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我們的改變一定就是改變自己嗎?


「心理」我們的改變一定就是改變自己嗎?


在【美】傑弗裡.科特勒的《改變心理學》一書中,有提到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遊客在遊樂園跟工作人員說自己好幸運,能看到一頭獅子一直坐在一塊石頭上,他想知道他們是怎麼樣把獅子訓練得這麼有耐心的。工作人員笑了起來,實際上他們沒有訓練獅子做任何事情,而是控制石頭的溫度,讓它冬暖夏涼,“不用訓練獅子,也不用把它綁在石頭上,也不用祈禱它喜歡這裡的風景。只要讓這塊石頭變成一個它想坐的地方。”我們每個人都要找到這樣一個地方,一個我們喜歡待著的地方。——“如果感受和體驗到滿足和愉快,改變就不再是一次審判、一個煩惱或者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

是呀,通常我們想要改變,往往就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某些行為或者習慣不滿意,所以想要改變。於是我們就刻意或者強迫自己去“改變”慣有了的行為或者習慣,試圖讓自己成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新的自己。

可是,改變好像總是太難。往往堅持了幾天,就受不了辛苦,或者因為看不到效果,於是放棄,或者絕望,重新回到那習慣了的行為和習慣,因為那樣或許讓自己覺得更舒服,也因此可以為自己的“失敗”找到一個充分的理由:不是我不想改變,而是改變沒有什麼效果;(或者)我真的很想改變,可是改變真的太難了。

傑弗裡認為阻礙我們改變的因素有著很多:個人素質,看法,選擇,態度,信仰......等等。

在陳海賢的《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一書中,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實際上從根本上來說,不想走出自己心理的舒適區,是阻礙改變的一個很大的因素。

我們常常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脾氣暴躁、拖延、遲鈍、粗心、懶惰、悲觀......

我們也常常知道自己希望改變,也急於想要改變。

於是我們就會強制性地去做一些改變的事情:學習、運動、刻意平和、壓抑性格,讓行動的速度快一點、努力學得細心一點......

可是我們卻又常常發現,在我們這麼努力了一小段時間之後,沮喪地發現:並沒有我們自己以為的效果,我們還是那麼的脾氣暴躁,喜歡懶惰,喜歡拖延......

我們當然就會質疑改變的力量,我們的潛意識迫切地想要回到熟悉的心理舒適區去,於是我們就會找出各種理由來告訴自己:我就是這個樣子了,沒辦法改變了;我已經努力了;我做不到了,就這樣吧......

前面的故事裡,獅子不會自願更不會樂意被人固定或者驅趕著去坐在石頭上,哪怕它被迫去做,也不可能一直願意坐在那裡。習慣不會因為被迫而長久堅持,只有心甘情願的享受才會讓一個習慣得以長久堅持。

從獅子的改變看來,它實際並沒有改變自己,可是它又確實改變了自己——它為了享受石頭上的暖意和涼意,心甘情願地改變了自己。

反過來觀察我們自己的改變歷程,我們是不是發現了自己能夠改變成功的因素,和改變不了的因素?

能夠改變的因素,除了發自內心強烈的願望,和我們毅力的堅持,還有就是我們確實在改變的過程裡收穫到了讓我們甘之如飴的快樂或者享受。正如《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心理學》書裡所說,“改變的本質,其實就是創造新經驗,用新經驗代替舊經驗。”而新經驗帶給我們的愉悅和舒適就會讓我們心甘情願地遠遠拋開舊經驗。

比如很多人都在健身跑步,可是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的並不是很多,那麼促使那些能夠堅持下來的人的因素有哪些?也許是需要健康的身體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也許是為了更好的形體讓自己更加自信,也許是享受那種奔跑的力量感和汗水宣洩的暢快感受......

還比如減肥,基本上每個女生都會嚷嚷著減肥,看著別人減肥成功了,羨慕嫉妒,於是也開始瘦身,然而短期內看不到效果的人很容易放棄,那些真正能夠堅持下來的人,是什麼讓她們能夠“吃苦”?一定是有著足夠堅定的目標——必須減肥!咬牙堅持下來的後面,一定有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目的或者無比堅定的決心。

不想改變,或者輕易就放棄改變,一定是因為我們還依賴著心理舒適區,我們還沒有被逼到不改變就怎樣的那個角落。

那麼,我們的改變一定就是改變自己嗎?

我們那麼急忙的想要改變自己,迅疾地採取行動改變自己,然後又輕易地放棄改變,就好像自己跟自己匆忙地宣告了一場戰爭,然後迫切地投入了戰鬥,最後在抵抗的面前感到受挫和艱難,從而撤退。

固有的自我和想要改變的自我在剛開始一定是對立的,只有當我們覺得固有的自我在享受著克服的過程和收穫“攀登”的喜悅時,才會更加有激情地堅持下去,直到一種新的習慣和行為完全取代了原有的行為和習慣。

而這,才是真正的改變!

所以,我們的改變,改變的是自己,但又不一定就是改變自己,關鍵是看自己對於改變所採取的行為和態度是怎樣的。享受改變的過程,才能真正改變。

比如,不愛看書的人,想要變成愛看書的人,那麼我們所要嘗試去努力的改變習慣或許可以這樣: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一本書籍,放在明顯的地方,每天儘量在固定的時間裡花十分鐘的時間看一兩頁。(通常,我們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會更容易堅持下去,而每天抽取十分鐘的時間,不會產生強迫的壓力)

只要自己對書的內容感興趣,那麼在開始帶著強迫性的固定時間裡,也能輕鬆地度過這十分鐘的限定。日復一日,書帶給人的充實感和愉悅感會讓人慢慢地把這樣的行為形成習慣。

健身跑步,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總是不斷的提醒自己“我必須跑步,我必須健身,否則我就會失去工作、會生病,我就會變成我不能接受的臃腫難看”,那麼我們就會感到有威脅感,而有時候威脅感在改變開始的時候能讓自己克服惰性,堅持去行動。而當跑到一定時間,惰性開始佔據上風的時候,就要放棄這樣的威脅,從外在的一些“誘惑”來讓自己堅持下去:比如觀察到自己堅持運動了以後變得精神的面貌和體型;因為運動而變得放鬆和愉悅的身心;還有運動的過程裡那種專注和釋放煩惱的成就感。

用一個新的習慣,取代一箇舊的習慣,我們改變的不是自己,是形成一個新的自己。這才應該是真正的自我改變能夠堅持並且得以成功的關鍵!

「心理」我們的改變一定就是改變自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