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模擬題導寫:深思篤行,不同凡響

2020屆上海市普陀一模作文題及範文導寫

【原題呈現】

有人說,現在不是去想缺少什麼的時候,該想一想憑現有的東西能做什麼。

你是否同意這一說法?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和認識。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範文導寫】

1、深思篤行不同凡響(一類卷)

有人說,現在不是去想缺少什麼的時候,該想一想憑現有的東西能做什麼。

亦聽古人言,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是啊,不留戀過去,不迎合未來,無論身處何時何地,當下才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面對“現在”,我們最該想的是憑現有之物如何創造力量,而非徒勞地空想“缺少什麼”而無所作為。

一言以蔽之曰,活在當下。既然活在當下,我們該盡力思考的便是憑已有之物能做什麼。顏寧憑已有的學識在生化領域不斷深入,詹青雲憑現有的雄辯和邏輯思維呼籲青年人趁著年輕開疆拓土,華為憑現有的領先技術開創引領5G未來……唯有抓住現實,在已有的層面不斷思考,才能在現實的土壤上開出瑰麗的鮮花,用現實鋪就未來。因而,活在當下,無須期未來,因為,當你在現實的領域撥雲見日、封地為王,是時未來已自迎。

不過,一味著陸前行,不著眼於未來,不想想目標,不想想所缺之物,也極易陷入固步自封的果殼。正如清朝末年不去反思自己缺少了多少先進技術,固守現有的東西,夜郎自大,自詡天朝大國,終陷千年未有之“僵局”。一如汽車發明之前,人們的腦海中只有車馬。因而,若完全地不去想自己所缺之物,而只是想著憑現有之物能做什麼,那我們的出行豈非只有更快的車馬?我們的智能信息時代又將何時前來?我們的世界又何談創造與創新?沒有創新的思想,沒有“不同凡響”的理念,那麼,憑著現有的東西也只是重複流水線般的工作,而難覓未來之光。只有逃離自我封閉的繭房,脫離放棄思考的蟻群,才能跳出世俗的枷鎖,追求更高的目標,開創新的局面。

反觀當下,我們看到多少秉承“喪文化”的佛系青年故步自封卻道享受平和現狀,我們看到數不勝數的人空談創新卻不願腳踏實地地努力。我想說,真正的掌握當下,不是拿著現有的東西走向無為的深淵,真正的思考未來也並非無意義的空想。聖人已言,極高明而道中庸。真正的出彩是你憑著已有之物深思篤行,卻依舊能敢於思考“我缺少什麼”,敢於不同凡響,敢於結合現實去創造未來。是以,不妨說“想一想憑現有的東西能做什麼”與“去想缺少什麼”本就不是對立之事。既如此,又何必斤斤計較於何者對,何者錯呢?所謂的對錯之分,實則只是我們---作為個人,如何去看待這事物,如何看待現有之世界,如何看待現實與未來!

是啊,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那便只顧風雨兼程。腳踏實地,縱荊棘風雨何妨,遠方不遠,未來可期。是啊,何必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便有一寸的歡喜。活在當下,亦要敢於不同凡響,宇宙之浩渺,邁出一步便已是開創未來。

故而,不若活在當下,也活向未來,亦深思而篤行,亦敢於不同凡響、開創新時代。如此,已是極好。

【點評】

文章開頭引用曾國藩的話,對材料“有人說”的話進行解釋,即面對“現在”,我們最該想的是憑現有之物如何創造力量,而非徒勞地空想“缺少什麼”而無所作為,對題意的闡釋很貼切。然後用三個例子證明抓住現實,思考用已有的東西能做什麼,才能做成功一些事情。用例簡潔有說服力。接著,用“不過”一轉,對材料進行質疑,通過例證和假設論證,闡述不想缺少什麼,而只想憑現有的東西能做什麼,會對創新和創造產生消極影響,由此呼籲要逃離現有東西的束縛去追求更高的目標。又針對現實中的兩種人——一種只看到現有的東西故步自封,一種只想著缺少什麼卻不腳踏實地,提出真正的掌握當下是既能憑已有之物深思篤行,又能思考缺少什麼,結合現實去創造未來,巧妙地將材料中的兩個概念“現有的東西”與“缺少什麼”聯繫起來,看到了兩者之間的統一性,這是一般考生沒有思考到的層次,很難得。最後總結,總攝兩個方面,語言老道,富於情感。

