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險被“廢除”的春節

春節作為我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可能我們很多人所瞭解的春節的歷史,就是它是如何在漫長的時間裡演變到現在的樣子。但是可能還有人不知道的是,在民國時期,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是進行了廢除春節的命令的,這對於傳統文化來說簡直是一種莫大的傷害,然而最終又是為何,這項禁令並沒有實行成功?春節又是如何最終保留了下來的?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古代時候一直把正月初一當作歲首也稱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在將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里,很少有改動,可是民國成立後,中國的春節經歷了一波三折,差點就被廢除。

民國初年春節就差點被廢除

民國初年差點就被廢除了,說起來還要感謝袁世凱幫助我們保住了春節。

辛亥革命後,將1912年定為民國元年,採用公曆紀年,公曆就是我們老百姓所說的陽曆,在此之前,我們一直採用的是農曆,是中國古代形成的歷法,也稱為陰曆。

採用公曆紀年可以說是與世界接軌,比較科學,也符合世界潮流,尤其是辛亥革命萬象更新,以前的辮子要強行給剪了,以前的衣服要改良,反正以前的東西能改的就改,因此臨時政府規定1912年1月1日為新年。

但是我們知道,當時南北還在打仗,北方大多數地區都採用農曆正月初一為新年,只有南方的一些城市實行新規定,當然,執行的過程也並非一番風順,為了不讓老百姓在農曆過春節,廣東政府甚至出動警察廳進行“嚴厲干涉”“嚴禁商民慶賀舊年”,結果就是很多老百姓對新政府並不滿意。

在抵制了兩年春節後,發現效果並不好,當時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村人對傳統文化很看重,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更改過來的,尤其是袁世凱擔任大總統後,對新曆和舊曆並不是特別在意,除了曆法外,相繼恢復了一些清朝時期的制度,而針對春節“屢禁不止”的情況,袁世凱接受內務總長的節假報告,批准正月初一為春節,並且同意在這一天放假。

1914年的春節因此格外熱鬧,不止民間老百姓歡欣鼓舞,就連退位的清室宣統帝也升殿受賀,大總統袁世凱和副總統黎元洪還派代表前去拜賀,彷彿一切都回到了沒有被推翻之前。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再次要廢除春節

對於袁世凱批准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這個行為,很多反對袁世凱的人都非常排斥這件事,尤其是孫中山先生,在1924年更是提出廢除春節的建議。

當然,孫先生實力也沒達到巔峰,無法完成這個事情,1925年的時候,孫先生駕鶴西去,1928年北伐勝利,東三省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完成全國形式上的統一,蔣介石一直“秉承先總理遺志”當然要有點搞頭了。

在國民政府看來,想要廢除農曆,實行公曆必須廢除公曆的節日,因此極力阻撓民間過農曆節日。

國民政府宣佈從1929年開始,只過陽曆新年,堅決廢除春節,將春節描述成封建迷信的醬缸,打破封建就是要禁止春節,為了不讓老百姓過春節,政府命令不讓貼春聯,燃放煙花爆竹、拜年等習俗,甚至一度到了,用舊曆寫的文書不具有法律效力。

在有些地方的報紙上甚至刊登了這樣的內容“如果有玩龍燈獅子的,便請他嚐嚐鐵窗風味,至於喊拜年,喊恭喜發財的,我們即目他為反動口號,硬指他為不奉民國正朔的反動派。”

春節這一天的民警最忙碌,不但要禁止賭博,到處抓賭還要到城市交通路口勸阻老百姓拜年,有一些賣農曆的甚至會被抓進警察局拘留。

春節“屢禁不止”,國民政府只能妥協

當然,跟皇權不下縣一樣,政府的政令也只能停留在城市,在廣大的農村照樣是我過我的年,政府即使是三令五申也無法干涉到農村。

國民政府的這種強制改變民俗的行為遭到廣大老百姓的十分不滿,有些地方甚至有抗議行為,反應了當時政府與民眾在曆法問題上和習俗問題上的對峙,政府認為老百姓頑固不化,老百姓認為政府不通人情。

之所以國民政府廢除春節的行為沒有成功,在於他對習俗變革的難度沒有充分的認識,尤其沒有考慮到中國社會的複雜結構,正如國民政府始終發動不了群眾一樣,他根本就不瞭解民眾。

當時很多老百姓稱陽曆為“洋歷”,認為這是洋人的東西,不但不能容納,反而要進行抵制,老百姓不是愚昧,而是政府缺乏引導。

面對強大的傳統習慣和民俗文化,國民政府最終意識到強制廢除春節反而失去了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到1934年春節的時候,政府表示對於民間習俗不再進行干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