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的顧城:追尋純粹,改造與淨化

王安憶所寫的《島上的顧城》,被老師拿來當做文本細讀的材料了。正好閒下來,不禁思考,“島”究竟是何含義以及這篇文章裡展現的顧城的形象。

有人解讀“島”可以分為兩種意義:1實體意義,是顧城不斷的在追尋和逃避中,不算最終的一個落腳點。2島象徵著顧城一生的追尋,希望可以找到一塊心靈的淨土,純淨的精神家園。

島上的顧城:追尋純粹,改造與淨化

在此基礎上,我覺得可以再做延伸:在實體島和象徵意義島之間是流動性的關係。顧城不斷的行走,最終選擇了一個島,在這個島上,顧城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說種菜養雞賣雞蛋等等,這是實際行動上對島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環境的改動,從象徵意義上來說,這個島在顧城發現選擇為落腳點,其實本身並不是絕對完美的純淨的地方,它需要顧城對它進行改變,這種操作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淨化過程。(對象徵著精神純淨之地的淨化)

而在顧城不斷改造和淨化的過程中,顧城的追尋過程和心中的純淨其實不斷在接受動搖和挑戰,我想用浸染可能好一些。一方面,他在淨化他所期冀的精神家園,一方面在這種淨化過程中,他也在不斷的向一些東西妥協。(淨化過程中的浸染)

這種雙向性的過程之間的縫隙和差距,也許正是顧城的詩歌風格,行為態度,甚至是最後殺妻的主要原因。這是一種無法達成的痛苦。顧城為什麼會寫成人童話,因為也許這種落差他非常明瞭,所以知道最純淨的家園其實並不是真正存在的,所以就像童話一樣,雖然美好,但也是童話。

島上的顧城:追尋純粹,改造與淨化

這篇文章的字裡行間,以最後一段為例,說顧城床邊的行李,還有顧城鑿石頭最後因為天色較晚放棄的兩個情節。第一,床邊的行李說明顧城一直處於行走的過程,為什麼會行走,因為他還沒有找到心中的純淨的家園。第二,在實體意義上,石頭作為墊腳石是房子的一個細微部分,從象徵意義上來說,顧城在島上主要的生存地點房子缺失了一塊,其實就是精神淨土的不完整,那一點小小的缺憾,正是顧城行走的原因,和童話的原因。

王安憶寫到這裡,我覺得作為資深好友,王安憶是懂得顧城心中的痛苦的,所以她才會說,謝燁到最後應該是原諒顧城的,同理,謝燁作為顧城的伴侶和愛人,應該也是理解顧城心中的痛苦和矛盾的,那一塊缺少的墊腳石。

此外,文學理論老師在分析張愛玲的時候,說張愛玲很小的時候就體驗到人生的虛無。我覺得這句話可以適用於很多作家身上,有時候,人們會分析,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最終壓垮了某某,我個人覺得,作家或者文學家天生就是敏感的,多思的,顧城也是這樣,他天生就應該有對世界和人生的體悟,這才是影響他之後生活的最重要的來源。

島上的顧城:追尋純粹,改造與淨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