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改變讓美式車不再「美式」了?

大家印象中的美系車好像擁有空間大、排量大、安全、厚重、費油等鮮明特點。現在有沒有一些方面會讓你突然發現,現在的美系車和印象中不一樣了?


看到這個題目我很有些感觸,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特朗普總統上個月到訪底特律宣佈撤銷(roll back)前總統制定的2025油耗標準;然後想到的竟是前些日子看到的

Brandon Lu的一篇好文 所有的技術,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 一時間著筆處,竟似有千言。

且容我慢慢道來。

題主說到的“美系車印象”,自然衍生於美國車的產品特徵,而昔日的經典迎合的是美國消費者的喜好。正是市場的偏好催生了每一代美式車的特徵,進而孕育了美國的汽車文化。而消費者的喜好,是與消費能力息息相關的。在消費能力之外,美國消費者的喜好,也脫離不開美國汽車技術,正是汽車技術給予了製造產品的條件,為消費者在消費能力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接下來。故事要從一百年前說起了。

一百零六年前的辛亥年,Model T橫空出世(脫帽致敬),在1914年單價降至360美元的Model T與數千美元的汽車競爭,讓平均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的普通美國人民實現了開上汽車的美國夢。到了1921年,全世界每生產10輛汽車,就有5輛是Model T。十六年間,1500萬輛Model T走進千家萬戶,直接推動美國成為了車輪上的國家。彼時彼刻,大底特律地區就是今天的硅谷,而傳奇的亨利福特和托馬斯愛迪生,就是今天的馬斯克和喬布斯。

什麼改變讓美式車不再「美式」了?

(圖1 Model T,實拍於Henry Ford Museum)


再後來,在1923年,一家風雨飄搖的公司迎來了新的總裁——上世紀最偉大的企業家艾爾弗雷德·斯隆。通用汽車在斯隆先生治下的23年,完成了對如日中天的福特的大逆轉,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公司和美國經濟的標誌。斯隆先生身後總不乏奇聞野史,譬如傳聞正是因為他不擅駕駛,故1939年在沒有電子控制的條件下,通用推出了完全由機械液壓控制的全自動變速器 Hydra-Matic;又如“通用汽車電車陰謀”,傳說斯隆在通用最艱難的20年代,通過控股全國的電車公司將公共軌道交通全盤換成通用巴士,驅使美國人民早早和有軌電車的軌道運輸說了拜拜,更導致了今日美國公共交通能力的貧乏。

什麼改變讓美式車不再「美式」了?

(圖2 第一臺自動變速器,實拍於Ypsilanti Automotive Heritage)


無論是非功過,H. Ford和A. Sloan,福特和通用,都成為了歷史上繞不開的偉大人物和造物。在偉大背後,我們往往會追問,為什麼Model T會成功;為什麼斯隆的系列化品牌又能夠取得成功。這些問題早就有了答案,也無需在這裡多加贅述。福特發明生產線,目的是製造人人買得起的汽車;而斯隆開創多種多樣的品牌和車型,又讓每個人都找得到符合個性的選擇。說這段歷史,實際反映了兩個要素,消費者的喜好和技術革新,是個中關鍵。




一百年後的今天,又是什麼光景呢。

這就要說到回答伊始,我的兩個聯想了。今年3月中,特朗普總統到訪底特律,宣佈撤銷2025年達到的54.5英里/加侖油耗標準。他的邏輯是這樣的:過嚴的標準會讓汽車製造商在技術上選擇更電動化,但是現在油價走低,消費者不樂意為電動/混動汽車買單(美國目前汽車銷量6成以上是SUV和皮卡),於是大汽車公司為了利潤,就把小型車車廠搬去墨西哥來降低成本。因而,總統認為更嚴的油耗法規傷害了美國和美國工人的利益,要把投資留在美國境內。

什麼改變讓美式車不再「美式」了?

(圖3 3月17日華爾街日報刊登的“七百萬工人感謝特朗普總統”的整版廣告)


走低的油價讓皮卡和SUV熱銷,甚至於奔馳也蠢蠢欲動,要在北美市場推出新款的X系列皮卡,分得一杯羹。而回溯過去高油價的10年乃至20年,更低油耗的汽車在當時是美國消費者的心頭好。這恰是我所說的消費者消費能力對消費者喜好的影響。

什麼改變讓美式車不再「美式」了?

