兩個進清華,而北京考得不高那麼多進去。其實不難發現,現在高考如同古代的科舉制,他招生都是有規定的,當然國家都是公正的,不會遮擋任何才子的光芒。話說古代才子多,而人們嘴裡常說的就是江浙一帶,江浙一帶可謂是才子眾多。

現如今有人做過調查就是明清時期的才子,不管是狀元還是才子詩人,但凡是文人他們的出生地,毫不誇張的是,這其中十個就有九個出生於江浙一帶,這麼龐大的數據確實令人驚呆。所以接下來我就帶大家瞭解瞭解,這到底是為何?

江浙一帶確實是個人才彙集的地方,這一帶才子的故事可謂是不計其數,所以說當代的大部分人一說起才子或者是狀元就會把這兩個地方聯繫到一起,這種觀念可以說在人們思想上已經是紮根了,很難去除。但是不得不說的一個事實就是,不管是古時候的江浙一帶還是現如今二十一世紀的江浙一帶,確實為咱們中國培養出了很多的人才,為我國的發展作出了很多的貢獻。

其實早在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大唐盛世已經一去不復返,整個朝代已經有了由盛轉衰的這個趨勢,這給後來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在之後,唐朝逐步衰落,北方的人口大量的遷向南方,整個政治中心也隨著這些由北向南移,所以說北方的人才隨著人口遷移也是大部分到了江浙一帶,而當時的江浙一帶的學校私塾位列全國前列,所以說很多人才聚集於此,同樣也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所以說當時的江浙就已經有了很多的人才和勞動力。所以隨著時間發展,這一帶的人才聚集,還有更多的人才此地聚攏,所以說這一帶人才濟濟。

並且在當時的安史之亂之後,在當地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氛圍,並且保留了中國的傳統一些文化,而且江浙一帶被譽為水鄉,地理位置好,環境優美,這裡的古鎮也是特別多,文化底蘊深厚,給才子的影響也是極為深的,而且也不會受到外界的騷擾,當地的地理環境也是極為優美,也為才子們創造了一個很好的環境。


唐明國亮


浙江經濟開發較早。東漢時期,浙江就已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煮鹽業、制瓷業也已達到相當的水平。……到了隋唐時期,浙江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絲織、瓷器、造紙等手工業生產發達,……公元十世紀以後,浙江進入封建經濟的繁榮時期,成為當時中國的富庶地區之一。農業生產不僅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而且經濟作物的種類和種植面積有所擴大。絲織、制瓷、造紙、印刷和造船業等已居當時中國的領先地位。經濟基礎好,教育自然會跟上來。所以歷代浙江出才子,文人。宋朝浙江的狀元數佔比16.7%.明朝更是達到了22.2%


1今月曾經照古人1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姑且吧政治格局當做上層建築吧:

首先:是政局的相對穩定。江南自南宋以後,社會生活方式生產領域技術全面超越北方,進而大規模的解放了生產力。致使不用參與直接生產的士紳族群成建制的擴增,主要表現為宗族勢力想過掌管下的私塾學堂,有一定的強制性,所以讀書人比例大幅度增多。

其次:是經濟的穩定發展……

第三:是朝廷的重視傾斜……

最好:裙帶關係也是原因……


林之問


在封建王朝,南方出文豪、北方出皇帝,其中既有地理原因,也有人文傳統原因。

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八個字,說得是兩種不同的思想,一種是仁者,一種是智者。仁者大多喜歡山,智者多愛水,而根據南北兩地的特徵,仁者多產生在北方,而智者多出在南方。仁者多傾向政治,智者傾向文學,所以北方出皇帝,南方出文人也是地理一種必然。

自屈原以來,文豪墨客多在南方,江南才子更是聞名天下。至於皇帝,幾乎全部來自北方,漢高祖劉邦是沛縣人,東漢劉秀是南陽人,宋太祖趙匡胤河南洛陽人,明太祖朱元璋安徽鳳陽人,元朝和清朝更不用說了,至於混亂時期走馬燈般的皇帝,北方佔絕對多數。

其實,在中國古代,北方開發比南方早,社會制度、宗法觀念等更完善和成熟,大多數時間裡,北方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再加上北方人勇武好鬥,所以改朝換代大多在北方。而南方的社會相對寬鬆。思想更活躍,容易造就文人墨客。

文人墨客有大智慧,常有宰相之才,治國也有方,但鮮于有做皇帝者,這是因其讀書甚多,忠君仁義思想己深入骨髓,視改朝換代為大逆不道之事。且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人氣質上就難有雄心壯志,且紙上談兵,賦於行動者甚少,天生不具開國帝王氣質,所以造成宰相者多,輔政者多,執政者少,當皇帝者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