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奕訢:雖有一身的文韜武略,卻也難逃一生為奴的命運!

晚清歷史上有一位重量級的皇家人物,他前後歷經四任帝王,政治生涯中歷經大起大落,他就是咸豐皇帝的弟弟,有"鬼子六"之稱的恭親王奕訢。奕訢本人能力很強,能文能武,而且為慈安、慈禧垂簾聽政立下了大功。本來能力在咸豐皇帝之上的奕訢是有機會當上皇帝的,但是最後卻與皇位失之交臂,雖有一身才略,但卻時運不濟,政治生涯屢受打擊。

恭親王奕訢:雖有一身的文韜武略,卻也難逃一生為奴的命運!

恭親王奕訢

首先說一下奕訢為什麼有"鬼子六"的稱號,一是因為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排行老六;二是奕訢很聰明,善於謀略;三是後來奕訢曾主持洋務運動,當時人們把洋人稱為"鬼子",因此,跟洋務派對立的保守派私下裡給奕訢起來個"鬼子六"的綽號。

據史料記載,奕訢小的時候天資聰穎,能文能武,深受道光皇帝的喜愛。道光皇帝一共有九個兒子,老大奕緯、老二奕綱、老三奕繼死的都比較早,因此老四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就成了嫡長子,奕訢是老六。

按年齡來說當時老四奕詝、老五奕誴和老六奕訢,都是比較適合的皇位繼承人,其中老五奕誴性格比較粗獷,也不好好讀書,所以道光皇帝不喜歡他,把他過繼給了當時的惇親王綿愷為嗣子,因此,最後皇位的繼承人就在老四和老六之間產生。

恭親王奕訢:雖有一身的文韜武略,卻也難逃一生為奴的命運!

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

但是老四奕詝除了年齡之外,各方面都比不上奕訢,最後卻奪得了皇位,這其中又有哪些原因呢?當時的道光皇帝非常喜歡老六奕訢,而且奕訢本身的能力也很強,當時奕訢繼位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最後卻事與願違。

有一回,道光帶領著皇子們到北京南苑圍獵場打獵,由於滿清是靠馬上功夫起的家,所以打獵是滿清皇帝考察皇子的一個重要手段。奕訢的功夫很好,射箭也很厲害,所以打獵對他上來說這是表現自己的機會。但是老四奕詝馬上功夫比不過奕訢,身體也不如奕訢好,打獵跟奕訢比自然差的很遠。

奕詝的老師杜受田知道奕詝騎馬射箭這些功夫跟奕訢比差的很遠,所以提前就跟奕詝說過要以仁孝之心取悅道光帝,因此打獵的時候奕詝故意一箭不發。道光皇帝問他的時候,他回答說:"現在是春天,正是鳥獸繁育的時候,我不忍心在此時殺生。"道光聽後十分高興,說:"此真帝者之言!"

恭親王奕訢:雖有一身的文韜武略,卻也難逃一生為奴的命運!

後來道光臨終之際,在病榻之上,糾結於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準備把兩個孩子叫過來確定最後的皇位繼承人。

此時,一個好老師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奕訢的老師卓秉恬才華出眾,做事也很認真,但是話比較多,得不到同僚的認同。他對奕訢說皇帝問你什麼就說什麼,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這邊奕詝的老師杜受田告訴他說,如果談國事政務,你肯定比不上奕訢。你等到皇上快死的時候,不等他問你我死後你該怎麼辦的時候,你就馬上趴在地上哭。

最後,奕詝在病榻之前的一番痛哭流涕打動了道光,讓道光覺得這個孩子十分仁孝。 最後道光皇帝用滿漢兩種文字寫下了立儲的諭旨,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恭親王奕訢:雖有一身的文韜武略,卻也難逃一生為奴的命運!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一是選對一個好老師的重要性,正是由於奕詝的老師杜受田給他出的這些主意,才讓原本沒有優勢的奕詝後來能夠憑藉仁孝打動道光皇帝,最終奪得皇位。二是道光對奕訢也是十分喜歡,以至於到了臨終之際還在為立儲之事糾結,再有就是下旨立奕訢為親王,這也比一般皇子的等級要高。

恭親王奕訢:雖有一身的文韜武略,卻也難逃一生為奴的命運!

