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青藏高原是怎麼生存下來的?除糧和鹽,還有楊玉環騎過的馬

青藏高原,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一般海拔3000-5000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居民以藏族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為主的高原文化體系。讓很多人感到驚訝的是,生存條件如此艱苦,藏族先民在這裡是怎樣生息繁衍下來的?

人類在青藏高原是怎麼生存下來的?除糧和鹽,還有楊玉環騎過的馬


青藏高原也是中華民族的源頭地之一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原住居民是以遊牧為主的西羌諸族部,在華夏文明史上流傳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現代的考古表明,人類大約是在3萬多年前就登上了青藏高原,生息繁衍下來,主要是因為這裡有糧食和鹽,而在以後的歷史長河裡能夠發展壯大,是因為這裡產

人類在青藏高原是怎麼生存下來的?除糧和鹽,還有楊玉環騎過的馬


關於藏族的民族起源,今天最為專業的答案是:他們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們像許多經歷石器時代的先民一樣,他們先經過群居採集、狩獵生活階段,逐步學會了飼養和農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百地區的藏族先民後來又分成六部,即六犛牛部諸部落。公元6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做了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王(藏語音“贊普”)。此時已進入奴隸制社會。

人類在青藏高原是怎麼生存下來的?除糧和鹽,還有楊玉環騎過的馬


這就是說,在民族起源階段,藏族先民就會從事農耕生產,擁有了生命的必須糧食,而青藏高原也並非全是很多人印象中的極寒無人區,尤其是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適於種植的區域,為人們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而這也打消了很多人的一個錯覺,那就是藏族先民包括今天的藏族人並非單一的遊牧民族,農耕從一開始就站在了這個民族的發展的歷程裡。

人類在青藏高原是怎麼生存下來的?除糧和鹽,還有楊玉環騎過的馬

當然,要想生存繁衍下來,僅有糧食是不夠的,鹽也是必須。今天,鹽供應充足,一些人對鹽可能不太重視,認為它是平常物。但人不吃鹽會表現肌肉軟弱、無力,甚至連路也走不動,還會引起神經系統的代謝障礙。在沒有鹽的情況下,人類社會根本談不到發展。今西藏西部和西北地區是最重要的鹽產地,這些區域湖泊眾多,湖水含鹽度高,鹽廣泛分佈於湖邊,根本不需要曬鹽,就將人們的食鹽問題解決了。

古代,西藏的牧民以十幾戶為一團隊,組織上百頭犛牛和上千頭綿羊在冰雪消融的季節到西藏西部和西北地區運輸食鹽,在每年的秋季青稞收穫的季節趕到藏東南的拉薩等地用食鹽去交換糧食。在產鹽區域中,最有名的便是今青海的察爾汗鹽湖,青海素有“鹽的世界”之稱,盛產的青鹽馳名中外。

人類在青藏高原是怎麼生存下來的?除糧和鹽,還有楊玉環騎過的馬


察爾汗鹽湖,是中國青海省西部的一個鹽湖,與茶卡鹽湖齊名,位於柴達木盆地南部,地跨格爾木市和都蘭縣,由達布遜湖以及南霍布遜、北霍布遜、澀聶等鹽池匯聚而成,總面積5856平方公里,格爾木河、柴達木河等多條內流河注入該湖。由於水分不斷蒸發,鹽湖上形成堅硬的鹽蓋,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直接修建於鹽蓋之上,察爾汗鹽湖蘊藏有豐富的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鎂等無機鹽,總儲量達20多億噸,為中國礦業基地之一。有著名的萬丈鹽橋。在很大程度上,察爾汗鹽湖保障了古代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的食鹽需要。

羌中道,古代通道名,經湟水流域、青海湖、柴達木盆地,東西橫貫青海地區的道路。這條路能夠在歷史上一直存在,就是因為察爾汗鹽湖的存在,因為人們需要大量的鹽,而這條路上亦以鹽的運輸為主,所以,也曾被稱為鹽道。有鹽就會有貿易,人們用鹽換來到社會發展的另一樣必須——鐵器。所以,在古代,青藏高原上的鐵器發達程度也曾一度超過了中原地區。

