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為“北宋倚聲家初祖”的晏殊,他的詞作有哪些藝術表現手法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少以神童被薦入朝並賜進士出身,一生歷經宋真宗與仁宗兩朝,並受到兩朝皇帝的賞識和重用。他不僅是“太平”宰相,促成了北宋的承平之治,而且在詞的創作上尤為突出,還被譽為“北宋倚聲家初祖”。

譽為“北宋倚聲家初祖”的晏殊,他的詞作有哪些藝術表現手法

北宋“太平”宰相晏殊的劇照

晏殊有《珠玉詞》存世,絕大部分是小令。從總體上看,詞作基本沒有離開五代、花間詞傳統的相思怨別、流連光景、飲宴遊樂一類題材內容,然而正如葉嘉瑩所言:“大晏乃是一個理性的詩人”,晏殊詞的創作內容大多從惜春怨別、時序變遷、相思懷舊的情緒體驗中生髮理性情思。其實,大晏詞景中有情,情中有思,也與其藝術表現手法密切關聯。

婉曲與直說運用得體,情思蘊藉深沉

詩言志,詞言情,“要眇宜修”的詞是一種重於抒情的詩歌文體。前人論詞往往以婉曲為貴,“蓋詞之用筆以曲為主,寥寥百字以內,多用直筆,將無迴旋餘地。起伏迴環,無往不復,始有尺幅千里之觀,玩索無盡之味。”(劉熙載《藝概•詞概》)晏殊的詞作《清平樂》是運用婉曲手法的典範: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干。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

全詞僅四十六字,景中有情,情思蘊藉。詞的上片,用“細細”二字寫秋風,用“葉葉”二字寫秋色,語不著秋,而秋景自現。以“綠酒初嘗”句寫人的醉態 , “一枕濃睡”句寫人的情思,言簡情深,韻短味長。

詞的下片寫酒醉人醒後, 睇庭院名花, 可惜已“殘”,望照欄陽光,可惜已“斜”。歸燕雙雙,而人卻孤眠獨宿, 憶昨夜風寒,銀屏夢遠 , 語不言愁,而愁在其中。末尾一個“寒”字,語意雙關,既有秋夜季節之寒,又有思情的孤獨之寒,語意未盡,情思蘊藉。“情味於言外求之,宋初之高格也” (俞陛之語) 。

前人論詩詞,有“語忌直”之說。其實,婉曲和直說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詞中都可以運用,並無高下之分。一首詞有時宜於婉曲,若偏要直說,則淺露無味;有時宜於直說,若偏要婉曲,則顯得矯揉造作。晏殊詞在這方面運用自如得體,他在《訴衷情》(下片)中寫道:

人別後,月圓時。信遲遲。心心念念,說盡無憑,只是相思。

詞筆疏放,直抒胸臆。離別之後,月圓幾度,可是意中人卻遲遲沒有消息。“心心念念”這一疊詞,把平日裡無時無刻的牽掛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說盡無憑,只是相思”道出了女子欲說不能的複雜心情,因而,只能獨自默默地相思。詞句直截了當的說“相思”,卻不乏深情餘韻。他在《玉樓春》(下片)中寫道:

驚鴻去後生離恨,紅日長時添酒困。未知心在阿誰邊?滿眼淚珠言不盡。

前兩句“驚鴻去後生離恨,紅日長時添酒困”婉曲含蓄,相思離恨無人可告,無處可訴;後兩句“未知心在阿誰邊?滿眼淚珠言不盡”直說離情,意中人是否也鍾情自已?明知無人可告,無處可訴,卻又不得不直率發問。婉曲與直說,這兩種藝術表現手法在詞中運用得體,相得益彰,深婉真摯地表達了女子的苦悶、哀愁和憤懣,寄予詞人深切的同情與憐惜。

善於點化前人詩句入詞,自然貼切又別開生面

晏殊自幼聰穎,青少年時代又有機會盡讀皇宮內苑藏書,終其一生手不釋卷,才華出眾。他的詞章中善於點化前人詩句入詞,貼切自然,別開生面。點化前人詩句,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引用,二是點竄。

