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首歌,聽著會潸然淚下,那這首歌就是《流浪歌》

說起《流浪歌》這首歌曲,很多人的首先想到的是錄音機裡聽過的歌。《流浪歌》是由陳星創作,並於1997年11月發行的。打我記事起,母親就教我唱這首歌,當初只覺得好聽,完全不識曲中之意。現在想來,母親當時教我的時候一定也想念孃家,想念自己的母親,只是那時候的我不明白。一晃二十幾年過去了,當中遇到好多人好多事,有些記得,有些記不得了,唯獨這首歌一直印在心裡,從未忘記。每每聽到,都有不一樣的心情,才發現我早已成為曲中之人。

如果有一首歌,聽著會潸然淚下,那這首歌就是《流浪歌》

整首歌歌詞不多,卻句句滲透內心。記得曾經讀過一個故事:繁華的巴黎大街,一位雙目失明,滿臉滄桑,衣衫襤褸的老人孤獨地乞討,他身旁的木牌寫著:我什麼也看不見。他是一位可憐人,然而沒有人願意幫助他。後來一位詩人瞭解了情況,在木牌上加了幾個字,變成了:春天來了,我什麼也看不見。結果下午老人收穫滿滿。而《流浪歌》描寫春天的這句”春天的小草正在發芽“和詩人的“春天來了”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春天生機勃勃,欣欣向榮,而乞討者什麼都看不見,流浪者依然漂泊他鄉。

如果有一首歌,聽著會潸然淚下,那這首歌就是《流浪歌》

“走過了多少年華,又是一個春夏,冬天的風夾著雪花。“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春去秋來,孩兒遠離家鄉,風霜或雨雪,困難或險阻,孤獨或害怕,悲傷或無助,一切都只能一個人默默承受。我想《流浪歌》之所以深受喜愛,是因為創作者所表達的恰恰是許許多多打工者的心聲,那是隻有親身經歷,真真切切體會過,才能讀懂的心靈深處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才足以使他們產生情感的共鳴。

如果有一首歌,聽著會潸然淚下,那這首歌就是《流浪歌》

回首當初剛畢業出來打工的情景,幼稚懵懂,不諳世事,現在想來有些心酸了。第一份工作做了半個月就被辭退了,室友向領導打小報告說我影響她休息。那個室友是老員工,本來她是一個人住的宿舍,後來我搬進去了,她便滿肚子怨氣,說話永遠帶著刺,反正我也懶得理她。誰知她竟然跟領導告我的狀,真是冤枉!我萬萬想不到竟然還有這樣的人,可能是覺得我剛出社會好欺負吧。走就走吧。我本來跟領導商量好了三天之後搬走,我的那個室友卻步步緊逼,天天催我:”你怎麼還沒走啊?“

如果有一首歌,聽著會潸然淚下,那這首歌就是《流浪歌》

當時我一時間還沒租到房子,我不敢打電話跟家裡人說,怕他們擔心。我就這樣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無依無靠,身上只有剛發的幾百元工資,貴的房子租不起,便宜的還沒找到,又不想回家。我不敢想象三天之後是什麼情形,那是我第一次離家獨立生活,第一次害怕,第一次迷茫,第一次無可奈何,第一次不知所措。那一次我才真正懂得家有多好。也是那一次之後,我更加深刻懂得陳星《流浪歌》裡想念母親的心情。我終於明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是什麼感受。有親人的地方才是家。

如果有一首歌,聽著會潸然淚下,那這首歌就是《流浪歌》

以後的幾年裡,我依然在外奔波。春天裡,衣服破,被子潮,夜晚睡覺蚊蟲咬;夏天裡,烈日當頭拼命幹,汗流浹背無人問;秋天裡,中秋之夜月兒圓,想念父母不得歸;冬天裡,風蕭蕭,瑟瑟發抖被窩涼,又是一個不眠夜。

出門在外,打工,流浪,就像一隻風箏,風箏線這頭的我們,一直飛,飛去離家很遠很遠的地方,而風箏線的那一頭,是爸媽緊緊握住的牽掛。好想家,好想我的父母!

如果有一首歌,聽著會潸然淚下,那這首歌就是《流浪歌》

父母已慢慢老去,每次打電話,他們總是擔心和掛念,其實我也一樣。他們訴說著家裡發生的事,滔滔不絕——家裡被人偷了一隻小母雞,然後又被你媽用計策套出了偷雞的人。稻穀收割了,取得了好收成,這幾天正忙著曬穀子。前兩天有一個母豬生崽了,生了17個,聽說最近豬崽價格又漲了一點。村裡幾個阿姨組織跳廣場舞,你媽也報名了,明天晚上就去排練……父母得意訴說家裡的事,我卻潸然淚下。不過知道家裡一切都好我就放心了。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耳邊又響起這熟悉的旋律,兒時母親教我唱這首歌時的情景又一次浮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