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燙手”到“搶手”,蓬溪縣明月鎮“四耕”模式“喚醒”兩千畝撂荒地

從“燙手”到“搶手”,蓬溪縣明月鎮“四耕”模式“喚醒”兩千畝撂荒地

4月2日,站在蓬溪縣明月鎮新市村的觀景平臺放眼望去,位於農環線兩旁的山坡上土地平整,一條條機耕道延伸到山坡最頂端。誰能想到,不久前這裡還是荒草叢生的撂荒地。

撂荒地煥發生機的“龍門陣”還得從明月鎮推出的“四耕”模式說起。

2020年,明月鎮黨委政府全面開展撂荒地摸底調查工作,通過分析撂荒性質和原因,推出寄耕、代耕、擴耕、轉耕四種治理模式。截至目前,“四耕”模式已成功“喚醒”2400畝撂荒地,過去的“沉睡資源”變成如今的“活力資產”。

从“烫手”到“抢手”,蓬溪县明月镇“四耕”模式“唤醒”两千亩撂荒地
从“烫手”到“抢手”,蓬溪县明月镇“四耕”模式“唤醒”两千亩撂荒地

集體業主當起荒地“守望者”

對外出務工達780人的白廟村來說,“集體寄耕”解決了勞動力大量外出后土地無人耕種問題。“寄存”到村集體的土地前3年免租,從第4年開始,村民可以以土地入股或現金認領方式參與土地經營。

“寄耕模式解決了散片化的撂荒地,也壯大了集體經濟。但對於班子相對薄弱的村莊,撂荒地整治還得依賴業主。”明月鎮黨委書記胡大為認為。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深廣村找來專業合作社對撂荒地進行“代耕”。

“20多天前,這裡長滿了兩米多高的雜草,現在已全部種下了大豆。”指著坡上整理出來的200畝撂荒地,大地農技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敬鵬程感嘆,一畝撂荒地的整理成本在600-800元,普通業主與村民難以承受。

“土地整理成本太高嚇走了投資者,也嚇退了想要重返土地的村民。”胡大為告訴記者,“業主代耕”做到了兩個“無償”——業主無償拓荒修建基礎設施,村民隨時無償使用土地。3年內,村民以免租金形式將土地交給合作社使用,期間也可按照年度遞減方式在繳納土地復耕金後將土地流轉給其他業主。不流轉的村民將從第4年開始從合作社收取土地流轉費。

“代耕”土地用於流轉,為產業發展打下了基礎。隨著1100畝撂荒地在“代耕”後逐漸露出“真容”,一些業主紛紛上門打聽流轉事宜。

陽光下,白廟村一組的70畝甜玉米苗長勢喜人。這得益於白廟村1月以來的拓荒行動。

“李主任,我家那5畝地就交給村集體了。”1月底,遠在新疆的熊光武給村主任李庭打來電話,希望將一家四口的土地“寄存”到村集體。自從1999年外出務工,熊光武家的土地就成了村裡最早的撂荒地。

和熊光武一樣,在1月21日村裡召開的返鄉農民工座談會上,11戶村民主動將撂荒土地交給村集體打理。根據他們與村委會簽訂的協議,這些土地將由村集體統一拓荒、統一耕作、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截至目前,全村80戶村民共“寄存”撂荒地500餘畝。

从“烫手”到“抢手”,蓬溪县明月镇“四耕”模式“唤醒”两千亩撂荒地
从“烫手”到“抢手”,蓬溪县明月镇“四耕”模式“唤醒”两千亩撂荒地

荒地重生產業之路越走越寬

目前,我市正加快推進“遂寧紅薯”品牌打造工作,編制《“遂寧紅薯”產業發展五年規劃》,集中打造“52+x”系列紅薯產品。正是這一舉措,讓遂寧地黃薯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李家強堅定了擴大富硒金薯產業的信心。

2014年,遂寧地黃薯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來到西林村建設富硒產業園,種植富硒金薯。金薯銷量逐年攀升,聯合社卻不願意再擴大規模。開荒難度大、成本高是阻礙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為解除企業顧慮,明月鎮黨委政府結合市、縣提出的“遂寧紅薯”品牌戰略,向聯合社提出“擴耕”模式。這種模式由原業主對已流轉土地周邊的撂荒地進行擴耕,農戶以3年免租形式將地交由業主使用,從第4年起,大戶業主逐步參照市場行情支付農戶土地流轉費。

模式選定後,聯合社對基地周圍的200畝撂荒地進行了復耕,年內計劃擴耕400畝。

和以往的土地流轉不同,產業轉耕由村民與各村集體簽訂《土地委託流轉合同》,將土地交給村集體,再由村集體與承包土地的業主簽訂流轉合同,按照一年的土地流轉費用收取保證金。通過這種模式,今年以來,明月鎮新流轉土地800餘畝,用於發展魔芋、金薯、柑橘、蓮藕、中草藥等產業。

“這種模式減少了前期工作,能讓產業儘快落地。”四川宏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銀萍說。今年,陳銀萍在新市村流轉土地70畝種植魔芋。

在明月鎮,“喚醒”撂荒地的工作還在繼續。

從過去的“燙手”到如今的“搶手”,分類施策的治理模式讓各種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找到了集約化、高效化的發展之路。

審核:週一帆

監製:杜 波

从“烫手”到“抢手”,蓬溪县明月镇“四耕”模式“唤醒”两千亩撂荒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