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古城,一個冷門的城市,一座鮮活的古城

作為濰坊市代管的省屬縣級市,青州可能還沒有隔壁壽光(的蘋果和蔬菜大棚)有名。

青州古城,一個冷門的城市,一座鮮活的古城

青州有什麼來頭:

黃帝以來的“九州”,青州就是其一,又稱益都。7000年發展史、5000年文明史,自漢以來,青州一直都是山東的“省會”,如此顯赫的地位一直持續到明清。

隨著大運河的復興,濟南逐漸代替青州成為山東半島的中心;而伴隨著1904年膠濟鐵路開通,半島再次洗牌,青州也漸漸“沒落”。

人們提到山東,會想到濟南和青島、泰山和曲阜、威海和煙臺,甚至因為風箏和“濰坊的love”想到濰坊、因為蔬菜想到濰坊所轄的壽光(順便感慨贊一下山東雄厚的縣域經濟),卻很少人知道青州的存在。

青州古城,一個冷門的城市,一座鮮活的古城

青州古城,一個冷門的城市,一座鮮活的古城


尚書裡坊、海岱都會坊、一門科第坊、大學士坊,古城內這些精美的牌坊,或者是在標榜著青州學士的功名,或者表達著對於學子的期待和祈願。

山東重教育,而青州在科舉上的戰績,全山東恐怕只遜於孔子故里曲阜。尚書裡坊、海岱都會坊、一門科第坊、大學士坊,這些精美的牌坊,或者是在標榜著青州學士的功名,或者表達著對於學子的期待和祈願。

青州古城,一個冷門的城市,一座鮮活的古城

自唐高祖622年到清末1905年,中國歷史上一共有777個文武狀元,其中姓名籍貫可考者有440人,山東地區共36名,曲阜7個、青州6個。

青州的孔廟經文革破壞、殘存規模很小,但是卻一個名副其實的青州科舉史料館,在一面牆上詳細的列舉了440個文武狀元,並標記處6員青州的驕傲。史料館裡還詳細陳述了6位的生平。

其中還有兩處有趣的記載:

一處是青州高度讚美了明代青州走出的某位狀元,其戰績翻譯過來就是“一舉打破了明朝開國以來長達十六年之科舉狀元都出自江南的歷史”(真是替青州解恨呀..)。

青州古城,一個冷門的城市,一座鮮活的古城

還有一處陳列,幽怨的指出了某年科舉的某位南方狀元其實一直都在青州讀書,後來因為什麼什麼原因在江南報考的(高考移民真是氣人呀..),仔細算下來青州應該是培養了12個狀元來的。

可見,青州對教育的重視和歷史上青州這座重鎮的地位。

青州古城,一個冷門的城市,一座鮮活的古城

逛古城,當然要吃點東西了,放心吧,雞排、奶茶、臺灣小烤腸不存在的,東關的隆盛糕點、偶園街的幾家麵館、還有宋城附近的“老街印象”風味炒雞,都值得一試(吃貨表示原來山東盛產藤椒啊,鮮藤椒入菜真的太棒了)。另外青州的飲食還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回民餐廳,包括糕點、燒烤、麵食等等!


青州博物館:全國唯一的縣級“國家一級博物館”

說來有點心酸,如果不是因為青州地位的下降,青州博物館也不至於是“唯一的縣級”,往上追,從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就建館了。

青州古城,一個冷門的城市,一座鮮活的古城

鎮館之一,是這份3.2米長、2460字的明朝的狀元試卷。寄託了青州人對“高考真題”的熱愛…(明代萬曆年間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中國現存唯一的狀元卷,不值得專程來看嗎?)

青州古城,一個冷門的城市,一座鮮活的古城

除此鎮館之寶,青州博物館最值得膜拜的當屬: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

龍興寺建於北魏時期(公元500年前後),此後香火繁盛長達800多年,是唐宋王朝的皇家甲等寺院,但公元1300年前後(明初),龍興寺卻奇怪地消失了,縣誌有載,卻無人知道它在何處。

1996年,就在青州博物院不遠的地方,在一所學校修建操場的施工工地上,轟鳴的推土機突然停下了工作,因為居然挖到了佛像。隨後,一個面積只有50多平方米,深度不到3米的窖藏坑內,居然陸續挖出400座佛像!工藝極其精美,而且有著統一的特別的風格:莞爾一笑。

青州古城,一個冷門的城市,一座鮮活的古城

佛教自漢傳入中國,興於魏晉、盛於大唐,一時曾是“國教”,期間隨著中原不斷易主,多次滅佛運動也讓佛教一次次遭遇滅頂之災。俱往矣,唐以前的寺廟和佛像至今殘存寥寥。

而一坑之內密集出現如此大量的佛像,自然讓人猜測,這裡曾發生一場有計劃的人為掩埋行動,他們可能是最堅定的信徒,在某次滅佛運動中選擇了這種悲壯形式來“保護”內心的信仰。

高光欣賞下面這一尊佛像,他簡直是無死角的... 以至於站在他的面前,我無數次覺得他會動起來。

青州古城,一個冷門的城市,一座鮮活的古城

說句輕鬆的……不如我們跟大韓民國的驕傲之慶州佛像來個對比,感覺是降維打擊,(btw慶州佛像應該比青州還要晚上200-300年)...不許驕傲。

青州古城,一個冷門的城市,一座鮮活的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