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馨事件: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許可馨言論不當事件發生後,引發網絡空前的討論。我們看到的現象是,不少網評和網友的跟帖留言中,都出現這樣幾個關鍵詞:留學生、家庭教育、家庭背景、某醫藥大學。有不少網評直接討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許可馨事件: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清者自清

家庭教育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成長環境。這種成長環境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要素。但就網上出現的“許可馨”的家庭環境而言,我們能瞭解到的就是其發佈的信息。這些信息是“許可馨”自稱,至今沒有資料證實。

從現有的輿情看,更多的網評談許可馨現象與教育的關係,也是側重於意義方面。該事件發酵初期,也有網評談到“留學生”話題,並結合疫情期間幾期留學生事件,提出留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問題。

從基礎教育到大學教育,我國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現在各個教育階段。不能說許可馨一開始自稱的不愛國原因就是其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缺失。正如有網評指出的那樣,大學生、留學生是成年人,應該有辨別是非的責任和能力。

不少網評想了解許可馨家庭背景的目的也是想依次分析其家庭教育是否缺少什麼,或者哪個方面存在問題。這種分析的需要因為資料的缺失,實際上難以進行。多數網評側重於“非貴即富”的基本判斷,而展開相關分析。

網評提到許可馨事件之前的北愛爾蘭的留學生黃嘉毅不當言論事件,提到2107年5月留美女學生楊舒平在美國某大學的發言事件。但這些事件不能說明所有留學生都是如此,而只能說這三件事是個別現象。個別現象的出現原因只要在於事件當事人個人。

即便是官員家庭的孩子,也不都像上述三件事中的當事留學生一樣;即便是富裕家庭的孩子,也不都是這樣。從更廣的層面看,我國的家庭是普遍重視家庭教育的,沒有哪個家庭的父母故意要把孩子教育壞。

由此,我們還想到馬加爵(高中成績優異,曾獲得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二等獎,省三好學生,考入雲南大學生化學院,因故意殺人於2004年6月17日被依法執行死刑),想到北大學生吳謝宇(2016年弒母案製造者)。

我們在分析上述事件時,需要區分個別現象和普遍現象。一般來說,未成年人犯錯、犯法、犯罪與其心智不成熟,與其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顯著關聯,但是大學生言論出格,甚至殺人,可能與家庭教育有某種關聯(責任感培養),但這種關聯並非主要關聯。

性格決定命運。上述個別事件的發生,主要原因在其個人差異(比如性格偏執、人格分裂等)和責任感問題,不在於學校教育。客觀地說,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教育能讓學生考高分,培養從事某種職業的能力,但再好的教育也難以改變一個的性格。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應對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除了重視知識、技能、素養教育之外,更多的應該進行規則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理性能力、責任感和價值觀教育。理性能力、責任感和價值觀是彌補性格缺陷的良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