恭親王奕訢

咸豐皇帝繼位之後,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奕訢,所以處處對他設防。一開始咸豐皇帝對奕訢還是比較客氣的,但是也沒有對他委以重任。

後來,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咸豐沒有辦法了,知道奕訢能力很強,於是就重新起用奕訢。奕訢也是兢兢業業,為國事操勞,後來太平天國被鎮壓下去了。而此時,咸豐皇帝又想找個機會把奕訢打壓下去。

咸豐五年(1855年)七月初一,奕訢的母親孝靜成皇后病重,奕訢請求咸豐帝晉封他的母親為皇太后,咸豐帝含糊答應。而奕訢馬上就傳旨冊封,這就引起了咸豐帝不滿,但是自己已經答應過了,不得已之下也就批准了。七月二十日奕訢的母親就去世了,次日,咸豐皇帝就以辦理喪事有疏忽的罪名,把奕訢趕出了軍機處,並罷免了一切職務,從此再不重用。

恭親王奕訢:雖有一身的文韜武略,卻也難逃一生為奴的命運!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臨走之前把這個爛攤子交給了奕訢,奕訢臨危受命。

《清史稿》中記載:豫親王義道等奏啟城,許英、法兵入。王入城與議和,定約,悉從英、法人所請,奏請降旨宣示,並自請議處。上諭曰:"恭親王辦理撫局,本屬不易。朕深諒苦衷,毋庸議處。"

本來奕訢是準備與英法開戰,但是兩方實力相差懸殊,無奈之下打開城門與英法聯軍議和,並主持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算是解決了當下的問題。

恭親王奕訢:雖有一身的文韜武略,卻也難逃一生為奴的命運!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在熱河病死。臨死之前,咸豐皇帝召見各路大臣到熱河見駕,唯獨沒有奕訢。

咸豐身邊的大臣肅順對他說,奕訢在北京議和的時候,利用手中的權利私通英法聯軍,連外國人都支持他,有可能他在北京發動政變。所以最後咸豐沒召見奕訢,跟讒言蠱惑也有關係。奕訢知道以後,心裡很難過,也就不再管理北京的這些政事了。

咸豐帝死後,他跟慈禧的兒子載淳繼位,即後來的同治皇帝。由於新皇帝年幼,所以咸豐皇帝就派肅順、載垣、端華等顧命八大臣輔佐新帝,咸豐帝死後,顧命八大臣獨攬朝政大權。

恭親王奕訢:雖有一身的文韜武略,卻也難逃一生為奴的命運!

此時,奕訢在北京通過暗探知道了這些消息後,他知道慈禧和慈安兩宮太后與肅順這些大臣之間關係不好,尤其是慈禧,很有野心。於是咸豐駕崩後的第十四天,奕訢就到了熱河,一進大殿,奕訢伏地痛哭,哭聲響徹大殿。

《清史稿》記載: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王請奔赴,兩太后召見,諭以贊襄政務王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擅政狀。穆宗侍兩太后奉文宗喪還京師,譴黜載垣等,授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命王爵世襲,食親王雙俸,並免召對叩拜、奏事書名。

恭親王奕訢:雖有一身的文韜武略,卻也難逃一生為奴的命運!

後來奕訢就揹著顧命八大臣去見了兩宮太后,向兩宮太后說明自己沒有跟外國人勾結,並且還對兩宮太后說,要想從顧命八大臣手中奪回大權,要馬上把咸豐的靈柩移回北京。

於是慈禧跟奕訢一拍即合,剛把咸豐的靈柩抬回北京,奕訢就以兩宮皇太后的名義發佈諭旨,廢除了端方、肅順等人的職務,兵不血刃的奪取了大權。後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奕訢被封為議政王,重新走到了政治舞臺的核心。

恭親王奕訢:雖有一身的文韜武略,卻也難逃一生為奴的命運!

但後來隨著奕訢地位高升和聲名鵲起,恭親王奕訢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兩人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編修蔡壽祺彈劾奕訢,說他攬權納賄,徇私驕盈,太后命令查辦,七日就以其目無君上,免去議政王和其他一切職務。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許他在內廷行走,並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但免去了議政王職務。

同治十三年,同治帝發硃諭革其親王世襲罔替,為郡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光緒十年,中法戰爭失利,慈禧太后藉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職務。

恭親王奕訢:雖有一身的文韜武略,卻也難逃一生為奴的命運!

奕訢下臺之後,慈禧更是獨攬大權。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壽,為了辦大壽慈禧要修北海,中海和南海,600萬兩銀子的費用裡有400多萬兩是來自北洋艦隊的軍費,後來修頤和園花了1000萬兩,其中大部分來自海軍的軍費。

奕訢作為軍機大臣被罷免之後,沒有人能牽制慈禧,所以海軍軍費大量虧空,以至於最後李鴻章一手創建的北洋水師,甲午海戰後全軍覆沒,《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大清也一步一步走向崩潰。

恭親王奕訢:雖有一身的文韜武略,卻也難逃一生為奴的命運!

後來奕訢也得到了輿論短暫的擁護,又跟李鴻章等人搞洋務運動,但此時他也很難再回到政治舞臺了。

1898年,奕訢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奕訢一生都沒有擺脫為奴的命運,皇位爭奪沒有成功,後來又受到咸豐和慈禧的打壓,一直沒有等到一個徹底掌權,大展拳腳的機會。

所以生在封建王朝的臣子再有能力,掌握不了絕對權力,也就很難擺脫一生為奴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