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翔錄節目猝死,給真人秀敲響警鐘:別娛樂至「死」

2019,淨是壞消息。

在大多數人沉睡的時候,35歲的高以翔錄節目突然猝死。

凌晨,大街小巷早已寂寥無人,原來在寧波的某一個角落,《追我吧》還在馬不停蹄地錄製。

錄綜藝錄出人命,令人唏噓。

高以翔錄節目猝死,給真人秀敲響警鐘:別娛樂至「死」

但回顧下過去的綜藝事件,好像一直都在給出警示:

13年《中國星跳躍》釋小龍一名隨行工作人員意外溺水身亡;

14年《中國好舞蹈》在臨時看臺拍照的觀眾失足身亡;

楊千嬅在《極速前進》中鬥牛時被公牛撞翻倒地;

鬼鬼在《快樂大本營》不慎摔至輕微腦震盪;

《奔跑吧》李晨、鄧超、鹿晗等人多次不同程度受傷......

然而每次意外發生沒多久就息事寧人,高強度、高難度的真人秀節目依然層出不窮。

直到今天,我們因娛樂而失去了一個優秀的演員。

除了向《追我吧》節目組宣洩憤怒以外,我想,更多人的心中還有好幾個“為什麼”等待解答。

為什麼真人秀敢拿命來玩?

為什麼要看真人秀?

為什麼明星拿生命做節目?

高以翔錄節目猝死,給真人秀敲響警鐘:別娛樂至「死」

01 真人秀為何追求刺激

著名媒體文化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曾說:

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

不管是什麼內容,也不管採取什麼視角,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給我們提供娛樂。

真人秀作為電視節目的一種,其節目宗旨也是娛樂。

真人秀已有20年的歷史,一開始由素人出演,隨著觀眾逐漸產生視覺疲勞,發展出了明星真人秀的新形式。

國內真人秀髮展初期,通過模仿和引進國外製作模式,推出了《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奔跑吧》等多檔熱播節目。

這些成功經驗吸引製作組大量跟風,效仿出了《中國好歌曲》、《爸爸回來了》、《極限挑戰》等類似的綜藝。

缺少創新,跟風從眾,導致國內真人秀節目同質化嚴重。

在激烈的競爭中,節目組會通過邀請大咖、增加遊戲難度來爭取脫穎而出,達到佔據收視高位的目的。

許多真人秀通過“任務”、“線索”等形式為明星設置各種挑戰,挑戰越刺激,越有吸引力[6]。

《追我吧》也是以高難度的挑戰為看點,吸引觀眾好奇:到底是什麼讓世界冠軍都“受不了了”?

一味追求刺激和博彩,節目對安全隱患的重視越來越小,沒出大問題,遊戲的難度就敢一點一點往上加。

其實不僅是節目組,學術界對真人秀安全問題的關注幾乎也是一片空白。

搜索真人秀相關文獻,提及到安全隱患的文獻寥若晨星。

大部分的討論都是如何創新節目形態,留住更多觀眾。

綜藝錄製的安全性,遠不如節目效益來得重要。

因此針對真人秀的安全問題,需要多方面共同檢討和重視。

高以翔錄節目猝死,給真人秀敲響警鐘:別娛樂至「死」

02 觀眾的需求

說到底,真人秀設置遊戲、營造刺激緊張的氣氛都是為了滿足觀眾的某種心理需求。

只要有觀眾看,節目就會播。

觀眾看真人秀,尤其是看競技類真人秀的心理需求主要有兩種:

待證心理窺視欲

待證心理指“人們對某一事物的發展及結果發生好奇時所產生的等待,盼望以致渴望親自求證結果的一種期待性心理[3]。”

這種心理在觀看競技類真人秀時尤為明顯。

有研究者採訪過觀眾看競技類真人秀的感覺,他們描述說:

“不可預知”、“想看看到底誰能堅持到最後”,“刺激緊張”...

