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平樂》讀懂宋朝,由元亨之名談北宋“避諱”之風。


從《清平樂》讀懂宋朝,由元亨之名談北宋“避諱”之風。

12集,懷吉(梁元亨)登場,應對得體,被問姓名,他的回答是:“梁元亨,元亨利貞的元亨。”

這句話犯了忌諱,因仁宗名為“趙禎”,禎貞同音,不可直呼皇帝名諱,因而被罰。

現代人看到這一幕可能覺得嚴苛,可是在北宋,“避諱”乃是極其重要禮儀。

古代社會有“名諱”,舉凡對君主和長者,不可直呼其名,在書寫的時候也必須進行改字、改音或減少筆畫等方法予以迴避,即稱為“避名諱”。

比如,為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北嶽恆山改稱常山。為避東晉簡文帝之母鄭阿春的名諱,富春改稱富陽。為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諱,隆州改稱閬州。

《容齋三筆.十一》講:“本朝(宋)尚文之習大盛,故禮官討論,每欲其多,廟諱有五十字者。舉場試卷,小涉疑似,士人輒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

一個例子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之祖名趙敬,為避諱諧音,北宋詔令全國諱“敬”之同音字“鏡”為“照”,由此宋鏡從此均稱“照子”。

還有一個例子,在楊家將裡的楊六郎,《宋史》說他最初叫楊延朗,1012年因避道士趙玄朗之諱而改為延昭,因宋真宗將其尊為聖祖。

至於本劇這個段落設計,應該為編劇朱朱,從“三光日月星”的故事演繹而來:

宋神宗年間,遼國派遣使者來中原。翰林學士蘇東坡奉命招待。遼使者出一聯:“三光日月星”,要蘇東坡來對。遼使者認為,這是副絕對。沒想到,蘇東坡立刻對了好幾個,其中一個是:“四德元亨利。”

遼使問:“《周易》裡‘乾’卦裡的四德應該是‘元、亨、利、貞’啊,怎麼漏了一字?”

蘇東坡答:“最後一字是先皇聖諱,臣不能隨口唸出。”原來,先皇宋仁宗名叫趙禎,禎、貞同音,屬於“聖諱”,故刪去一“貞”,亦成妙對。

又及,其實有的讀書人在這個“避諱”的事情上面非常雙標,有點兒欺負我們阿禎。

胡瑗在延英殿給仁宗講《周易》,讀至“元亨利貞”,不避趙禎的名諱,左右聞之,無不相顧失色。但也是這位胡瑗,仁宗令他修纂國史,他卻堅辭不就。理由是,胡瑗的祖父名修己,他要避其名諱,國史豈可修哉? 可謂雙標界的達人了。(《宋人軼事彙編卷九》,嘉祐初胡瑗侍講,至“元亨利貞”,帝為動色,瑗徐奏曰:“臨文不諱。”)

附:

太祖 趙匡胤 避諱字:匡、筐、洭、眶、恇、劻、眶、胤、靷、引、鈏、酳。

太宗 趙炅(太祖弟)初名匡又名光義 避諱字:光、義、炅、熲、炯、耿、扃、憬、穎、皛

真宗 趙恆,初名德昌改元休又改元侃 避諱字:恆、峘、姮、佷、侃

仁宗 趙禎,初名受益 避諱字:禎、楨、貞、偵、寊、媜、徵、湞、旌、症

  

三光日月星的出處:

【子部·宋元筆記】 宋朝·岳珂《桯史》-卷二/學津討原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