人類在青藏高原是怎麼生存下來的?除糧和鹽,還有楊玉環騎過的馬


西海郡是王莽在今青海湖與察爾汗鹽湖一帶設置的一個郡,公元4年,掌握了朝中大權的王莽派中郎將平憲等人,來到西海(今青海湖)地區,以金錢財物,利誘卑禾羌首領良願獻地內屬。良願等人懾於西漢武力,又貪圖財幣,於是率領本部落12000人遷出鮮水海(今青海湖)、允谷(即大允谷,今共和縣等地區)、鹽池(今茶卡鹽池)等地,將環湖地區獻給了漢朝,自居高山險阻處為漢藩蔽。王莽誘使卑禾羌獻地,羌人又一次被迫到自然條件更差的地區去放牧。

西海郡時設修遠、監羌、興武、軍虜、順礫五縣,使漢帝國西部疆域深入到了青海西部的草原,實際上也是一場奪鹽之役。其後,王莽沿青海湖分設驛站及烽火臺,強迫內地數以萬計的百姓遷徙到西海地區,控制了青鹽的出入。

人類在青藏高原是怎麼生存下來的?除糧和鹽,還有楊玉環騎過的馬


清末和民國時,這一資源被馬麒家族獨佔,使其成為“暴發戶”。當時,馬步芳一聲令下,青海境內的青鹽專賣業務,就被其湟中實業公司在各縣的德興海壟斷,之後以調運軍鹽的名義,從茶卡鹽池大量私挖、私運、私銷,直到1949年青海解放才得以終結。期間,鹽始終都是馬麒家族來錢的重要途徑。

在古代,一個族群想要發展壯大,馬也是必須,是征戰的利器,就像今天軍隊中的坦克。馬喜歡高寒區域,和人一樣也是需要食鹽的。歷史上,青海至少有過三大“名馬”,一種叫浩門馬,是“神馬”,又叫“天駟”,與漢武帝時從西北引進的“天馬”很像,和今天馬踏飛燕的銅奔馬形象差不多,被稱稱“馬祖神”;一種叫河曲馬,屬於挽乘兼用型,體質結實,頭較大,頸肩結合較好,能持久耐勞,對高寒多變的氣候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與內蒙古三河馬、新疆伊犁馬被譽為中國三大名馬。但它並非青海獨有,甘肅、四川、青海三省交界處的黃河第一彎曲部,就是它的出生地。

人類在青藏高原是怎麼生存下來的?除糧和鹽,還有楊玉環騎過的馬


還有一種叫青海驄。這種馬善走山路、沼澤,適宜在海拔4500米高原生態環境中生存,是青海馬中的佼佼者。藏族人把它叫“格吉花馬”,傳說是天神馴養在青海湖海心山上的神駒,因格薩爾大王統帥嶺國兵將南征北戰、斬妖除魔的英雄壯舉感動了天神,天神就給格薩爾及其戰將每人送了一匹,使他們如虎添翼,更加神勇。

《隋書》中說,吐谷渾有青海(湖),中有小山。其俗至動輒方牝馬與其上,言其龍種。嘗得波斯草馬放入海,因生驄駒,日行千里,故世稱青海駒。隋煬帝對此深信不疑,曾將內地的母馬放入青海湖海心山,以求“龍種”,但沒有取得成功。這種馬據說還是楊玉環的坐騎,被畫進了《楊貴妃上馬圖》。

人類在青藏高原是怎麼生存下來的?除糧和鹽,還有楊玉環騎過的馬


馬,也曾是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能夠強大並向四面擴張原因,像糧食和鹽是人體的必須一樣,它是軍隊的必須。茫茫雪域高原,正是因為有了這3樣東西的存在,才有了精彩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