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義,滾出校園!

我們小小年紀,就落入了形式主義窠臼。


我小學的所在班級,

經常舉行面向外界的主題班會公開課


因為優秀的班級,

要向其他的教師、領導乃至外校參觀者,

展示教學水平和班級風貌。


每次的展示,

都像是一出舞臺劇,


並不是說課堂布置華麗,

也不是課程讓人賞心悅目,


而是因為每次班會或公開課正式“表演”之前,

都要經過一遍又一遍的彩排


形式主義,滾出校園!


我清晰的記得,

一次“九·一八”主題班會,

彩排了不下4次。


同學們按照“劇本”,

“總導演”班主任的指導下,

按照規定的時間點,

發言、朗誦、鼓掌、辯論...


我們的教導主任作為“藝術總監”

也經常蒞臨排練現場,

給同學們提出建設性意見。


而最後的節目效果也是眾望所歸,

在本校、外校,各個教室、會議室,

我們進行了四五場“巡迴演出”

可以說紅極一時。


這也讓小小的我深深地體會到,

臺上一分鐘,

臺下十年功。


形式主義,滾出校園!


相對於“班會表演”

“公開課表演”大多不需要吹毛求疵的彩排。


老師要做的主要是安排同學,

在指定的問題下發言。


我們可以通俗地稱這名同學為“托兒”


而像我這種五官端正、嗓音清朗、感情豐富的同學,

理所當然地承擔這樣的使命。


在老師提出難題或課堂氣氛低沉的時候,

總是我舉起希望的小手,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形式主義,滾出校園!


所以現在每當我欣賞劉謙的魔術時,

總是對董卿倍感親切。


後來我翻看《淘氣包馬小跳》,

馬小跳的老師要求同學們

“知道答案的,舉右手;不知道答案的,舉左手”

那讓年幼的我意識到,

我在形式主義面前並不孤獨。


其實這種“形式主義進校園”,

真的伴隨很多人的學生時代。


比如在集體活動喊口號時,

拿分貝儀給各班測量音量。


比如晚自習的巡邏老師故意發出怪響,

然後記錄下抬頭的同學姓名。


形式主義,滾出校園!


我在收集小夥伴身邊的形式主義現象時,

有30%的人提到了“觀後感”任務


即在集體收看某主題電影或閱讀某本書後,

要求上交規定字數的讀後感或觀後感。


讀書或觀影之後,

多數人會有自己的收穫和感悟,

然而是否把它轉換為文字記錄下來,

其實是很主觀的事情。


喜歡寫“書評”、“影評”並和他人分享,

這的確是一個好習慣。


但如果我沒有把想法寫在紙上,

並不能表明我一無所獲。

更不該說1000字就比800字的深刻。


況且這種文體也不會出現在,

我們語文捲紙的最後一頁。


這些都是它飽受小夥伴詬病的原因。


形式主義,滾出校園!


換位思考的話,

這件事情也很容易理解。


假如你是老師,

你希望學生能,

對這本書或片子主動思考,

那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要求寫讀(觀)後感。


因為不論閱讀或觀看的時候動沒動腦,

在寫作的時候,

頭腦是被強迫去思考的。


另一方面,

事前提出這種要求,

也可以

督促同學們去切實地、深入地閱讀或觀看


形式主義,滾出校園!


有句話說得好,

形式主義本身是非常有效並且成本低廉的管理手段。


所以很多時候,

從小就耳濡目染的我們,

默認了它的存在,

它作為一個手段,

很多時候沒那麼好也沒那麼壞。


不過這兩天一個新聞噁心到我了:


形式主義,滾出校園!


4月4日,舉國同哀,

我們為受難者深切哀悼,

我們為奉獻者獻出敬意,

這是一個莊嚴、肅穆的儀式


可能懵懂的孩子不是很理解,

但是教育他們正是學校和家庭的義務。


而這些人偏偏用這種拍照的方式,

褻瀆這個偉大的儀式,

給孩子心理埋下了形式主義的種子。


形式主義,滾出校園!


孩子默哀的時候,爸爸媽媽在前面拍照;

微信群裡,家長們紛紛發送舉家默哀的照片。

想象到這些畫面,

我一邊噁心得想吐,

一邊悲哀到想哭。


我在網上瘋狂地搜索,

我希望看到這樣的標題:

“老師要求發默哀照片,家長紛紛抗議”

“要求拍照的校領導被懲處”


可惜搜索引擎算法太差,

我沒能找到。


不過我發現了一條新聞:

《大中小學都將設勞動必修課,是升學的重要參考依據》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勞動教育也成為教育領域頗受關注的熱詞。根據《意見》,未來將構建勞動教育體系,大中小學都將設立這一必修課程,家庭、學校、社會都將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作用,有條件的師範院校將開設相關專業,而勞動素養也將成為評優評先、高一級學校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

——中國新聞週刊


我希望這次,

中央對孩子們的良苦用心,

不會成為校園裡形式主義的又一場狂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