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美國DTC 的品牌內核與消費升級

DTC 的誕生近年來給美國的零售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從Warby Parker 開始,一批 DTC 獨角獸的產生,讓人們不經好奇 DTC 是在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DirecttoCustomer (DTC)簡單而言,就是由品牌不通過中間商,直接將商品銷售給消費者。從這個角度而言,DTC並不是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例如,J.Crew, 歐舒丹,維多利亞的秘密等等,這些品牌的商業模式都符合DTC的定義。

解讀:美國DTC 的品牌內核與消費升級

但是,近年在美國所誕生的DTC品牌卻與這些傳統的DTC品牌有著巨大差異,簡單概括起來我們可以把這些新興的DTC品牌概括為:Digital-firstDTCbrands。這些品牌多數誕生於互聯網,通過官網進行銷售。同時,以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作為主要的營銷平臺。通過去除中間商降低成本,並最終降低產品的銷售價格。本文所討論的DTC品牌,均為這類Digital- firstDTCbrands.

DTC品牌在美國的產生與大規模爆發是居於三個重要的因素:消費升級,消費品市場的困境,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

而商品作為承載這些精神內核的載體。美國許多新興DTC品牌的產生是對精神消費升級的回應。在消費升級的前兩個階段,品牌面對的是增量的消費市場,而在第三階段,品牌面對的是一個存量的消費市場。(理解這個差異非常重要,中國的消費升級仍然主要處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國的新興品牌仍然主要回應的是第二階段的消費升級需求,因此,這些品牌與他們的美國同伴有著本質差異)。

近年來,美國消費者對,消費品牌的價值認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美國消費者對大公司的信任逐漸下降,由於市場壟斷帶來的產品高溢價和糟糕的售貨服務,通過使用第三世界血汗工廠進行市場所產生的人權和道德問題,以及不環境可持續的生產模式,讓越來越多的美國消費者對大公司的生產模式和產品產生了質疑。

不過,儘管新興DTC 品牌通過化繁為簡或者聚焦細分市場的產品開發策略迅速打開了市場,但無論採用哪一種產品策略,DTC 品牌都面臨著這些策略所帶來的侷限性即:難以突破規模天花板,許多時候品牌也面臨難以盈利的巨大挑戰。許多時候,品牌不得不在堅持品牌定位,品牌精神和擁抱大眾,走向平庸之間做出選擇。如何應對這些挑戰與侷限性,都是有待觀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