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口罩是怎麼運往全世界的?

馬雲正在給全世界派送援助物資。

馬雲的口罩是怎麼運往全世界的?

這是馬雲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給世界各國捐贈的不完全清單,覆蓋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如果沒有別的黑馬,馬雲應該會成為疫情中捐贈物資最多的企業家。

這就是傳說中拯救地球的超能力?他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來看看馬雲老師幹了些啥。

首先是籌集物資。這個對於已經緩過來的中國不是什麼問題。我們曾經在《科學分析:你什麼時候能買到口罩》 這期視頻中,推算過口罩的產能。從2月份開始,中國這個全球製造中心就開始爆發。到3月底,日產量已經高達4億隻。

馬雲的口罩是怎麼運往全世界的?

針對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盒,僅華大基因一家的日產量就高達200萬。

所以,生產不是問題。問題是,怎麼向全球派送。

馬雲的口罩是怎麼運往全世界的?

疫情,冷凍了全球的流動。不完全統計,全球70多家航空公司已停飛所有國際航線,14家機場關閉。我國每家航空公司到任一國家的航線,只能保留一條,每週只有一班。

這裡說一個稍微超出直覺的事實,全世界有超過60%的航空貨運,是通過客機的腹艙運輸的。

馬雲的口罩是怎麼運往全世界的?

所以客運航線一停,全球物資運輸立馬大滑坡,3月份的數字是下滑了23%,而且還在加劇。

馬雲的口罩是怎麼運往全世界的?

運輸能力的大滑坡,導致全球物流業停滯。捐助物資配送全球,得靠自己開路。

這個問題,要是能難倒馬雲,那就不算有超能力。

馬雲的口罩是怎麼運往全世界的?

馬老闆看了看手裡的牌,樸實無華地打出了一張菜鳥網絡。

馬雲的口罩是怎麼運往全世界的?

這是菜鳥的全球物流節點。其中包括杭州、義烏、香港、吉隆坡、列日、迪拜、莫斯科、曼谷等地的數字貿易中樞(eHub)。231個跨境倉庫組成的智能物流骨幹網,300多條跨境物流專線。配送範圍可至全球224個國家和地區。

疫情發生之後,菜鳥就成了全球為數不多還在維持正常運轉的跨境物流網絡。

拿歐洲舉例子。3月,從杭州到比利時列日的菜鳥包機增至每週五班。滿載醫療防疫物資和中國商家包裹的飛機抵達列日ehub後,靠著ehub背後與列日海關共同打造的電子關務能力,通關速度,秒級。

包機卸貨時,幾百輛歐洲的菜鳥卡車已經就位,將物資分送歐洲各國。

醫療物資中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運輸過程需要全程恆溫。這個要求,能難倒地球上一大半國家。菜鳥一看,誒,那些運生鮮的冷鏈都是現成的,以前運的是阿根廷的牛肉、智利的車釐子、荷蘭的鮮花,現在拿來運檢測試劑正合適。相比每年十幾萬噸車釐子的運量,運點檢測試劑,那就是摟草打兔子。

截止到4月1日,通過菜鳥網絡運輸的醫療防疫物資已達到1億件。另一邊,這個網絡還在幫助中國商家在疫情中正常做生意,200多架包機在維持國內中小企業國際貿易的商品運輸,保外貿促經濟。幫助歐洲人抗疫和幫助中國商家賣全球,兩不誤。

這個一家公司送全球的局,其實早就布好了。

馬雲的口罩是怎麼運往全世界的?


拿馬雲援助非洲來分析一下。馬老闆直接和埃塞俄比亞總理對接,54個國家的援助物資通過埃塞俄比亞分發。這是個什麼神操作呢?

我們回顧一下去年11月的一條新聞:埃塞俄比亞政府與阿里巴巴簽約共建eWTP(世界電子貿易平臺),還要和中國義烏一起打造多功能數字貿易樞紐(eHub)。埃塞俄比亞,這個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將要在阿里的支持下,成為非洲商品出口全球的門戶。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次援助,只是阿里巴巴菜鳥能力的小試牛刀而已。馬雲給全球援助的同時,也讓全世界人見證了菜鳥這張全球物流網絡的高效、便宜、靠得住。

當然,馬雲援助全球的意義,遠不止於公司行為。

這次全球疫情,是二戰以來全球最嚴重的的危機。這個危機不僅僅是健康和經濟上的,甚至會影響世界格局。人們陷入恐慌、無知、盲從,不負責任的人在煽動族群仇恨和對立,宣揚孤立和歧視的聲音,正在壓倒信任與合作。

馬雲的口罩是怎麼運往全世界的?

馬雲的口罩是怎麼運往全世界的?

甚至有學者預言,全球化的理想已經失敗。

而馬雲展示了另一種可能:通過團結、協作,不分你我,共享資源。面對新冠病毒這個全人類的敵人,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無論是歐美,還是東南亞和非洲,我們都可以不拋棄、不放棄。

馬雲的口罩是怎麼運往全世界的?

我們再來看另一組數字。

來自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的消息,從3月1日到4月4日,全國共驗放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資價值102億元,其中,口罩約38.6億隻,價值77.2億元。防護服3752萬件,價值9.1億元。

馬雲的口罩是怎麼運往全世界的?

無論前期踩過什麼坑,作為全球製造中心的中國,現在正在用巨大的產能幫助全世界對抗瘟疫。在世界因為懷疑、恐懼和無知,對全球化喪失信心的時候,中國應該用善意接過信任、合作、共贏的火炬。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在不同方案之間做選擇時,我們不僅要問自己,如何克服眼前的威脅,而且還要問問自己,風暴過後我們將居住在什麼樣的世界上。”

——尤瓦爾•赫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