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滅亡與對手的強大有關係嗎?

公元1279年的初春,海風還帶著微寒,一直顛沛流離的南宋流亡政權,崖山最後一戰慘敗。站在降元宋將張弘範的船頭,文天祥親眼目睹了,陸秀夫懷抱年幼的懷帝趙昺沉海,十幾萬大宋子民寧做大宋的鬼,也不做亡國奴,捨生投海的悲壯場面。陸秀夫與懷帝沉海的瞬間,宣告了在中國存在152年的南宋政權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強大的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元朝。今天我們重新思考南宋滅亡的原因,以及它對中國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對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以至於對整個社會仍然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南宋的滅亡與對手的強大有關係嗎?

南宋的滅亡與對手的強大有關係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當然有。就像清朝屢戰屢敗於西方列強一樣,一定與對手的強大有關係。但,這絕對不是最主要的關係。當時的實際情況,無論人口數量、經濟實力,還是人的綜合素質,南宋都要強於蒙古幾倍。任何事件的發生發展,都會有很多原因,從哲學角度思考,有內因和外因。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起輔助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滅掉南宋的不是蒙古鐵騎,而是南宋自己。

南宋的滅亡與對手的強大有關係嗎?

一則是北宋以來的重文輕武政策和兵不識帥、帥不識兵的軍隊體制,造成了軍事力量的相對薄弱。

二是對外政策在戰和之間搖擺不定,不能一而貫之。強一點就要收拾舊河山,打敗了又搖尾乞憐、和議偷生。

南宋的滅亡與對手的強大有關係嗎?

三是給北方各族政權和議後的大量歲幣,助敵強,致己弱。

四是南宋的九位皇帝,除第二位為岳飛平反的宋孝宗外,其餘,有的只願偏安,不思進取。有的猜疑下屬,害怕功高蓋主。還有精神病的、智障的、沉迷酒色的,年幼無知的等等。怎麼可以與雄心壯志,英雄威武的忽必烈相比。國無明君,國危矣,國君如南宋者,國不亡何來天理。

南宋的滅亡與對手的強大有關係嗎?

五是奸臣當道,先有秦檜,史彌遠,後有賈似道。欺君瞞上,排斥異己,獨斷專行,結黨營私,殘害忠良,畏敵如虎,禍國殃民,時間很長近八十年。

六是積年的,不能速戰速勝的戰爭,不但極大地削弱了國力,也使人們厭倦了戰爭,甚至連南宋的皇帝自己。

七是每當大敵當前,總會有人為了生,或是為了他們所謂的“榮華富貴”,而放棄義,投敵叛國,甘做漢奸。如張弘範之流。壯大了敵人,削弱了自己,動搖了民心。

南宋的滅亡與對手的強大有關係嗎?

總地來說,當時的南宋國運將盡已無天時,佔盡地利不會用也沒用,雖有民心而不善和,亡國是必然,只不過是千百萬個精忠報國如岳飛者,使它由金苟延殘喘到了元,而已。滅掉南宋的不是別人,是他自己。

南宋的滅亡與對手的強大有關係嗎?

為什麼崖山一戰被滅的是文化精華。我想,所謂文化精華應該是一種魂,一種民族的魂,一種深埋在骨子裡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一種寧肯餓死首陽山也不食周粟的大仁大義。“崖山多忠魂,後先照千古。”從這種意義上講,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忠”為代表的南宋忠臣義士,以及不屈投海殉國的十餘萬南宋軍民應是中華文化的精華。

南宋的滅亡與對手的強大有關係嗎?

但在那裡,在崖山被滅的只是他們的軀體,他們的精神在那裡得到了超越,昇華為永恆。任憑滄海桑田,時代更迭,永遠被歷史和人民銘記,千古流芳。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最後結句詩:“一代滄桑洗不盡,倖存三烈尚流芳。”正因為有了他們的精神存在,崖山不僅僅是南宋王朝最後滅亡的遺恨之地,也是當時的漢人最後家國地,更是後人抒發愛國情懷之地。歷代政要、墨客、普通百姓臨崖憑弔,在嘆息、追懷中,都會油然而生一種偉大的情感———愛國主義,澎湃在自己的血管深處,經久不息。

南宋的滅亡與對手的強大有關係嗎?

2018年的冬月,也是一個海風微寒的日子,我有幸從珠海斗門的黃楊山也字峰的張世傑墓前,憑欄遠眺崖山和零丁洋。我彷彿如站在張弘範船頭的文天祥一樣,目睹了那場偉大的悲壯,我的血管深處也不自覺地澎湃起那種極其偉大的情感,經久不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