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綠皮書》—— 一部走心的電影,實至名歸。

天下電影可以分成三種:

走心的,走腎的,走人的。

走人的,最容易理解。面對論斤賣都沒人理的大爛片,你不走人,還真陪它耗盡120分鐘不成?

走腎的,就是各種聲光電化,各種摸吻滾打,不管是狂拽酷炫科幻的場面,還是溫香軟玉的旖旎鏡頭,要得就是你狂飆的腎上腺素,以及無處安放的荷爾蒙。

什麼是走心,簡單點說,就是善於通過小調調講大道理。看似雞毛蒜皮、絮絮叨叨,毫不刺激,但卻刺撓,讓人心裡刺撓。無論劇情、表演、對白、場景以及細節,都皮薄餡大,誠意肉眼可見。比如金球獎新鮮出爐的大贏家《綠皮書》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綠皮書》電影封面

《綠皮書》,描述的是美國60年代,橫亙在白人和黑人之間巨大的歧視鴻溝。

一個在紐約獲得成功的黑人音樂家唐納德·謝利,請了失業落魄、打賭贏錢交房租的意大利裔底層白人託尼·瓦勒隆做司機,深入美國南部的各個城市進行鋼琴巡迴演出的故事。編劇尼克·維勒歐嘉寫的是自己的父親的真實經歷。

他們一路向南,在保守、歧視黑人之風盛行的美國南部,沿途一路“抗爭”。在酒吧打,在餐廳打,在高速公路打。和看得見的侍者、警察打,也和看不見的歧視、偏見打。

而且在豆瓣裡,觀眾的評分還是蠻高的,各種評論也顯示了觀眾對它的深入人心。金球獎真的是實至名歸!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綠皮書》豆瓣評分

兩位主人公之中,白人是提供服務的人,他粗俗、受教育程度低;相反的,黑人卻是那個享受服務的人,他高雅、事事講求文明。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一黑一白的人物設置,必將導致火花四濺

《綠皮書》的電影背景

電影的背景很簡單,一條往南的公路,以及途經的旅館、酒吧、餐廳和黑人鋼琴家的音樂會。但

時代背景卻很不簡單——

60年代的美國,宇航員已經登上月球,但很多人的心卻還在塵埃裡。黑人歧視、種族隔離,尤其在南方各州,仍然如頑疾般地存在在人們心裡。當時出版的《綠皮書》,就是那個時代的奇怪產物。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1940年代的《綠皮書》封面

“日落鎮”這個專有名詞相似,《綠皮書》同樣也是一個專有名詞。它全稱為《黑人駕駛者綠皮書》(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並作為年刊,從1936年一直髮行到1966年,最初的作者叫做維克多·格林(Victor Hugo Green,亦是綠皮書含義的由來)。因為當時美國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飲等方面對於黑人多有歧視性政策,為此身為黑人的格林推出了該書,幫助同胞們在美國南方的出行規避風險,書中列舉出了各種對黑人相對友好的服務和場所。

“不久將來的某一天,這個指南將不必出版。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種族,在美國擁有平等的機會和特權,這樣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去任何地方,而不會感到尷尬。”某一年的《綠皮書》中曾這樣寫道。

作者的願望是美好的,但至少在謝利和託尼美國南部巡迴演出的時候,並沒有實現。

種族問題一直在電影中被討論,《為黛西小姐開車》是熱心腸的黑人司機為老婦人開車,《綠皮書》的賓主倒置讓電影變得趣味橫生。

《綠皮書》影片鑑賞

事實上,在相對開明的北方,對黑人的歧視也同樣存在。託尼本人,一開始就是個對黑人有偏見的傢伙。他曾將黑人用過的杯子一臉嫌棄直接丟到垃圾桶,電影用細節直接刻畫了這一點。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綠皮書》劇照,託尼扔掉黑人碰過的杯子

而且該片有個問題在於,它呈現種族歧視基本靠說,通過黑人臥底警察說出一連串白人種族主義者的話語,呈現一種荒誕感。

而《綠皮書》並沒有用“脫口秀”的方式處理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問題。它迴歸到了電影本身,用畫面靜靜地展現出來,可以毫無臺詞,但又那麼直入人心。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綠皮書》劇照,謝利在演奏鋼琴時,他的聽眾全是白人

只不過對於黑人謝利來說,越南方,越難過。至北而南,他們從住豪華酒店,到住破舊的汽車旅館,再到謝利不能用白人的廁所,不能買白人的西裝,不能在他要表演的高檔俱樂部用餐。

而這種窘境,謝利在開始巡演之前是有充分預估的。影片從謝利搭檔口中“謝利本可以留在紐約表演,甚至價格是這次巡演的三倍……”表露了這一點。當託尼追問謝利為什麼要這麼做,那位搭檔欲言又止。這個答案在後來託尼和謝利搭檔的某次交談中出現了——“改變人心需要勇氣”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綠皮書》劇照,託尼和謝利搭檔的交談

身為享譽世界的鋼琴家,並且還在白宮給總統彈奏過鋼琴,謝利仍然因為黑人身份處處受辱,白人莊園主邀請他到家演奏鋼琴,卻不能讓他使用宅中的衛生間,並且“非常友善地”向他指出——您的廁所在那裡——林中搭建的一個簡易廁所。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綠皮書》劇照,莊園主不讓謝利使用宅中廁所

白人企業主邀請他在一家只服務白人的餐廳演奏鋼琴,謝利想要去用餐,結果店老闆請他到隔壁吃飯,因為他們家幾十年來就沒有讓一個黑人吃過飯,就連拿下MLB冠軍的黑人棒球明星也不可以,還言之鑿鑿說,事關他們家的聲譽。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綠皮書》劇照,謝利托尼與工作人員対辭