譽為“北宋倚聲家初祖”的晏殊,他的詞作有哪些藝術表現手法

晏殊作詞善於點化前人詩句

引用是古人作詩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但若生搬濫用,則有“掉書袋”的嫌疑。晏殊詞中常引用詩句,信手拈來,《浣溪沙》中“去年天氣舊亭臺”詞句,引用唐人鄭谷《和知己秋日傷秋》“流水歌聲共不回, 去年天氣舊池臺”。《清平樂》中“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 詞句,引用唐人崔護《題都城南莊》“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東風”。《喜遷鶯》中“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應老”詞句,引用唐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對此,清人李調元在《雨村詞話》中稱道: “晏殊詞極流麗, 而以翻用成語見長。”

晏殊詞不僅引用前人詩句入詞, 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他對這些詩句加以點竄,即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使之成為自己詞章中自然貼切的組成部分,對詞境的開拓起到獨特的藝術作用。晏殊《瑞鷓鴣》這首詞:

江南殘臘欲歸時,有梅紅亞雪中枝。一夜前村、間破瑤英拆,端的千花冷未知。


丹青改樣勻朱粉,雕樑欲畫猶疑。何妨與向冬深,密種秦人路,夾仙溪。不待夭桃客自迷。

詞中“密種秦人路,夾仙溪。不待夭桃客自迷。”化用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卻表現了與陶淵明完全不同的思想情感。陶淵明幻想的世外桃源,有消極避世的傾向,而晏殊欲“夾溪種梅”的藝術想象,則體現了他希望改變社會人生的積極用世思想。經過一番點竄,晏殊詞比陶詩顯得剛俊流麗,生動地表達了詞人自身的情懷志趣。

白居易《長恨歌》中“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後人公認的描寫離別相思的佳句,晏殊將之加以點竄,成為《玉樓春》中“天涯地角有時盡,只有相思無盡處”。兩句雖都是至情之語,但晏殊詞中通過“有”、“只有”三字前後緊接,把這種無法消除的相思之情表達得更為強烈深沉,正如唐圭璋稱賞道:“但覺忠厚之至,而無絲毫怨懟”,晏殊詞句比白詩盡顯相思之深厚。

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展開豐富的藝術想象

詞是一種適宜於表現人的深微幽約心緒的抒情載體。一切外物都是觸發內心意念感動的因由,對內心深微幽約情感的抒寫,成為晏殊詞創作的主要特徵。

為使只可會意, 不可言傳的情態與心緒化為具體可見可感的形象,晏殊往往運用襯托、比喻、擬人、對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展開了豐富的藝術想象,體現景中有情,情中有思。

譽為“北宋倚聲家初祖”的晏殊,他的詞作有哪些藝術表現手法

電視劇《清平樂》中晏殊作詞的劇照

晏殊這首《浣溪沙》是襯托手法的典範: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欄幹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春末初夏午後酒醒之時,庭院寂靜。燕子從小閣的簾幕之間飛去,片片的紅花悄悄地飄落在庭前的莎草上, 欄干的倒影映在池塘的水面上, 疏雨滴在新出水面的荷葉上。

譽為“北宋倚聲家初祖”的晏殊,他的詞作有哪些藝術表現手法

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詞中描寫的景物都是動景。然而“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一切,只有在寂靜的環境中才有可能產生。也只有最閒適、最敏感的人才有可能感受與欣賞得到“酒醒人散得愁多”的情思。這首詞是以動襯靜的手法抒寫詞人內心恬靜之境。晏殊這首《浣溪沙》運用比喻恰當得體:

玉碗冰寒滴露華,粉融香雪透輕紗。 晚來妝面勝荷花。


鬢嚲欲迎眉際月, 酒紅初上臉邊霞。 一場春夢日西斜 。

這首詞描寫女性的容貌,連用三個比喻:一以“香雪” 喻其肌膚; 二以“ 荷花”喻其容貌;三以雲霞喻其臉色。如此,一個貌美嬌豔的女子形象出現在讀者面前,形象生動,比喻得體,脫離脂粉氣,清新俊俏。

