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同情《綠皮書》黑人的命運,亞裔或許正在遭受同樣的經歷

1962年,那一年發生了許多大事!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開始,瑪麗蓮夢露服用過量安眠藥,死在寓所中,《007》系列電影的誕生,宇航局實現了首次載人環球飛行,“被稱為垮掉的這一代”的青年人剛剛把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奉為公路聖經,不久之後,他們就將相聚在伍德斯托克歌唱“愛與和平”。還有一件不太起眼的小事 —— 一名上流社會的黑人鋼琴家謝利博士(Don Shirley),僱了一名底層意大利裔白人司機大嘴託尼(Tony Lip),從紐約出發,踏上了南方巡演的道路。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綠皮書》的當時的大環境!

先別同情《綠皮書》黑人的命運,亞裔或許正在遭受同樣的經歷

正所謂《綠皮書》 ,對於不瞭解外國文化的人來說,到底什麼是《綠皮書》?到底是個人還是本書?首先《綠皮書》是一本書,在知道《綠皮書》之前我們還得知道一部法律《吉姆·克勞法 》(Jim Crow laws) ,這個法律泛指1876年至1965年間美國南部各州以及邊境各州對有色人種(主要針對非洲裔美國人,但同時也包含其他族群)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法律。這些法律上的種族隔離強制公共設施必須依照種族的不同而隔離使用,且在隔離但平等的原則下,種族隔離被解釋為不違反憲法保障的同等保護權,因此得以持續存在。《綠皮書》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先別同情《綠皮書》黑人的命運,亞裔或許正在遭受同樣的經歷

1936年,由於許多地方不允許黑人白人一起坐車,絕大部分旅館禁止黑人進入,甚至拒絕為黑人加油等等政策,這對黑人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特別是隨著黑人中產階級人數越來越多,他們開始為黑人奔走呼號,也引發了後來的民權運動!其中有個叫維克多格林的人,根據自己和黑人同事們的經歷,同時整理了關於紐約的出行指南、後來逐漸擴展到全美,在1936年初次出版出版了《黑人駕駛員綠皮書》這本書的時候,作者格林曾在前言裡寫道:“不久後的某一天,這本書將不再需要出版。屆時我們這個種族會在美國享有與白人同樣的權利和機遇。”當然他已經無緣看到了,1964年《民權法案》的出臺完成了格林當初的夢想,但是他卻在1960年去世了!

先別同情《綠皮書》黑人的命運,亞裔或許正在遭受同樣的經歷

而《綠皮書》電影是就是這樣背景下的一部公路冒險片,講的是種族隔離時期,一個黑人鋼琴家在白人保鏢的護送下,深入南方腹地巡演並全身而退的故事。影片中的一黑一白兩個角色,剛好在能力上形成互補。黑人鋼琴家謝利彈得一手好鋼琴,而且有身份、有地位,只不過隨著旅途逐漸深入南方,他的膚色成了他最大的弱點。意大利裔白人託尼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會武術,而且憑藉常年混跡於夜店的經驗,掌握了不少底層的處世智慧。於是當謝利遇到麻煩時,託尼的巧舌如簧和拳腳功夫可以救他於危難;當託尼一時衝動打了警察連累兩人入獄時,謝利又可以一通電話打到司法部長的辦公室,把兩人從局子裡撈出來。這一黑一白的雙人組合,能文能武,黑白通吃,所以這一路的冒險,才能有驚無險。

先別同情《綠皮書》黑人的命運,亞裔或許正在遭受同樣的經歷

無可厚非這是一部經典的好萊塢優秀作品,以至於不說他好,你就有可能政治不正確!但是我們有沒有試想過,華人的或者黃種人的命運與其何其的相識,不同的是黑人的權利已經爭取或者得到,而華人或者說黃種人的呢?現在不僅在美國,歐洲也是一樣依舊被歧視,依舊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在我們對非洲“兄弟”的悲慘遭遇而感到同情時,我們是否應該審視自己是不是在重複“非洲兄弟”同樣的故事,對黃種人的歧視有過之而無不及。有句話說的好:所有能拿到檯面上說的事情,都不叫事情,怕就怕在不敢拿出來。現在亞裔的歧視都沒法拿出來說!不信的話,假如主演換個亞裔試試看能得獎麼?想想都很難吧!雖然所有的事情都任重而道遠,但是我們依舊不能放棄希望,依舊保持年輕,依舊充滿陽光,依舊需要為自己奔走呼號!如同在偏見橫行的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勇氣,如同當年的馬丁路德金一樣。

先別同情《綠皮書》黑人的命運,亞裔或許正在遭受同樣的經歷

《綠皮書》的存在,本身就是對黑人的一種歧視。它是一段屈辱嘲諷的歷史的見證,也給了所有人一個警醒。或許在未來,讓亞裔和黃種人的“綠皮書”不復存在就是我們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先別同情《綠皮書》黑人的命運,亞裔或許正在遭受同樣的經歷

結尾借用託尼的一句話,也是整個影片的金句之一:“The World's full of lonely people afraid to make the first move”世界上每一個孤獨的人,都害怕邁出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