謝利面對歧視,他是否表現出了強烈的反抗?是,或者說,又不是。的確,他寧可讓託尼開著車載著他回賓館上個廁所,再回來演奏鋼琴。可實際上,他對於歧視是接受的,比如他曾質問託尼,為什麼要打警察,說你忍一忍就過去了。對於白人託尼來說,第一次間接面對種族歧視是氣憤的,但在謝利看來,他早就習慣了。

甚至可以這麼說,謝利很大程度上把自己歸類為“精神白人”,他自認為自己因學歷、經歷,早已得到了美國主流社會的認同,他不聽黑人流行音樂,還不吃被託尼認為黑人都愛吃的炸雞。方方面面的掩飾,恰恰是一種自我歧視。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很顯然,謝利有足夠的勇氣;很顯然,面對無處不在的歧視,再多的勇氣都不為多。

他的發音再優雅,他的著裝再得體,他的舉動再紳士,他的技巧再純熟,都改不了他是黑人的事實。他無法和白人一樣入住同樣的酒店,無法在只招待白人的餐廳就餐,無法用鋼琴彈奏被白人壟斷的古典樂章。

儘管他從小就不吃黑人最愛吃的炸雞,不聽黑人的流行音樂,從小就按照白人的禮儀和教養生活,但他依舊是黑人,依舊被歧視,沒有半點改變。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綠皮書

在大雨傾盆的公路上,兩個警察故意挑剔謝利,他們只在乎他是黑人,才不管他是什麼音樂家。

身為白人的託尼在和他們理論的時候,也遭到了歧視,不是因為他是司機,而是因為他奇怪的名字,暴露了他是意大利裔。警察羞辱他

“你也是半個黑人”。衝動的託尼打了警察,導致他們被關進了警察局。

被嘲笑、歧視的謝利,卻顯示了神通廣大,一個電話打到肯尼迪家族。他們自然會被放出來。但又能代表什麼,謝利可以成為肯尼迪家族的座上賓,但在大眾眼裡,他就是一個被當做笑話的黑人。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正如謝利自己所言“他們很客氣的請我為他們演奏,只是想用來裝點他們的體面和修養”。事實就是如此,在他巡演的最後一站,俱樂部的老闆願意給他演出酬勞,甚至願意為他從幾千英里弄來斯坦威鋼琴,但卻不允許他和白人一起就餐。

忍了一路的謝利終於不忍了,拒絕了俱樂部的演出,並和託尼一起在破舊的黑人酒吧找到了久違的快樂。他徹底明白了,也徹底確認了,

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黑人的身份。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歧視,除了外人的眼光,還有內心的聲音。

謝利第一次面試託尼的時候,穿著誇張的長袍,帶著怪異的佩飾。坐在高高在上、碩大的“王座”上,足可以俯視房間裡一切,哪怕對面坐著的是白人。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這種暗示,某種程度上,反映內了謝利內心的自卑和脆弱,儘管他表面看去是那麼高冷、自信和謙遜。實際上,他仍然需要外在道具的幫助,才能貌似平靜地對抗世俗的偏見

託尼是白人,在影片開始,甚至落魄到去當鋪當表的地步,內心深處卻仍瞧不起黑人,但他自己又何嘗不被歧視。

一個意大利裔美國人,處在社會最底層,能選擇的工作除了在夜總會看場子,就是和其他灰色地帶的意大利人,做些不乾不淨的生意。在那個大時代的生態環境下,縱為白人,又如何?

《綠皮書》這部電影所反映的歧視,並不止是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在這個歧視鏈上,決定地位和排序的,遠不止膚色。還好片子沒有一“黑”到底。影片在很多細節上,暗示了這種狀況終會改變。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比如託尼和謝利在回程的路上,同樣遇到了警察,但卻是善良的,不管膚色,真正想幫他們的好人。再比如,託尼終於在聖誕節之夜如期回到溫暖的家中。孤傲的謝利也加入到託尼大家庭的慶祝當中。這些暖色調,都是片子隱藏的好預兆。

故事的設定上,《綠皮書》驚人的工整,卻絕不乏味。

公路電影的形式,讓旅行中的種族問題逐漸升級,兩人的矛盾卻因為人性的善良慢慢消解。又作又敏感的謝利,開始坐在纖塵不染的汽車後座上大嚼肯德基,粗魯大漢託尼開始欣賞謝利的音樂,並在謝利的指導下給妻子鴻雁傳書,情書造詣日益精進。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電影裡,託尼在開導謝利的時候說過“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很孤獨,他們都沒有邁出最重要的一步”

。那麼,這一步又意味著什麼?不光是指要走出自己的驕傲和城堡,用心的擁抱外面的人和世界;更重要的,是坦率真誠的面對自己的身份,和靈魂,尊重自己,和自己和解。

聖誕之夜,謝利為勞累的託尼開車,送他回到家中,自己回到孤獨的城堡。但最終,謝利還是鼓起勇氣敲開託尼的家門,成了聖誕夜這聒噪之家的“不速之客”,這碗雞湯,無令人通體舒暢。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認知的思考

這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雖然反映的是60年代美國的社會狀況,但如今看來,某些思想內核卻並未過時。

今天的社會,仍然存在著各種或明或暗的歧視和偏見。

別人、外部怎麼看,也許無法控制,但用堅強的靈魂,成熟、勇敢的面對自己,卻是更為重要的一步。

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正確認識自己,自信積極地生活下去,尋找生活中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