2、正視匱乏無畏前行(一類卷)

有人說,現在不是去想缺少什麼的時候,該想一想憑現有的東西能做什麼。

在現代社會,在如今這個人人都變得更加物質的時代,若人們固執於自己所缺乏的東西,難免要陷入迷茫、自卑與嫉妒的泥潭,墜入慾望的無底深淵。而人們只要懂得關注好自己現有的工作、財富、地位,去完成自己的本分、貢獻自己的力量,便也算得上一種超然、一種成功了。

但僅僅是這樣的話,一個人的貢獻與價值也就僅限於此、一個社會、時代的發展也將趨於緩慢而停滯。如果永遠不去想我們缺少什麼,表面上大家超脫而淡泊,但實際上卻是一種逃避、自我矇蔽和固步自封。我們所缺少的東西,是我們的動力,是我們的方向,無論是個人、國家還是時代,都是在不斷爭取缺乏的東西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向未來邁進的。在任何時候,去思考、認清當下缺少的東西,都是進步的基礎。

因此,思考“憑現有的東西能做什麼”,是不能與對於缺少之物的思考相割裂的,只有著眼於缺乏的東西,人們才能學會利用現有的條件,去向著明晰的目標前行。

而著眼於缺少的事物,並非要人們被物慾束縛、被困難嚇退,也並非忘記憑著現有的東西做出行動有多麼重要。古往今來,重大的科學發明創造、輝煌的思想與藝術,不正是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催生出來的嗎?人們無法在黑暗中望見光明,於是各種不起眼的材料被組合在一起成了燈;人們在黑暗的年代中缺少了智慧與激情,於是有孔子駕著木車、魯迅棄醫從文,蘇格拉底四處的遊說,以生命喚醒大眾。這些人看見人類物質上的、精神上的種種缺陷,用當時的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力量,憑一次次的嘗試、憑一個人的熱血與堅持,最終做到了不可思議的事,在人類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

唯有發現匱乏、正視匱乏,才會真正懂得能做什麼、該做什麼;也唯有憑藉或許是微不足道的自身力量而無畏地前行,才能完善自我、克服時代、推動未來。無論“缺”還是“有”,都不能夠束縛我們向前的腳步。

【點評】

本文從當下的物質社會寫起,首先對材料中的這句話進行解讀並予以肯定,準確地把握了材料,也富有現實針對性。然後,筆鋒一轉,迅速進入到小作者自己對“有人說”這句話的反思,即一味不思考缺少之物、只關注現有之物,將會造成社會發展停滯、個體固步自封的消極後果。從而自然引出缺少之物的意義、價值,在於提供前進的方向與動力。在此基礎上,文章更進一層去思考二者關係,“只有著眼於缺乏的東西,人們才能學會利用現有的條件,去向著明晰的目標前行”,並提出主張,唯有二者共同作用,才能真正有所懂得、推動未來。

全文構思層層深入,說理清晰有力。體現出小作者敏捷的思維和較強的思辨能力。這一點同樣反映在文中多處內容的辨析和回扣上,例如第三段中的“表面”與“實際”、第五段開頭的兩個“並非”等。

文章的亮點在於,對材料中兩個分句背後原因、價值與消極後果的分析,簡明扼要卻又全面深刻;對例證的概括並舉、共性的把握,理解貼切卻又高度精煉。但是,能否把材料中“缺少什麼”等同為“匱乏”?這是小作者需要考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