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這件事上已理解錯了整整十年

卻真實地出現在中國的公共場所。

有毒有害垃圾”被翻譯成“有毒且邪惡的垃圾(英文)看起來像是冷笑話的情節。

中國在這件事上已理解錯了整整十年

外國人將這些或滑稽或不知所云的錯譯稱為“chinglish即“中式英語”

近日,英國《太陽報》報道稱,北京政府為迎接2022年冬奧會,正在加大力度整頓公共場所標識中的不規範英語翻譯。報道透露,這項行動開展已久,自2017年12月以來,已審核超過200萬字的公共標識。

而這篇不到500字的文章,足足配了十張“中式英語”標識圖片,把“中式英語”從頭到腳調侃了一番。

比方,殘疾人廁所”被翻譯成“deform畸形人) toilet民族園”成了racist種族主義) park超市入口”變成了國際範十足的supermarket export輸出、貨物)入口)

這樣的一幕並不陌生—早在10年前中國舉辦北京奧運會前夕,外媒就已經對花樣百出的中式英語”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群嘲”

路透社在2008年的一篇報道中直白地批評道:漫步在北京這座擁有1500萬人口的鄉村,會看到各種鮮豔的T恤和上面印著的神經錯亂的英語,從語法到拼寫到整段的胡說八道,真是錯誤百出。

美國CBS網站也語帶戲謔地稱,北京大多數人英語能力停留在低水平”

事實上,引來外媒關注之前,中國政府就已經意識到問題,並開展行動了

奧運會前夕,北京、天津等地開展了大規模糾正不規範英文標識行動,北京立起了6500餘塊規範英語標誌牌。

奧運會之後,中國又迎來2010年世博會。為此,上海在2009年發起了清除“中式英語”廣告牌的活動。大批志願者走上街頭,清理錯譯錯拼的英文標識。

北京市還從中國人最關心的吃”入手,2012年發佈《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規範餐飲業菜單翻譯。

賓夕法尼亞大學漢語言文學教授維克托·邁爾在2017年評價說,中國為外國遊客提供了常遇到數百個詞彙的英語翻譯,已經“做得很不錯”

不過,千奇百怪的中式英語”並沒有就此“絕跡”外媒的關心”也一直沒有停歇。

紐約時報》曾特意做了一個名為“中式英語選錄”圖集,盤點在中國看到糟糕翻譯。社交媒體上,也不時有人分享搞笑的中式英語”

中國在這件事上已理解錯了整整十年

嚴禁酒後開車”被翻譯成“do務必) drunken driv 嚴禁酒後開車”被翻譯成“do務必) drunken driv

有意思的小銳發現,中國努力規範英語翻譯和使用的同時,不少外國人對“中式英語”態度正在悄然改變。

中國在這件事上已理解錯了整整十年

2011年,百老匯迎來了一部特殊的舞臺劇—中式英語》該劇由美籍華裔知名劇作家黃哲倫創作,用英語和普通話混合編寫。

用BBC話來說,這部舞臺劇彌合了中英語言之間的差異”

而隨著人員交流和網絡的發展,一些詼諧有趣的中式英語”更是被廣泛傳播,為外國人所喜愛。

一些“中式英語”甚至成為了英語體系的一部分。

過去半個世紀,牛津英語詞典》已收錄50多個“中式英語”詞彙,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long time no se好久不見)以及最近很“火”add oil加油)

從被“群嘲”局部“入口”國外,中式英語”處境的改變,一方面得益於中國文化在全球影響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文化的不時交融,也促進了語言的日新月異。

美國《連線》月刊網站在一篇文章中感慨道,任何語言都在不時發展,移植到新土壤中的英語也帶來了不同尋常的效果。

很快,美國人在去國外旅遊時不得不學習的語言之一,就是自己的語言—英語。報道稱。

不過回到正題,儘管局部“中式英語”因為結合了中英文口語化表達的簡單有趣走紅西方,但小銳在開篇提到如“deform畸形人) toilet等“中式英語”確實還需要清理整頓。

終究,即使在文化牴觸的環境下,令人尷尬且含有冒犯性的語言,也是東西方文化都不會接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