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印度:殖民時期的關係

印度漢學家狄伯傑教授來歷史文化學院講學 中國與印度:殖民時期的關係

2016年6月2日晚上7點,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狄伯傑教授 (Prof. B R Deepak),在文華樓西區1327室作了題為“中國與印度:殖民時期的關係”的講座。講座由歷史文化學院高翠蓮教授主持,崔麗娜教授等六十餘名師生參加了此次講座。

講座起始,狄教授指出,中國和印度都是曾遭受過帝國主義侵略的國家,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中國淪為半殖民地。正是有著這樣的共同歷史基礎,中印間才產生了一種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狄教授認為,中印關係經歷了一個從“文化表親”到“殖民表親”的轉變。

緊接著,狄教授就分階段、分層次地詳細闡述了殖民時期的中印關係。首先,印度士兵首次投奔太平軍、與太平軍並肩作戰對抗帝國主義。狄教授從李鴻章等官員奏稿、吳煦檔案及太平天國文書等史料裡,揭示出這一歷史現象,並進而指出,該現象與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英國抽調印度軍隊鎮壓起義有著密切的關係。

其次,狄教授講述了在1905-1915年印度民族主義者與中國的革命者章太炎、孫中山的合作。比如,章太炎通過革命報刊《民報》批評大隈重信的印度依附英國的思想。孫中山與印度革命志士巴卡圖拉、鮑斯、羅伊等人相互合作,以謀求印度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


中國與印度:殖民時期的關係


中國與印度:殖民時期的關係


中國與印度:殖民時期的關係


中國與印度:殖民時期的關係


然後,狄教授就卡德爾黨人在1915-1930年在中國謀求武裝鬥爭推翻英國統治進行了闡述。狄教授講述了卡德爾黨人在中國香港、上海等地設立支部,向東南亞擴張,以謀求武裝鬥爭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歷史。

接著,狄教授談到中印間的黨派合作,促進了中印間政治層次連接的深化。1927年在布魯塞爾舉行的世界被壓迫民族大會,促使尼赫魯與中國國民黨人廖煥星進行了接觸、談判以及簽署聯合宣言。

最後,狄教授就抗戰時期中印政府合作關係進行了說明。1938年印度派遣援華醫療隊。1939年尼赫魯訪問中國的雲南、重慶等地,同時期的毛澤東也以信函邀請他去延安,結果未能成行。非暴力不合作提倡者甘地支持中國武力抵抗日本侵華戰爭,等等。

演講結束後,高翠蓮教授對狄教授的演講進行了言簡意賅的總結,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學術報告,中印關係以前是學術研究的窪地,通過狄教授的演講,期望以後中印關係、南亞知識體系可以豐富起來。

在講座提問環節,同學們就印度士兵和太平軍關係、如何處理中印關係中的分歧及發展中印關係、中印兩國啟蒙運動差異等方面,提出了問題。高翠蓮教授就印度特定的文化心理如何影響中印本應互利的關係,提出了問題。狄教授都予以了一一回答。講座持續了兩個小時,最後在熱烈的討論氛圍中結束。

(2015級楊凱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