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看劇打發時間,沒想到點開《清平樂》歷史課開始了…

要說正午陽光每次拍劇吧,都要把一個朝代從服飾到制景的還原個遍。

這次《清平樂》的上線,又讓很多觀眾糾結,想看帥哥吧,但是帥哥一開口就聽懂他說啥…不過王凱的臺詞功底廣泛受到了觀眾的認可。不管多麼長的文言文,他都能從容不迫的脫口而出,不過這背後的難處,可能只有演員本人才知道吧。


本想看劇打發時間,沒想到點開《清平樂》歷史課開始了…


《清平樂》上線短短几天,播放量就超過4億,評分也從開播時的7.5上升到8.0

能夠收穫如此多的好評,與它注重歷史細節、臺詞細節脫不開關係。


本想看劇打發時間,沒想到點開《清平樂》歷史課開始了…


瞧著一句句的,不知道的還真以為是行走的歷史書呢。

細節決定成敗

《清平樂》原名《孤城閉》,主線是圍繞宋仁宗的長女趙徽柔和太監梁懷吉之間的感情線展開的,不管是公主還是太監,歷史上都確有此人。

要是真的考究起來,確實像是上了一堂歷史課。


本想看劇打發時間,沒想到點開《清平樂》歷史課開始了…


在劇中,宋代皇帝為官家,在歐陽修《新五代史·寇彥卿傳》中就有記載:

“太祖大怒,顧彥卿曰:汝往趣官家來,不可一日留也。”


本想看劇打發時間,沒想到點開《清平樂》歷史課開始了…


此外,劇中還展現了宋代一些制度特點:

比如對科舉取士標準重視作詩而輕視義理的討論;父母亡故朝堂官員要回鄉等。

劇中展現的多為朝堂之上的事情,畢竟是一部權謀劇,若想要真正的瞭解宋朝,那還是要去到市井小街上,在日益高漲的市民文化背景下,宋代城市“謠諺”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本想看劇打發時間,沒想到點開《清平樂》歷史課開始了…


“謠諺”字面意思,就是歌謠和諺語。

在中國古代,歌謠、諺語並稱,但兩者還是略有區別。

古代的歌謠是指不用樂器伴奏的歌唱,常常表現為韻文的形式,諺語同俗語相近。

宋代——謠諺

兩宋時期的謠諺較為豐富,幾乎每個階段都有流傳的版本,其中涉及社會各個層面及歷史重大事件,當然也有皇家秘聞。從現存的謠諺來看,宋代城市的謠諺數量要多於鄉村,畢竟京師是全國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也是輿論中心,信息傳播都異常活躍。


本想看劇打發時間,沒想到點開《清平樂》歷史課開始了…


《宋遼金元歌謠諺語集》錄有兩宋謠諺570首,其中歌謠151首,諺語419首……這要是一首首看下來,真的要瘋……可見古代人的八卦之心也不小啊。

謠諺是民眾生活與思想實踐的直接反映,反映社會事件的同時,也反應了當時人們的心理狀態,因為大多謠諺都是因人而起,緣事而發,兩宋文化發展空前繁榮,確立了“崇文抑武”的治國理念。朝廷鼓勵上書言事,有“不以言罪人”的傳統,政治環境相對寬鬆。


本想看劇打發時間,沒想到點開《清平樂》歷史課開始了…


這種敢怒敢言的風氣讓很多民眾開始關注現實生活,也帶動了社會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

雖然國家常常處於內憂外患的狀態,也堵不住民眾那快嘴,宋代統治者常常放低姿態,採取一些親民的舉措,來讓皇室和百姓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在宋太宗李壽王為太子後,百姓皆歌呼曰:

“吾帝之子,年少可愛!”