譽為“北宋倚聲家初祖”的晏殊,他的詞作有哪些藝術表現手法

脫離脂粉氣,清新俊俏的女子形象

擬人也是晏殊詞常用的修辭手法。詞人以有情之眼,觀無情之物, 亦物亦人,物即是人。

《踏莎行》中“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將“春風”比作人,想象新奇,唐圭璋讚賞道:“‘春風’句似怨似嘲,將物做人看,最空靈有味。”《蝶戀花》中的“檻菊愁煙蘭泣露”也是如此。“愁”、“泣”原本指人的情態,晏殊用來指菊、蘭,把菊與蘭擬人化。實際上通過菊與蘭的人格,來表達人的心情,亦物亦人,物即是人。這一句中只有七個字,但卻寫了景物、季節與人物的心情,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或可有可無的,精煉得當。

對比是詩詞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手法,晏殊亦極諳此道。這首《木蘭花》:

池擴水綠風微暖, 記得玉真初見面。重頭歌韻響錚琮。入破舞腰紅亂旋。

玉鉤闌下香階畔,醉後不知斜日晚。 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詞作的上片描寫初次與佳人見面時,歌舞歡宴的熱烈場面, 下片則寫如今賞花人散,相聚無半的清冷和寂寞。往事與如今,熱鬧與冷清的鮮明對比, 把詞人感嘆人生, 懷念舊情的淒涼心境,表現得愈加悽楚動人。

白描與設色的交替使用,彰顯情思意趣

所謂白描就是用自然樸素的語言,不加藻飾。晏殊善於用白描手法,他在《破陣子》中寫道: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常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香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這首詞純用白描手法,展示閨閣少女們春天生活的一個片段,景色鮮明,人物生動,充滿著青春的歡樂氣息。詞作筆調活潑,風格樸實清新,已經脫去了富貴閒愁風格。

晏殊不僅用白描,還用設色。所謂“設色”本來是繪畫的術語,指作畫加彩,文藝作品中指藻飾。歷代詩人詞家以精湛的畫筆,鋪陳設色,借色彩來表達情感,以情感化的色彩寄寓文人的內心情思,晏殊便是其中的代表。他在《浣溪沙》中寫道:“綠葉紅花媚曉煙,黃蜂金蕊欲披蓮。”詞人用重彩抹出了一幅荷花爭豔,清香襲人的生機盎然的夏日圖畫,所寫之景有形有色,風格明快而自然。

譽為“北宋倚聲家初祖”的晏殊,他的詞作有哪些藝術表現手法

綠葉紅花媚曉煙,黃蜂金蕊欲披蓮

清人沈祥龍在《論詞隨筆》中表明:“詞不宜過於設色,亦不宜過於白描。如粲女試妝,不假珠翠,而自然濃麗,不洗鉛華而自然淡雅,得之矣。”晏殊是深知填詞機杼的,白描與設色交替使用,既不太過,有無不及。他在《撼庭秋》中寫道:

別來音信千里,悵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


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

詞中既有白描“別來音信千里,悵此情難寄”;又有設色“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白描與設色的交替使用,相得益彰,淋漓盡致地抒寫了難以排遣,無從寄託的相思之情。雖是相思怨別的傳統題材,但是晏殊詞中的感情愈加深摯動人。

結語:

晏殊詞的題材內容雖多是惜春怨別、時序變遷與相思懷舊的詞作,大體不離五代、花間詞的窠臼,但其《珠玉詞》“溫潤秀潔,亦無其比”,這與詞作的藝術表現手法是分不開的。作為一個理性詩人,晏殊能得心應手地在詞中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不僅婉曲與直說運用得體,善於點化前人詩句入詞,而且還運用襯托、比喻、擬人、對比等多種修辭手法,白描與設色交替使用,相得益彰。

晏殊將這些藝術表現手法精妙地在《珠玉詞》中熔於一爐,形成景中有情,情中有思,情韻天成的審美意境,開北宋婉約詞風之先河,他也因此被譽為“北宋倚聲家初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