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文明古國伊朗的前世今生

中東文明古國伊朗的前世今生

伊朗俯瞰圖

中東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西亞和北非的部分地區,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亞與非洲的埃及,約23個國家(含巴勒斯坦),1500餘萬平方千米,4.9億人口。

中東地區聯繫亞、歐、非三大洲,溝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通樞紐,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為爭奪寶貴的淡水資源和石油資源,及宗教文化差異,常年局勢動盪。

伊朗作為中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國家,在本地區發揮著重要作用。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斯坦接壤,西北與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裡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七。

值此時期,筆者希望帶領大家一起走進中東文明古國伊朗的前世今生,從而對這個國家有更多的清晰認識。

一、本土文明時期

1、早起文明(前2700年-前553年)(序號按歷史時間順序排列)

埃蘭和米底時期(前2700年-前553年)埃蘭和米底尚未被希臘人稱為波斯,但卻是波斯地區歷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埃蘭(前3200年–前639年)是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明,位於現今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左右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係十分密切,以善戰的人民著稱,在公元前27世紀至前六世紀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後於前639年被亞述所滅。

米底(前678年 - 前550年)是一個以古波斯地區為中心的王國,公元前兩千年,中亞的印歐人種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至伊朗高原,並逐漸與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體。公元前7世紀中葉,米底擊敗周圍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

公元前6世紀初,米底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並攻滅新亞述帝國,領土面積最大時包括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他們隸屬印歐語系,是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區定落的民族。

2、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8年-前330年)

中東文明古國伊朗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553年居魯士大帝起兵反叛米底,並於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國。建立了第一個波斯帝國,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47年居魯士大帝武力入侵征服了當時小亞細亞西部的呂底亞王國,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前546—前540年,居魯士大帝向東武力入侵征服了帕提亞、阿利亞、巴克特里亞、德蘭吉亞那、格德羅西亞、阿拉霍西亞、馬爾基安娜、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乾陀囉、克蘭斯米亞等地區。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大帝武力入侵征服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迦勒底帝國首都巴比倫,終結古巴比倫文明,使得波斯成為當時古代西亞唯一的文明中心,但是不幸在前529年出征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中亞河中地區錫爾河谷地的馬薩革泰人的戰鬥中身亡。居魯士死時,波斯帝國的東部和東北部疆域已經包括阿姆河兩岸的巴克特里亞(中國史書先後稱為“大夏”、“吐火羅”)和花剌子模,由居魯士之弟巴爾迪亞統治。居魯士之子岡比西斯登位後,繼承父志繼續擴張。以後的波斯帝王一再發動對東方塞種人的征伐,把疆界推過阿姆河,到達錫爾河兩岸。

到了岡比西斯二世時代(前529—前522年),則最終於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后王朝。大流士一世時期,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流士在前521年揮軍東征印度河平原,納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則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馬其頓王國、古希臘,但卻因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敗垂成(前499—前449年的希波戰爭)。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可惜最終未竟全功。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當時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也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世界性帝國。

中東文明古國伊朗的前世今生

大流士三世

4、帕提亞帝國(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

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的阿薩息斯王朝又稱帕提亞帝國、安息帝國等,發源於現今的伊朗東北的當時叫帕提亞的地區,在米特里達梯一世(前177—前138年)統治的極盛時期包括現今小亞細亞東部、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伊朗高原、阿富汗、阿姆河以南的大呼羅珊和今印度河以西的巴基斯坦,與古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塞琉西亞附近。兩個帝國之間經常戰爭。同時帕提亞帝國與一世紀之後建立的貴霜帝國也是戰事頻傳。帝國的美索不達米亞和都城泰西封分別在116年、164年—165年、197年—198年屢次被羅馬軍團攻佔而國力衰竭,造成了三世紀初期的諸侯割據。

5、薩珊波斯(公元224年—663年)

公元224年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阿爾達希爾一世由於擴張地方勢力而和帝國開始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並殺死國王,於226年正式建立薩珊王朝(依蘭沙赫爾),首都泰西封。

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再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王朝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在260年俘虜過羅馬皇帝瓦勒良。但是薩珊王朝所屬的美索不達米亞及其底格里斯河畔右岸的都城泰西封也在283年、297年、361年三次被羅馬軍隊攻佔。

薩珊王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個等級。基督教中天主教一度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王朝對臣民的稅額較重,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又同時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的軍隊的攻擊,帝國終於崩潰。

7、薩曼王朝(公元874年—公元999年)

公元874年,古波斯人薩曼家族的成員伊斯瑪儀·本·艾哈邁德(892~907在位)以布哈拉為首都,正式稱“埃米爾”,創立了薩曼王朝,名義上仍承認阿巴斯王朝哈里發的宗主權,但實際僅向哈里發奉獻貢物,報告軍務。他效法古波斯與哈里發宮廷建立了統一的行政和軍事制度,確立了王朝與轄地的隸屬關係。薩曼家族原本信奉拜火教,此時已經皈依了伊斯蘭教。薩曼王朝的幾代君主勵精圖治,一度把疆域擴張到費爾干納以及更遠的地方。由於薩曼王朝強大的影響力,中亞許多突厥人遊牧部落紛紛進入波斯帝國內定居生活,此外伊斯蘭教在中亞廣泛流行,從而開啟了中亞突厥人伊斯蘭化的進程。薩曼王朝疆域最大時包括中亞、波斯大部分、阿富汗斯坦等地。

