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績效教練》第四章——成為教練型領導者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繼續給大家分享《高績效教練》

本書總共分為5部分共23章:

第一部分:教練不僅僅是一門技術(2章)

第二部分:教練的原則(4章)

第三部分:教練的實踐(8章)

第四部分:教練的特定應用(4章)

第五部分:釋放教練的潛能(5章)

由於時間關係,我仍然按照每天一章的進度跟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跟大家分享本書的第四章——成為教練型領導者

第四章主要圍繞的中心話題仍然是——領導者一定要給團隊創造支持感受,而不是威脅,儘量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員工潛力,讓員工承擔相應責任。

領導者要在管理過程中,適當放棄使用加薪、升職、解僱這些權利,儘量給員工塑造信任、安全、壓力最小的夥伴關係。

要實現教練型領導,首先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一、常規領導者能成為教練嗎?

答案是肯定的,領導者只要在管理中以身作則,儘量在工作中展現出自身的素質:同理心、正直、公平公正對待所有員工,儘量讓員工在工作中自願發揮自身的潛力,承擔更大責任。

二、傳統管理方式主要變現形式以及利弊分析?

上司行為

命令

說服

討論

放權

下屬感受

上司感覺到在掌控之中

下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選擇權

雙方有參與感,但是進展會比較慢

下屬感到被遺棄

首先是命令方式:命令方式分為三種層次,針對3個星期和3個月呈現以下效果。

①直接發號施令

②發號施令+示範

③發號施令+示範+體驗

三星期後

70%

72%

85%

3個月後

10%

32%

65%

(培訓之後記憶百分比)

從以上實驗表明,從短期利益來看,①直接發號施令,讓下屬直接照做,能夠快速解決問題。如果從員工長期培養來看,採用③發號施令+示範+體驗這樣的方式,能夠迅速讓員工掌握真正的技能,能夠讓員工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優秀人才。

其次是說服:

說服的方式,比直接命令的方式更人性,能夠基本滿足管理者的管理要求,實現管理目的。但是很容易造成員工表面被說服,被動接受,然後採用軟抵抗的方式對待執行。

然後是討論:

民主討論對員工很有吸引力,但是在管理和溝通成本上佔用資源較多,容易造成對任務執行猶豫不決。

最後是放權:

在我們常規的管理裡面,放權是一種信任的表現,是領導層對執行者高度信任下采用的管理策略。但是,放權容易給員工造成領導甩鍋給自己,讓自己擔更大的責任,承擔更大的工作量,甚至會產生,領導放棄我,讓我自身自滅的錯覺。在傳統管理裡,管理層對員工徹底放權,成功率非常低。

三、如何做優秀的領導者?

領導者要儘量避免救火隊員角色,領導者的任務很簡單:完成工作,發展人才。大多數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容易走極端,但是教練型管理模式可以結合幾種模式的優點,根據具體的管理目標,針對不同的員工採用針對性的管理模式。在管理過程中,一定要讓下屬意識到工作的各個方面以及需要採取的必要行動。只有有了清晰的認識,才有成功的可能。通過傾聽下屬的所有回答,管理者不但知道下屬行動計劃,還有背後的思考邏輯。由於教練模式和夥伴關係沒有威脅性,並且是支持性的,所以當管理者不在的時候,下屬執行也不會走樣。

我今天分享的內容到此為止。明天我將為大家分享《高績效教練》第五章——教練風格:夥伴關係與相互合作。謝謝大家收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