(圖4 近年美國油價變化圖,http://zfacts.com/gas-price-history-graph )

然而如上所述,除了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新技術更是成功的要素之一。油價會升會降,技術的革新卻不會倒退。迎合油價賣大車,是短期之計;追求更低油耗的技術,是長期之計。因而特朗普此舉,為諸多學者和業界專家詬病(有的專家在吐槽之餘,也樂觀認為不會真正撤銷該標準,只是會添加一次中期審核的環節)。

但事實上,“苛刻”的2025年54.5英里/加侖標準,換算成中國的單位是4.32升/100公里。而中國在2025年的標準,是4升/100公里——世界最嚴格。這就是我聯想到Brandon的文章的原因,文中那一輛CT6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擁有世界上最複雜的混合動力系統。而它恰恰是在中國生產首發,再出口到美國市場。

如果你明白了我的意思,這件事情看起來非常有趣:CT6的技術研發,大部分來自於美國通用雲集的人才和百年底蘊的技術智庫,但這一輛代表了美國最尖端新能源技術的汽車,卻選擇在中國生產製造,主營中國市場。通用此舉,是在中國而不是美國,將消費者的喜好和技術革新結合出了一輛新時代的“美系車”。所謂美系風格,一直是在變化的,美國消費者的偏好和中國消費者的偏好,都在左右著“美系車”的演變。


當然,偏好會有變化,技術發展是筆直向前的。聊到技術,不免有些技癢,想多說幾句。關於CT6 GRE這一最複雜的混合動力系統,知乎上的講解已經有很多了,例如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269562/answer/120725052 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729573/answer/120969307 都是很值得參考的回答。我再聊一聊。

我總是不厭其煩地說:串並聯和功率分流是混聯式混合動力最常見的兩種構型。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本田iMMD與豐田THS,見本田的混動和豐田比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 姚昌晟的回答 - 知乎。而功率分流這一派,除了豐田,另一支的代表是通用,作為通用旗下的執牛耳者,凱迪拉克CT6的功率分流構型動用了三個行星排,更加複雜,實現的功能模式也更加多樣。

什麼改變讓美式車不再「美式」了?

(圖4 CT6的混合動力構型示意圖,來源: http://papers.sae.org/2016-01-1150/ )


從圖4中,可以直觀看到CT6的混合動力構型。由兩個電機A/B和三個行星齒輪排P1/P2/P3組成,通過操作離合器C1/C2/C3/C4/C5可以實現的功能純電驅動/並聯/串聯及制動回饋的不同功能。

在通用之前的功率分流混合動力方案中,通常只有兩個行星輪,而CT6此番更是添加了第三排行星齒輪P3。這個P3是什麼作用呢?

  • 當CT6示意圖中的C1接合,則CT6可以完成兩排行星輪構型的所有功能。
  • C2接合,則意味著在原有基礎上多出了新的功率分配方式,在同一工況都可以通過不同的模式切換路徑來實現。

新的行星排添加了新的自由度,多出的自由度的意義不言而喻:發動機的工況是一整張轉矩和轉速二維圖,在不同的轉速和負荷下,其效率都是不同的;而行駛的路況,又是一張車速和驅動力的二維圖,利用電機和功率分流器(行星排),如何能夠儘量在不同工況都匹配到發動機的高效區,這就是混合動力的意義所在。因此,在能夠掌控的控制前提下,更多的自由度,就意味著更多的工況得到最大優化,甚至於瞬態過程都可以有不同變化模式可供選擇。CT6 GRE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用混動車產品習慣宣傳的“多模”來看,GRE達到的模式至少有十一模:

什麼改變讓美式車不再「美式」了?