中東文明古國伊朗的前世今生

二、外來文明及動盪時期

3、希臘化時期(前330年-前141年/前129年)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東侵,征服波斯全境。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所建的帝國分裂,其部將塞琉古奪得帝國東部廣大地區,並於公元前312年稱王,以敘利亞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國,中國古稱條支。塞琉西王國全盛時,疆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兩河流域、波斯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中東文明古國伊朗的前世今生

6、伊斯蘭化時期(公元651年—公元874年)

混亂的薩珊王朝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拜火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750年後,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地方首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人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馬蒙之後,阿拔斯王朝因軍事實力衰落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期間波斯土地上先後出現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齊亞爾王朝、阿拉菲德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古爾王朝、塞爾柱帝國、花拉子模。

塞爾柱烏古思人在12世紀末期失去波斯的控制權,並由來自鹹海的阿姆河下游三角洲的另一伊朗語民族所建的花剌子模沙王朝所取代。1194年,花拉子模沙王朝的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塞爾柱帝國,繼而攻佔伊朗高原。120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最終攻佔波西斯。1212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喀喇汗王朝,繼而統治全部中亞河中地區。121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古爾王朝。

中東文明古國伊朗的前世今生

8、突厥王朝(公元999年—公元1231年)

公元962年,薩曼王朝的一名突厥近衛軍將領在國內建立了伽色尼王朝,公元999年,伽色尼王朝聯合中亞另一個突厥帝國——喀喇汗王朝滅了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取而代之,繼承了薩曼王朝的大部分領土。11世紀中期,另外一個突厥部落——烏古思人由中亞興起,推翻了伽色尼王朝統治,並先後征服巴格達、敘利亞、拜占庭帝國,建立起一個東起中亞、西至博斯普魯斯海峽,包括波斯在內的塞爾柱帝國,但帝國不久即告分裂。12世紀末,花剌子模奪取波斯東北部,13世紀初佔領波斯全境。它統治的疆域還包括伊拉克、阿富汗斯坦等地區。

9、伊爾汗國時期(公元1231年—公元1380年)

成吉思汗於1219年率軍西侵,先後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亞細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等地,殺死花剌子模皇帝,掠奪大量財物後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二次侵略花剌子模,殺死皇帝后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再次率兵佔據波斯並建立以波斯為中心的伊利汗國。此後,蒙古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並任用波斯人為行政官吏。

10、帖木兒帝國(公元1380年—公元1405年)

隨著伊爾汗國的逐漸衰落,當時的波斯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割據之中。西察合臺汗國(今烏茲別克境內)的突厥族皇帝帖木兒(1336年至1405年在位)在奪取中亞地區後於1380年至1393年征服波斯全境,繼而侵佔伊拉克,並攻打印度。1405年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統治範圍只限於中亞河中地區和波斯東部,但15世紀帖木兒帝國的文化藝術相當繁榮。

11、黑羊王朝與白羊王朝(公元1467—公元1502年)

隨著帖木兒王朝在波斯統治的衰落,兩個由土庫曼人建立的王朝開始強大,他們分別是黑羊王朝與白羊王朝,兩個王朝發源於土耳其東部、阿塞拜疆以及波斯西北部地區。其中黑羊王朝在30、40年代實力較強,但隨後被更為強大的白羊王朝擊敗,白羊王朝在烏宗·哈桑的帶領下,一度統一了波斯的大部分地區。

12、薩非王朝(公元1501年—公元1722年)

白羊王朝時期,一個名為薩菲社團的什葉派社團在波斯西北十分活躍,這個社團的成員多為土庫曼人與阿塞拜疆人。他們的首領有著古波斯貴族的頭銜,趁白羊王朝動亂之際於1502年推翻其統治,建立了薩非帝國。此後國力逐步強大,極盛時版圖包括阿富汗斯坦的坎大哈、赫拉特。薩非帝國與奧斯曼帝國曾長期進行戰爭。薩非帝國是伊朗歷史上第一個以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朝代,對什葉派在波斯的發揮壯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紀末,薩非帝國日漸衰落。1722年,阿富汗人吉爾扎伊部落在馬赫穆德的領導下,攻佔薩非帝國首都伊斯法汗,並自立為波斯皇帝。

13、阿夫沙爾王朝(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

1736年,來自波斯霍拉桑地區的突厥部落首領納迪爾率軍把阿富汗人逐出波斯,並以馬什哈德為首都建立阿夫沙爾王朝。經過數年戰爭,阿夫沙爾王朝版圖一度東至阿富汗斯坦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達,北接裡海,南瀕波斯灣。1747年,納迪爾皇帝死後,其兒孫為爭奪王位而爆發內戰,各路諸侯紛紛稱王,其中卡里姆汗(1749年至1779年在位)以設拉子為首都建立了贊德王朝。經過多年戰爭,贊德王朝佔據了除霍拉桑及以東地區以外的阿夫沙爾王朝的土地。1779年卡里姆汗死後,贊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贊德王朝和阿夫沙爾王朝先後被愷加王朝所滅。