由此可見,節目鋪陳懸念、營造的緊張刺激的氣氛是為了引起觀眾注意,並滿足他們的待證心理。

胃口吊起來了,為了知道結果把節目看到最後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觀眾看完了,節目組的目的也達到了。

其次,這類節目還能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和窺視欲[1]。

真人秀節目的不可預知性,還原了明星較為真實的一面。

原來遙不可及的明星,在真人秀中的模樣和普通人別無兩樣。

對明星私底下性情的觀摩,對觀眾來說,是揭下了明星神秘的面罩,更近一步瞭解到自己喜愛的藝人。

此外,有些觀眾會將自己代入嘉賓的角色,對節目進程作出相應的判斷,完成另一種偷窺。

還有的觀眾是懷著消遣心理[3],期待看到明星幽默的個性和表現來放鬆身心。

以上的所有,可以統稱為觀眾的娛樂需求。

節目為了滿足這種娛樂需求,想方設法制造噱頭,不惜用“虐星”這種高風險性的方式,把明星受傷的身體作為節目看點[5]。

2013年浙江衛視《中國星跳躍》節目中,64歲的相聲演員牛群從10米高臺跳下暈厥。

因後無大礙,節目組把這次冒險渲染成了一則勵志故事。

在觀眾眼裡,銀幕中的選手從暈厥到醒來,不過是幾分鐘的事。

看到他最終沒事,至多是經歷了一場從緊張到舒緩的情緒起伏。

但對於拍攝現場的牛群來說,是真實地經歷了生死一刻,這一瞬間的意外可能造成他和工作人員心中一世的陰影。

儘管如此,沒出事就不算大問題,節目組懷著這種僥倖心理,一次又一次地觸碰人體的極限。

高以翔錄節目猝死,給真人秀敲響警鐘:別娛樂至「死」

03 明星為何參加真人秀

參加一集真人秀,片酬可能大於或等於一部電影或電視劇。

只要通宵一天,就能拿下平日幾個月的工作酬勞,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綜藝節目為藝人提供持續性曝光,是新人快速塑造正面形象、紅人重塑或提升自身形象的好契機。

比如李晨、鄭凱、陳赫、鹿晗等都通過《奔跑吧》積累了新的流量,塑造出努力拼搏的形象。

偶爾,參與綜藝也會涉及到明星社會資源的交換。

林青霞拒絕高額片酬,參加湖南衛視的《偶像來了》,就是為了丈夫與芒果V 基金的慈善合作[2]。

那麼明星參加真人秀,為何不惜“搭命”也要堅持到底?

先看個例子。

Angelababy錄製《奔跑吧》時處於生理期,節目組減少了她下水、被涼水潑身的次數,網上就有人批評說她不敬業、玩不起。

後來她在微博發表聲明,跑男團成員紛紛發文力撐,這件事才逐漸平靜了下來。

所以為了避免爭議,參加真人秀的明星,尤其是新人,幾乎不敢喊累。

喊一聲累,就承認了放棄,承認了自己比其他人弱,還可能遭受觀眾爭議。

但只要挺過去了,只要還活著,那就是拼搏的代表,是榮耀的象徵。

在一檔「堅持」與「放棄」分別代表「正能量」和「負能量」的競賽裡,誰還會去在乎比賽的難度呢?

高以翔錄節目猝死,給真人秀敲響警鐘:別娛樂至「死」

04 安全保障在哪裡

一般來說,有安全隱患的節目錄制都會配備齊全的安全保障設施。

娛樂法律師李振武在“綜藝節目如何保障藝人安全”上提出了5個要素[4]:

購買商業保險、安排駐組醫護人員、節目設計注意可行性、經紀人對藝人的日常關心、進組前的身體檢查。

前兩項是基本的安全保障要求,但許多節目現場的醫護人員形同虛設,或根本沒有,因此發生危險時無法第一時間提供救治。

錄《追我吧》時,高以翔暈倒10分鐘後醫務人員才趕過來,已經失去了黃金救治時間。

因為節目組醫護人員安排不當,才發生了令人悲痛的慘劇。

再而,經紀人若對藝人身體情況有所把握,能提前做好防範準備,或許又能避免意外發生。

最後,節目組若在錄製前對所有藝人進行基本的身體檢查,也許又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然而逝者已矣,有些錯誤註定無法挽回。

根據槓桿原理,當利益最大化時,風險也會最大化。

真人秀若一味追求收視率而忽略嘉賓的人身安全,終將得不償失。

願高以翔的離去是給真人秀最後的警醒。

在追求娛樂之前,首先要防範於未然。

不然就會像尼爾·波茲曼所警示的那樣,我們終將:

娛樂至「死」

*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參考文獻:

[1]郭夢杉。《奔跑吧》真人秀類節目觀眾心理分析

[2]李群。形象與資本:真人秀節目中明星形象的價值研究

[3]宋佳儀。我國真人秀節目的受眾心理探析

[4]吳龍珍。專業律師解讀,綜藝節目如何保障藝人安全

[5]張新英。回眸與展望:中國真人秀節目的歷史、現狀與未來

[6]祝陽,胡悅。對電視戶外真人秀節目熱播的冷思考 ——以《奔跑吧,兄弟》《極速前進》等為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