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核武:中國的"曼哈頓計劃"


蔣介石的核武:中國的

曼哈頓計劃,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研製原子彈,成立的工程研究計劃。

這一計劃最初是由美國科學家,向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應搶在納粹德國1937年就開始的“鈾計劃“前面,製造出原子彈。

這一建議是有最知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以書信方式向羅斯福提出。

羅斯福採納了這一建議,1941年12月6日,也就是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的前一天,美國正式制定了代號為:“曼哈頓“原子彈研製計劃。1942年6月,曼哈頓計劃由美國陸軍部正式實施。

曼哈頓計劃,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學家,動用十五萬人,耗資數十億美元,歷時三年,終於研製出原子彈。

1945年7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成功試爆,8月6日,8月9日美國B29飛臨

日本廣島和長崎上空,分別投下代號分別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彈。

原子彈巨大的殺傷威力,動搖了日本軍隊的抵抗信心,日本天皇於8月15日宣佈投降。

美國曼哈頓計劃,把人類的戰爭,帶入了原子武器時代,也改變的戰爭形態。

原子彈試製成功後,巨大的威力,使得世界大國,紛紛把武器的研究重點,轉向原子彈。


蔣介石的核武:中國的

俞大維


這些國家,就有1945年的中國。

就在日本投降不久,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魏德邁,向原兵工署署長,時任軍政部次長,自己的好友俞大維建議,中國應派人員去美國學習原子彈技術。俞大維隨即向蔣介石遞交了研製原子彈的秘密報告,這份秘密報告,就是中國的“曼哈頓工程”計劃原型。

俞大維,浙江紹興人,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德國柏林大學博士,母親是曾國藩孫女。因歷史和政治的原因,當代的人知道的不多。

1999年,錢學森在表彰研製二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二十三位科學家大會上,曾公開說:“今天我們能交出這樣一張成績單,要特別感恩和懷念三位先賢前輩,第一位就是俞大維先生。“

美國原子彈的爆炸,是蔣介石非常震撼,蔣介石和俞大維討論了自發研究原子彈的可行性,俞大維除了提出中國地大物博,人才濟濟,自發研製原子彈還是可行的,除原子彈研製之外,還提出了國防航空工業的一些列構想,蔣介石深受鼓舞。

美國第三顆原子彈爆炸後,公開了一份關於原子彈的“史邁斯報告”,“史邁斯報告”很快到了蔣介石辦公桌上,蔣把這份英文原版報告,交給俞大維,讓俞大維翻譯和參考。

俞大維接到報告,利用自己和西南聯大化學系教授,曾昭倫的關係,找到西南連帶物理學教授吳大猷,吳大猷看完報告後,又交給自己的弟子李政道,讓李政道翻譯。

此後,國民黨的李宗仁,白崇禧均建議國民政府研製原子彈。蔣介石的得力干將戴笠從特殊渠道得知,美國原子彈研製的過程,是“最初研究原子彈始於一、二外國物理學家,繼即成立一顧問委員會,由兵工軍官三人與科學家數人主持之,逐漸推進“,由此成功。

戴笠在給蔣介石的密電裡給出了研製原子彈的建議:”可先組一顧問委員會主持其事,暫隸兵工署辦理,以保機密而專責成。”

蔣介石採納戴笠意見,經過權衡,任命俞大維籌組顧問委員會,展開原子彈研究計劃。俞大維曾做過十二年兵工署署長,是武器研製專家,當仁不讓成為中國曼哈頓計劃的核心籌備人物。

俞大維研究“史邁斯報告”後發現,研製原子彈需要物理學、化學和數學三個學科的專家。經過篩選,俞大維以物理學家吳大猷(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老師)、化學家曾昭掄、數學家華羅庚組成中國曼哈頓計劃核心團隊。

圍繞這個核心團隊,中國原子彈的種子計劃,發展成有十一名學者組成的“原子能研究委員會”。

蔣介石為這個“原子能研究委員會”,特批十萬元,作為前期啟動資金,並在其他方面,給予“原子能研究委員會”大力支持。

1946年,軍政部長官陳誠邀請吳大猷、曾昭倫、華羅庚前往重慶商談原子彈研發事宜。蔣介石聽取俞大維選派優秀學生,前往美國學習核物理先進科學,培育原子武器研發人才的建議,讓吳大猷、曾昭倫、華羅庚從青年學生中,選拔出類拔萃者,前往美國學習。

並用美國退回後庚子賠款,作為留學經費。


蔣介石的核武:中國的

朱光亞、楊振寧、李政道


吳大猷選拔的是朱光亞、李政道;曾昭掄選拔的是唐敖慶、王瑞酰,華羅庚選拔的是孫本旺、徐賢修。

1946年九月,吳大猷、曾昭倫、華羅庚家率領選拔出來的學生,遠渡重洋,赴美求學。

這一批赴美學習核物理知識教授和青年學生,加上先期已經赴美學習的楊振寧、鄧稼先共八人,不僅是國民政府的曼哈頓計劃起步,也是中國原子科學的起步。

到了美國後,這些來自中國的教授和學生卻被告知,美國不會向其他任何國家公開原子彈技術。

師生們商討後,決定繼續留在美國,分別進入美國的研究機構或大學,學習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如朱光亞1946年9月,他隨吳大猷進入密執安大學,從事核物理學的學習和研究。

這些師生,後來均大有作為,成了學界的樑柱。

其中學成歸國的鄧稼先,朱光亞成了中國兩彈一星的功勳;唐敖慶是中國現代理論化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

而前期到達美國學習的楊振寧,李政道,則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1947年,時任國防部部長的白祟禧,提議成立“中央原子物理研究所”,並增加研究設備經費一百四十萬美元,還要一百萬美元經費作為第一年補充設備費,總共多達二百四十萬美元。

白崇禧是國民黨內部李宗仁派系,並非蔣介石嫡系,這一大筆經費,蔣介石自然不會輕易答應。蔣親筆批覆白祟禧:“目前國庫支應浩繁,外匯亦須節用,所請設立原子物理研究所一案,似應緩辦。”

此後,國共談判破裂,國內大戰,國民政府的原子物理研究,成了空中樓閣。一個“緩辦“再無期限。

再後來,國民黨軍隊的迅速潰敗,蔣介石的曼哈頓計劃,就此成為永遠的句號,而留學美國的那一批學子裡的鄧稼先,朱光亞,卻成為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