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符我自己写好,机器人也为歌狂?

​我的音符我自己写好,机器人也为歌狂?

原文来自The Atlantic,作者Shirley Li

原文链接: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5/05/the-pop-star-of-the-future/387757/

一张空白乐谱,选个主调,加上4/4拍,搭配旋律、副歌和桥段,再写点主题相关的歌词——爱、遗憾、寂寞之类的。一首流行歌曲就写好了。

好吧,也许口水歌没以前那么火了,但大多数歌曲在包装成洗脑神曲之前,流程其实没什么差别——主调、节拍和烂大街的主题。

如果创作如此简单,是否可以反向创作:输入主题,让机器填词编曲,完成流行歌曲创作的一条龙服务呢?

罗切斯特大学流行音乐研究所所长约翰·科瓦奇说,这样的歌恐怕不会有人听。流行音乐一直以来更注重文化影响而不是音乐制作。今天流行的音乐理念可能五年前还没有诞生。甲壳虫乐队放到现在可能很难取得成功,因为听惯了电子舞曲和修音的我们根本就欣赏不了。

此外,还有很多打着“流行”旗号的歌曲。科瓦奇认为:“最好别分什么流行音乐,直接统称音乐。音乐就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换句话说,流行趋势变幻莫测,没人能确保什么样的歌能火。榜单冠军也需要一些额外吸引人的爆点。例如《Uptown Funk》的80年代复古风和泰勒·斯威夫特的“乡村音乐”。创作只是开始,只有引起听众的共鸣,才能进一步引发轰动。

唱片公司和音乐家已经在尝试反向创作,认为也许这会是“流行”的钥匙。《逐梦声乐》的作者、圣约翰大学历史学教授苏珊·霍宁指出,人们已经反向创作了特定的音乐类型,尤其是摇滚。音乐人研究不同的电子乐器,借鉴已有的作品重新创作。

流行音乐因此变得格式化,音乐抄袭频发。艺术家试图找到流行现象的动力,并重现它。只要节奏打得好,热门元素的混搭并不难实现。

然而拆解重构的效果一直不尽人意。创作和聆听音乐方式的转变才是真正的评委。未来的流行歌星不会是能够混合四大天王歌声的智能机器人——只要将卖点和声音捏在一起,就可以写出畅销单曲,反而更像是初音未来等音源库技术的升级优化成果。

初音是日本的虚拟偶像,通过数据库中录制的人声唱歌,并借助3D全息投影在舞台上表演。她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在日本家喻户晓,曾作客Lady Gaga演唱会和《大卫深夜秀》。

然而初音不以实体存在,如何吸引更多人成为虚拟形象的发烧友,多久之后我们能完全接受计算机生成的流行文化?她能在相隔半个地球的会场同时表演,却不能摆姿势拍照或分发亲笔签名,虚拟形象能否成为真正的名人?

这取决于人类赋予她的能力。她的所有音乐,包括演唱会中的歌曲,都是由歌迷创作,这是革命性的突破。其中的一些歌迷甚至不懂音乐,而且在初音出现之前从未尝试过自己写歌。粉丝把初音看作一个表达自我的渠道。

初音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她会演唱歌迷创作的流行歌曲,比如满满正能量的《Sharing the World》和《Packaged》,歌迷之间也会相互鼓舞。

她就像YouTube等分享平台一样,但她拥有面孔和个性。她了解音乐制作的变化:音乐人可以在各平台创作、制作和推广他们的作品。当然,音乐人并不会全部变成蓝发虚拟萌妹。更容易的发行意味着流行音乐市场愈发饱和,这带来了新的挑战:

音乐人需要对“流行趋势”进行反向创作,而不是流行歌曲。

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做,但流媒体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除了已经入土为安的CD和磁带,现在听歌的方式依然很多,其中网络的优势无可比拟,Spotify、Pandora和Rdio等一众音乐平台纷纷兴起。这些网站记录用户的音乐品味,推荐热门歌曲、歌手和风格相似的音乐作品。这也是一种反向操作,输入的是听众的偏好。

可这也造成了新的问题。平台偶尔会将用户标记不喜欢的歌曲添加到播放列表,或者推荐与用户的品味不符的歌曲。音乐人则需要定位特定音乐类型的听众,在他们切歌之前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音乐无处不在,因为它的形式灵活简单,但现在有太多的干扰,我们的注意力愈发分散……我们听的越来越多,听进去的越来越少。

数据追踪音乐偏好还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听的歌曲越多,这首歌就越普遍,会有更多的工作室想要复制这首歌。我们喜欢熟悉的内容,导致流行音乐被扣上了重复和烂俗的帽子。

总而言之,这些因素预示着流行音乐前途一片黯淡,但实际上,流行音乐的表现还不错。至少科瓦奇是这样认为的。他说:“无论怎样,人们喜欢听旋律感强、琅琅上口的歌曲。歌要是想火,必须让人身临其境,体会真情实感。

流行音乐的确近况不佳,20年前谁又能想到巴掌大小的东西竟能储存成千上万首歌曲?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把虚拟萌妹投到屏幕上,音乐圈一定还有其他别出心裁的大招。

​我的音符我自己写好,机器人也为歌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