(圖5 CT6運行模式,來源:General Motors Electric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Cadillac CT6 Sedan)


1. EVT1 /2/3/4是功率分流模式,速比可變

    • EVT1:A電機與發動機對外輸出,B電機根據不同的功率需求,向電池取電或充電;
    • EVT2:A電機與B電機同時調節功率,B電機與P3斷開,向電池取電或充電;
    • EVT3:A電機與B電機同時調節功率,與EVT2不同的是:EVT3中B電機與P3連接,可以調節的速比範圍不同;

2. FG1/2/3是並聯模式

    • FG1:A電機待命,B電機通過P2與發動機並聯輸出,傳動比3.43,提供大扭矩;
    • FG2:B電機待命,A電機通過P1與發動機並聯輸出,傳動比1.70;
    • FG3:A電機待命,B電機通過P3餘發動機並聯輸出,傳動比0.71,適用於定速巡航;

3. EV1/2/3/4是純電驅動模式,不同的模式,用於分配AB的輸出轉矩。

諸多的模式,為不同工況都提供了最佳的運行模式,其中的切換策略更是複雜:

什麼改變讓美式車不再「美式」了?

(圖6 CT6 PHEV模式切換策略,來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269562/answer/120725052 )


通用在論文中將自己的這一套系統稱之為EVT——電動變速器,這一方面反映了自THS自稱eCVT以來混動和變速器技術的融合的潮流;更反映了動力系統集成化的發展趨勢。接下來再來看EVT的關鍵部件——電機。

為了達到最大效能,通用在驅動電機上也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進(圖7/8/9 來源:Electric Traction Motors for Cadillac CT6 Plugin Hybrid-Electric Vehicle):

1. 定子繞線的重新設計:圓形導線改為方形,槽型也改為方形,提高槽滿率,可以降低電機尺寸和耗損;

什麼改變讓美式車不再「美式」了?

2. 在方形槽中由原來的S型改進為B型的阻隔方法佈置絕緣介質,用於增強導線絕緣;

什麼改變讓美式車不再「美式」了?

3. 轉子方面,對轉子槽型進行了相應的改進,並針對兩個電機的不同工作區間進行了設計,最終得到兩個電機的效率圖如下。

什麼改變讓美式車不再「美式」了?

不難發現兩臺電機的最高效區間、最大轉速、最大輸出轉矩都有所不同,這正是因為在混合動力系統中,不同模式下AB兩者扮演的角色不同、運行的區間亦是不同,因此需要將他們的性能分別作出優化。

還有就是發動機,這一臺機器原有的技術中最為突出的是AFM(Active Fuel Management)可變汽缸技術,可在小負荷下通過電磁閥改變氣門挺柱長度,讓兩個汽缸的氣門不開啟,並停止這些缸的噴油指令,與此同時,進氣分配到了剩餘的兩個工作缸,讓工作缸的燃燒更為充分,AFM對小負荷的優化無疑可以有效改善燃油經濟性,這也讓它在2013年就獲得了沃德十佳發動機的榮譽。

什麼改變讓美式車不再「美式」了?

(圖10 2.0L直噴增壓發動機的改進前的原型,來源:The GM RWD PHEV Propulsion System for the Cadillac CT


而為了匹配PHEV,還做了以下改進:

1. 取消了發動機助力的真空泵,這是由於混動系統可以採用制動回饋,而挪走了真空泵,可以有效降低噪聲,降低質量和油耗;

2. 發動機不再需要驅動傳統的發電機(Alternator),因此原有連接發電機的皮帶和機體的部分肋板可以省去;

3. 由於發動機的工作範圍得到優化,多數情況會運行在高轉速的高效區域內,因而可以採用一個更小的油泵,這無疑又會提高發動機有效效率;

4. 改進了飛輪減震器,用於滿足使用EVT中的電機來起動發動機的需要。

當改進為混動版本後,發動機附件的減少,為有效效率的提升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關於CT6混動,不知不覺寫了很多,但是走馬觀花還有沒說到的地方,有時間會把這輛車的混動技術擴寫成專欄文章。

最後,再回到主題,一百年來,美系車之所以成功,其背後從來不乏科技;而時至今日美系的變化,一方面是單向發展的科技樹使然,一方面是中美消費者的需求驅動。今天的這一輛CT6是中國生產,出口美國;試想未來,會不會全球的前沿技術研發也會由中國來主導呢?持續投入,引進人才,這不是不可能。

如果總統先生堅持撤銷油耗法規,削減研發經費,拒絕由美國繼續推動汽車節能科技。那便讓我們來代勞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