什麼國家大事、奇聞異事、家庭瑣事和皇家秘史都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不少宮廷秘聞和貴族私事都在民間傳播,“汝亦不來我家,我亦不來汝家”,就涉及光宗與孝宗兩宮之間很少來往的宮廷密事……

感興趣的可以去翻一翻《宋遼金元歌謠諺語集》。

宋朝——市井

《清平樂》還原了宋朝的市井生活。


本想看劇打發時間,沒想到點開《清平樂》歷史課開始了…


在很多物件、食物上都下了功夫,如梁家婆婆做的蜜餞梅子雪花糕、糖漬梅子餡兒的千層酥等……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的宋朝市井文化:

以東街北曰潘樓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買賣衣物書畫珍玩犀玉。至平明,羊頭、肚肺、赤白腰子、妳房、肚肱、鶉、兔、鳩、鴿野味、螃蟹、蛤蜊之類訖,方有諸手作人上市買賣零碎作料。

飯後飲食上市,如酥蜜食、棗糕、澄砂糰子、香糖果子、蜜煎雕花之類。

向晚,賣何婁頭面、冠、梳、領抹、珍玩、動使之類。


本想看劇打發時間,沒想到點開《清平樂》歷史課開始了…


宋代是我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高峰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達到空前高度。

北宋末年汴京的戶數多達26萬!

民間諺語云:“不到長安辜負眼,不到兩浙辜負口。”

“長安”指代汴京,汴京自古壯麗無比商品琳琅滿目,令人大開眼界,宋代百姓追求感官娛樂,以遊覽、飽嘗四海珍饈為人生樂事,南宋時期商品經濟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臨安城近百萬家商鋪,洛陽、揚州、成都等城市都十分發達。

宋仁宗時代中國有多富裕,從人口總數就能看出來,唐朝貞觀之治,全國人口為300萬戶,開元盛世,也才800萬戶,但宋仁宗死去那年,全國人口數量達到1246萬戶,遠超唐朝盛世。

《韻語陽秋》記載:“俗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意指揚州天下之樂國。

宋仁宗——菩薩心腸

王凱在《清平樂》中飾演宋仁宗,而提起宋仁宗,相必大家都不會陌生。


本想看劇打發時間,沒想到點開《清平樂》歷史課開始了…


“狸貓換太子”的典故就是出自宋仁宗的母親;被包拯的吐沫星子噴臉的也是宋仁宗;而蘇東坡、蘇洵、王安石、司馬光、歐陽修、范仲淹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是宋仁宗一朝的名人,或是在這一時期登上歷史舞臺的名臣。

把中國推向世界的兩大發明:活字印刷、羅盤(指南針)也是出現於仁宗時代


本想看劇打發時間,沒想到點開《清平樂》歷史課開始了…

1063年,在位41年的宋仁宗去世,消息一傳出,市民們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像洛陽這樣的大城市上空,以致天日無光……

遼國給了宋仁宗最高禮遇,為他修建衣冠冢,裡面裝有宋仁宗生前贈送的服飾衣冠,北宋更是準備了最高規格的國葬,在今天河南鞏義杜甫路一帶,為宋仁宗選好的陵址,陵號為永昭陵據說當時撥款150萬貫寶鈔,絲綢250萬匹,白銀50萬兩,徵用民夫4.67萬人,修建了當時北宋最豪華的帝王陵。

何為“仁”?

仁,就是謹慎和仁厚,謹慎不等同於忍,而是在於要知曉自己強大,一言一行都能影響到民眾,官家的旨意是可以決定百姓的禍福。受歷史侷限,宋仁宗也難以避免專制統治者所具有的弊病。但“仁政”是我國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仁”為諡號也是對他作為一個帝王的最高評價。


本想看劇打發時間,沒想到點開《清平樂》歷史課開始了…


“為人君,止於仁”。

怪不得清朝乾隆皇帝,平生十分自傲,除了佩服他爺爺康熙以外,只服兩個人:

一個是唐太宗,另一個就是宋仁宗。

結語

現在打開《清平樂》像歷史課,就連打開《清平樂》官博都能看到生僻字的科普和歷史小知識,真真的是全方位發展啊,不得不說這劇確實下了功夫,就看看觀眾好不好學了。

本想看劇打發時間,沒想到點開《清平樂》歷史課開始了…


只能說《清平樂》也不算是古偶劇,從劇組放棄了白話版臺詞就看出他們有野心,是要做一部留得下來的好劇。另外演員要符合歷史展現宋仁宗“仁”君本色,王凱飾演的宋仁宗可能就沒有我們以往常見帝王霸氣,但這就是他的特色。


本想看劇打發時間,沒想到點開《清平樂》歷史課開始了…


通過一部劇能夠學習到很多,這就夠了。

特別是看劇中那些行走的“背誦全文”大文豪們和他們不為人知的小故事確實很有意思。

果然,古裝劇是我國獨一份兒的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