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作者文傑)


我的母親(作者文傑)


今年是母親去世第四個年頭了,去年母親三週年的時候,我和哥哥姐姐們給母親和父親立了墓碑,算是把父母親“合葬”在一起了。

父親是75年5月10日去世的,那時候我還小,父親的葬禮是哥哥姐姐們給操辦的,母親三週年的時候,父親已經去世四十多個年頭了,家鄉的老人們講,去父親的墳頭抓一把土,放在母親的墳上,算是“合葬”了,這樣,我們以後上墳去,

就不用兩頭跑了,雖然兩個墳地距離不是很遠。

父親是生產隊會計,上世紀七十年代,父親是在生產隊會計室病倒的,腦溢血,腦溢血後遺症,父親病倒的幾年時間裡,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要母親照顧,甚至上個茅房,都是母親揹著去的,後來父親需要去外村治病,去秦鎮,去慶鎮,去公社衛生院,要走幾里甚至十幾里路。秦鎮的郭子正大夫那時在方圓幾十裡是很有名望的,慶鎮郝明軒大夫為人熱心,醫術高明,母親經常拉著架子車去找這兩位大夫給父親扎針治病,父親在兩位大夫治療下,身體逐漸恢復,能慢慢走動,母親也時常帶著我,拉著架子車,一南一北的給父親看病,哥哥姐姐們給父親到處託人買藥,有時母親實在太累了,就提前給大夫聯繫好,讓我去慶鎮村給父親看病,慶鎮村的芬芬姨和姨夫都會全力相助,姨夫是慶鎮大隊書記,我們有好多次給父親治完病,不方便回來,芬芬姨她們都會留下我們,住在她家,第二天,讓大夫繼續給我父親扎針治病。

父親去世以後,母親便挑下了家庭的重擔,母親供給我上學,送勇傑哥當兵,送姐姐去村子裡的小學當教師,送大哥去五星公社當合同制“八大員”。

母親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是為孩子們做出了榜樣的一生,在父母的教育下,我和我的哥哥姐姐們,都能以各自的努力,從農村到了城市,基本上完成了人生的轉變,母親再窮再苦,也要供給孩子們上學,在孩子們成長的道路上,母親一直是一個鋪路者,寧願自己吃苦受罪,也要給我們創造條件,能讓我們儘快跳出農門。

我上學的時候,學習成績不是很好,家裡條件有限,高考兩次都沒有考上,打算不上學了,母親不答應,母親說,她苦點累點不要緊,不能把孩子前途耽擱了,我們隊上也有幾個和我年齡相當的,早早的就參加生產隊掙工分了,那時候,也就十六七歲,和我一等子的人家工分8分,隊裡給我7分,母親從不掙竟,母親對我的寄望不是在農村。

我在西安上學的那幾年,消費相對高了,母親那時是五十歲多歲的人了,還要去村裡的磚瓦廠打工,想多掙點錢,供給我上學,也就是那些年,母親落下了病根,後來進城多年,每逢天氣變化,母親就會哮喘復發。

我的母親(作者文傑)


我們村裡好多女孩子,小學沒有上完,就回家掙公分去了,那些年,孩子們多,家裡的糧食經常不夠吃,女孩子勞動一天7個工分,成年女人8個工分,好多人都勸母親不要供給姐姐上學了,說女娃子上學也是白上,唸完小學就行了,母親不這麼想,姐姐後來上了西安音樂學院,哥哥們走出農村,都與母親堅持有關。

母親的觀念是,在窮不能窮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供給成人。

後來,我們四個在母親身邊成長的孩子,在父親去世以後,大概六七年的時候,都進了城,大哥隨著農村最後一次招工進了商業系統,姐姐考上了公辦教師,二哥當兵,當了十三年自願兵後來從三十八團轉業。我考上了農校。

勇傑哥有了孩子以後,母親便開始進了城裡,給勇傑哥看孩子,給我們看孩子,15年年底,母親確診為肺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母親於16年清明節的前一天去世了,母親生病的那些天,我看到母親雖然被病魔折磨的很痛苦,但母親從來沒有叫喊過一聲,鄉鄰們也從來沒有看見過母親表露出來的難受場面。

在母親最後的歲月裡,哥哥姐姐們經常會回家去看看母親,在母親被確診為肺癌以後,我們誰都沒敢告訴母親,只是給母親說,讓她老人家回老家休養,也就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母親的行動已經很困難了,肺積水,雙腿腫脹,直到有一天,母親癱倒床上……

母親去世的時候,是我和勇傑哥陪在母親身邊的,那是16年清明節的前一天,颳了一晚上的風,下了一晚上的雨,天空陰沉,天氣很冷。母親永遠離開了我們。

母親是一個堅強的母親。

去年母親三週年,開始我們商量著咋樣給母親過三週年,我的哥哥姐姐們都是黨員,有八項規定限制,但是考慮母親也是最後一次了,我們幾個兄弟姐妹們又不常在家鄉,家鄉的父老鄉親對母親的照顧太多太多了,後來統一思想,三年還是要過的,墓碑還是要立的,鄉黨還是要請的,只不過一切要從簡。

今年年前的時候,本來大家約著一起去回去給父母上墳,後來因各種原因,姐姐要照顧孫女,道道哥身體不好來回不方便,大哥沒有消息,只有我和勇傑哥我們兩家子八個人,給父母親上了一次墳。上墳回來的第二天,全國各地便封城了。

二零二零年春天,是一個令人難以忘記的春天,武漢疫情的爆發,全國各地的蔓延,政府部門採取的措施,好多人宅居在家幾近兩個月了,大家也都想出去轉轉,馬上又是臨近清明節,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清明節上墳是一定要去的,清明節是一個懷念的節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時節的雨能不能紛紛,但行人上墳,給逝去的人燒些紙錢,寄託一下哀思是一定的。

前幾天,和姐姐哥哥們商量,清明節回還是不回,咋樣回,姐姐還是有顧慮,姐姐的孫子上初中,學習很緊張,回去一次要合理安排一下時間,哥哥身體不好,孩子們都要上班,我本人又不會開車,受限制的條件太多了,前一段時間,看到好像是省政府還是市政府發文,要求廣大群眾可以開展網上祭奠,於是便響應了,能不能回去上墳祭奠,以後再說,但是現在,還是想先在網上寫了一篇,祭奠我的父母親,願老人天堂永安!

我的母親(作者文傑)


李文傑,筆名文傑,聞傑,生於長安農村,畢業於西安市農業學校,現為西安農業農村局幹部。 作者由農村到農校,再到農業局,傾其一生,關注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幾十年的沉澱,使他對三農有著特殊的情感和體驗,2019年春開始發表農村題材作品,目前已發表百餘篇農村題材作品,其代表作品有《澇池,那一抹殘存的記憶》《碾場》《大口井、小口井》《趕集》《祈福石》《道道是我哥》《中秋的月餅》《南留村的秦腔》《即將逝去的葬禮》《灃河軼事》,詩歌《庚子新月祭》及小小說《一隻老去的麻雀》,雜文等,作品充滿著濃濃的泥土芳香、文字流暢、語言樸實、故事情節總給人美的感受和向上向善的啟迪,深受讀者喜愛,其作品主要刊登在陝西輿情報告、文言關注、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網易新聞, 文言傳媒、未來天地傳媒等媒體。

作者寫做方向:重拾傳統文化,挖掘歷史遺留。關注三農題材,野說風土人情。

作者文傑是文言傳媒工作室全力打造的極具愛心的以反映三農文化為創作題材的實力派作家。

農曆庚子年清明節前

文傑書於西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