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育兒成為享受,而不是忍受


讓育兒成為享受,而不是忍受


作者 | 嶽冰


今天繼續給大家分享《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這本書的讀書筆記第五篇。

第一篇《有種遺憾,無法重來》


第二篇《學會聆聽,讓他們感受到最安全的愛》


第三篇:《正確的陳述表達》


第四篇:《什麼才算高質量的愛?》


01


孩子要上幼兒園的時候,我曾經和很多媽媽一樣,有過一段認知上的誤區。

認為貴的就一定是好的,認為硬件設施看起來更高大上的,就一定是好的。

就像作者雲香一樣,曾經為了孩子入學,到處參觀挑選幼兒園。

但是,只有親身經歷,並逐步深入探索幼教理念,和摸索育兒過程之後,才會如夢初醒:

那些壓抑幼兒天性,無法釋放幼兒天性的幼兒園,無法讓幼兒在其面前,展開自由開放狀態的幼兒教師,即使面子工程做的再高大上,也不可能是孩子的最佳選擇。

我們也不妨推理一下:

是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人為壓制,才會導致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失去了應有的天真狀態呢?

一位朋友講述過她兒子上幼兒園的經歷,朋友選的這家幼兒園,是小區周邊配置最好的一家,當然學費相對也比較高。

但是有件事非常奇怪,孩子每天從幼兒園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大便。

有時候根本就憋不到回家,必須在路邊找個寫字樓的公廁解決。

反覆細問孩子之後才知道,居然是幼兒園的廁所太緊張,工作人員不想麻煩,就不允許孩子在幼兒園解大便,只允許小便。

大便要憋著,放學回家解決。

朋友後來在家長群瞭解到,班裡的每個小朋友,幾乎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這個朋友的孩子那年都四歲了,自己會清晰的語言描述,而那些兩歲多點的寶寶,可能連自己說清楚真相的能力還都不具備。

這種為了減少麻煩,連孩子大小便都能限制的幼兒園,又何談釋放幼兒的天性,去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呢?

什麼樣的幼兒園,才是好的幼兒園?

能讓孩子像個孩子一樣成長的幼兒園,才是好的幼兒園,那和成年人的綜合認知理念有關,和生而為人的良善底色有關,和幼兒園的硬件設施無關。


讓育兒成為享受,而不是忍受


02


雲香在帶著豆豆,去到一個看起來沒有那麼高大上的幼兒園參觀的時候,正好趕上一個孩子哭。

哭的原因引起了她極大的興趣——孩子傍晚放學不願意回家。

雲香就開始仔細觀察,發現這個幼兒園的孩子,一個個都像是剛從鄉下回城的樣子,被太陽曬得黑不溜秋的,臉上泥巴兮兮。

孩子們有滾輪胎的,有爬樹的,有挖土的,有跳躍著踩水的……整個幼兒園,給人一種“城中桃源”的感覺。

“尊重和愛”孩子,這幾個字,人人都會靠嘴巴說出來。

而注重自我修煉的成年人,對待孩子那種發自內心的愛,以及恰到好處的言行舉止和應激引導,一定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功力修煉,才有可能達到的。

女兒上幼兒園時期,特別喜歡一位住校的年輕女老師,甚至後來在週六的時候,我也願意把孩子交給這位老師帶。

在那一年裡,孩子每次回到家的狀態都特別開心,嘴巴像小鳥一樣唧唧喳喳,不停給我講述她的開心事。

而且這位老師帶孩子的最大的優勢是,孩子因為精神世界,一直處於輕鬆愉悅的狀態,也總能做到動靜相宜,從來不生病。

那時候是因為工作原因,我週六經常需要加班,在這位老師帶女兒之前,週六也是交給別人帶的。

可是無論把她交給誰帶,花錢都要比交給老師的要多,但結果往往都是帶一天回來,不是感冒就是咳嗽,精神狀態也總萎靡不振,要連著看幾天的病,孩子才能恢復健康。

這樣連續折騰幾周後,我就決定在週六的時間,只把孩子委託給這位老師帶了。

孩子無論在哪個階段,能遇到好的老師,能被好的教育理念滋養和愛護,都是她生命中的幸事。


讓育兒成為享受,而不是忍受


03


當我們把育兒當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忍受的時候,愛就會不知不覺的從內心滋生出來。

如此,養育孩子,也會變成一場富有詩意的修行。

父母的成長和修行,不僅決定著自己的眼界和理念,還決定著,能把孩子引薦給什麼樣的幼兒園,最終又能把孩子引薦給哪些老師,不是嗎?

所以歸根結底,一切的根源,還是在於父母的自我成長。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其實從來不缺少好的教育,只是缺少善於發現的父母。

比如,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媽媽們最應該做的,是要拋掉功利心。

故事更多的是,對孩子的一種精神滋養,尤其不建議帶著道德說教,去給孩子講故事。

一個故事所能帶給孩子的意義,除了少部分外在可見的,諸如提升專注力、激發想象力等,還有很多很多內在不可見的,已經潛移默化,浸透在孩子的靈魂裡。

給孩子講故事,帶著愛心去講,比帶著功利心去講,對孩子的影響意義要長遠得多。

帶著愛心講出來的故事,孩子捕捉到的是愛的味道,他們的心裡駐留的是愛。


帶著功利心講出來的故事,孩子捕捉到的是功利的氣息,他們的心裡停留的也只能是功利。

這些,都已經沉澱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一樣都不會少的。

(本書完)

作者嶽冰:願寫盡歲月萬象,攜文字守候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