14、愷加王朝(公元1779年—公元1921年)

愷加王朝建於1779年,由突厥人建立,首次定都德黑蘭。愷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強加緊在伊朗的爭奪。1801年俄國兼併格魯吉亞;英國同伊朗三次戰爭導致伊朗割地賠款及承認阿富汗斯坦獨立。此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訂立了不平等條約。

19世紀下半葉,英、俄攫取了在伊採礦、築路、設立銀行、訓練軍隊等特權。1907年,英、俄兩國相互勾結劃分了在伊的勢力範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部為緩衝區。之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簽訂不平等條約。伊朗雖然名義上仍是"獨立"國家,但實際上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往昔波斯帝國的輝煌與如今的恥辱形成鮮明對照,伊朗在追求復興強國的路上必然產生強烈的民族主義,而強烈的民族主義又很容易導致極端主義和盲目的排外思潮。”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隨著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殘暴,多次發生人民起義。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

三、現代文明時期

15、巴列維王朝(公元1925年—公元1979年)

1921年2月21日,禮薩·汗上校發動軍事政變,佔據德黑蘭,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列維王朝,於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1941年禮薩·汗遜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巴列維執政時期,美國為了獲得伊朗的石油及保持在中東的利益,大力扶持巴列維王朝,伊朗強大的軍力儼然成為波斯灣地區的警察。

在1951年4月28日,伊朗伊斯蘭議會以79票贊成、12票反對提名摩薩臺為首相,穆罕默德·摩薩臺1951年至1953年間出任民選的伊朗首相,但在1953年被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的政變推翻。摩薩臺是一位作家、行政官員、律師、議員和政治家,具有王室和貴族背景。他在任伊朗首相期間實施漸進式的社會改革,包括推行失業補償金制度、立例規定僱主向患病或受傷的員工提供福利、以及解放佃農,令他們不再受地主強制勞役。此外,他又規定地主貢獻租金收益的20%到一個基金,用以資助一些比如興建公共浴堂、農村住房和害蟲防治等的市政發展項目。 其為在首相任內最矚目的舉動: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例:在國有化以前,伊朗石油業自1913年起一直由英伊石油公司(後稱英國石油,簡稱BP)掌控,而英伊石油公司背後則由英國政府操控。

在英國軍情六處要求下,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時任總統摩薩臺,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臺,導致部分伊朗人不滿。

1963年巴列維國王宣佈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另外,還簽下了在伊朗的美國軍事人員可以享受治外法權,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審判,而是交給美國處理。伊斯蘭教宗教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大力反對,巴列維國王逮捕了霍梅尼,最後於1964年11月4日將霍梅尼強行驅逐出境。1979年,宗教領袖阿亞圖拉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禮薩汗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16、伊斯蘭共和國(公元1979年至今)

1977年起,伊朗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1978年,各地遊行示威不斷升級,群眾抬著霍梅尼的畫像,高呼“打倒國王,建立伊斯蘭教國家”的口號。1978年8月,國王巴列維更換內閣,宣佈對首都德黑蘭等12個大城市實行軍事管制,並出動大批軍警鎮壓反對者。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由白色革命累積的不滿情緒至此達到了巔峰,最終引發了伊朗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的示威和罷工造成石油工業停產,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佈中立,令政局更加失控,伊朗陷入全國性的動亂。

1979年1月16日,國王禮薩·巴列維被迫出國“長期度假”,委任沙普爾·巴赫蒂亞爾組織內閣。2月1日,霍梅尼結束長達15年的流亡生活,由巴黎回到德黑蘭,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度,成立伊斯蘭臨時革命政府。2月11日霍梅尼任命馬赫迪·巴扎爾甘為伊朗總理正式接管政權,巴列維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佈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10月,伊朗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憤而佔領美國使館,扣留使館人員,史稱伊朗人質危機,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在美國與蘇聯支援大量武器下與伊朗進行兩伊戰爭,直到1988年8月20日停火,伊朗受損不少,但伊拉克更被這場戰爭拖得民窮財盡。戰爭期間,1988年美軍護衛艦在波斯灣被伊朗封鎖海峽的水雷炸傷,即派企業號航母戰鬥群報復,炸燬伊朗的錫裡石油鑽井平臺,擊沉伊朗喬森號導彈巡邏艇。

1997年當選的溫和派哈塔米總統致力於改革,同時向西方釋放出和解訊號。可惜由於美國入侵阿富汗與伊拉克,從東西兩面威脅伊朗的國家安全,並用邪惡軸心這樣的字眼攻訐伊朗,哈塔米的和解政策在伊朗國內漸漸不受歡迎,受到保守派抨擊。和解進程在2005年內賈德當選之後戛然而止。2003年伊拉克被美英為主的聯合部隊佔領。由於美軍與伊朗相鄰,加深雙方矛盾,伊朗為了防範美軍入侵而大舉備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