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鄉袁世凱之③宦門之後:愛讀兵書的“官二代”

我的老鄉袁世凱之③

宦門之後:愛讀兵書的“官二代”

二十五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從1834年袁甲三高中進士,到1859年,二十五年過去了。袁氏家族已經開枝散葉,根深葉茂,長成一棵參天大樹。袁甲三官運亨通,已經官至漕運總督,代表清王朝鎮壓太平軍和“亂匪”捻軍。


我的老鄉袁世凱之③宦門之後:愛讀兵書的“官二代”

淮安漕運總督衙門舊址

明清時期,不像今天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水運也就是漕運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其中京杭大運河的水運最為重要,東南沿海各省富庶之地的糧食等物資源源不斷通過漕運到了北京。明清時期為了管理漕運,設置直屬中央的京杭大運河管理機構——漕運總督,衙門設在今天的今天的淮安市。屬於一、二品大員,頭頂的官帽鑲嵌一顆紅寶石。漕運總督位高權重,為保證漕運,還有親自統領的武裝部隊,水師營。

在明清兩個朝代中,京杭大運河緊張有序地脈動了500多年的歷史,完成了歷史賦予它的使命,每年給中央政府和北方戍邊的軍隊,以及整個社會,運送了大量的給養,牽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整個世界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袁甲三官至漕運總督。我們熟知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也曾擔任漕運總督一職。

袁甲三的侄子、袁樹三之子袁保中混得也不賴。袁保中在項城縣已是地主豪紳,良田千頃,妻妾成群。袁保中捐了個官職——同知。同知是知縣的副職,相當於今天的副縣長。

捐官制度自秦朝就有了。在清朝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舉制度互相補充,一部分人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一部分人通過捐納制度做官。對買官的人無任何限制,地主、商賈且不必說。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買一個知縣要4600兩銀子,但其薪俸只有60兩銀子,而且候補官期間是沒有俸祿的,為儘快拿回“捐官”錢,當事官員多會選擇收受賄賂。這一制度的後果,可想而知。

1859年9月16日,清文宗咸豐九年八月二十日,中秋節後的第五天。大清河南省陳州府項城縣縣衙所在地秣陵鎮北二十里,袁家大院袁寨之中,一名男嬰呱呱墜地。

生孩子的是袁保中之妾——劉氏。


我的老鄉袁世凱之③宦門之後:愛讀兵書的“官二代”

袁世凱與生母劉氏

封建社會宗法森嚴,因為“妾”的身份,劉氏受了很多委屈,比如死後不能葬入祖墳。

喜添男丁是很高興的事。袁保中琢磨給新生兒起個什麼名字好呢?

正在這時,郵差送來一封家書。寫信人正是袁甲三。打開一看,信中傳來捷報:與捻軍作戰得勝。

袁保中喜不自勝。決定給新生男嬰取名為”凱”。袁家家族字輩排行為“保世克家,企文紹武”。又因男嬰屬於“世”字輩。故名:世凱。

一個驚天動地的名字——“袁世凱”誕生了!

冥冥之中或有天意。這個名字也意味著這個男嬰的一生都與“軍功”有關。

袁保中已生育四個兒子,而其弟袁保慶尚未生子。袁世凱被交由其嬸母——袁保慶之妻牛氏撫養長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1864年,袁世凱五歲時,乾脆過繼給袁保慶為養子。

袁世凱六歲時,養父袁保慶為他找了啟蒙老師“發矇”,學習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封建社會兒童啟蒙必讀之書。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我的老鄉袁世凱之③宦門之後:愛讀兵書的“官二代”


現代教育已經不再囫圇吞棗式的死記硬背這些典籍。其中的經典故事、段落已經融入我們的中小學教材,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資料記載,袁世凱少年時就表現的與眾不同。他八歲時,站在寨牆上觀看官軍與捻軍作戰場面,“略無懼色”。也就是說一點不害怕。

袁世凱漸漸長大。隨同養父袁保慶到其做官之地濟南府、揚州府、南京府等許多地方“宦遊”。

宦遊什麼意思?就是為做官四方奔走,也指在外做官。

唐代著名詩人王勃有詩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這首詩的另兩句更有名,“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少年袁世凱單純如白紙一張。有一年,家裡唱堂會,請來南京諸多名角獻藝。戲演到高潮,撫養袁世凱長大的叔父袁保慶觸景生情,對只有10來歲的袁世凱意味深長地說:“官場猶如戲場,你看臺上演的這些忠孝節義、生死離別,何等生動逼真,使人聞之動心,觀之泣涕,但這一切都是假的。戲子之難,就難在把假做成真。官場也是這樣子,最大的本事就在於裝假的做工技巧。”

袁保慶的意思很明白,孩子,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啊!

對這一段話我們要持批判的態度。還是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不要口是心非,不做“兩面人”。

在南京府時,袁世凱師從曲沼學習武藝,並“喜遊覽山水,復善騎射,課暇則策馬登覽清涼山、莫愁湖、太平湖諸勝蹟”。

袁世凱在南京文武兼修,練習騎馬射箭,課餘則騎著高頭大馬遊覽南京名勝。清涼山、莫愁湖、太平湖等南京名勝則留下了袁世凱“到此一遊”的足跡。

多麼幸福的“官二代”生活呀!現在的父母是否應該吸取經驗?不僅僅對孩子進行智力教育。不讓孩子讀死書,同時注意孩子身體素質的培養,“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袁世凱自小對兵法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熱愛,立志學“萬人敵”。他曾經說過,“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


我的老鄉袁世凱之③宦門之後:愛讀兵書的“官二代”


袁世凱常常不惜重金蒐羅購買各種版本的兵書戰策,還因此被人譏笑為“袁書呆”,書呆子一個,看這些有什麼用。

13歲時袁世凱曾製作對聯一幅,“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這寥寥數字,充分體現了袁世凱的少年雄心。

廣大的原野上一條巨龍正在慢慢從冬天的嚴寒裡甦醒過來,廣闊的中原大地上,鹿兒被養育的正肥,逐鹿中原的時機已經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