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攝影愛好者常常會覺得自己遇到了瓶頸。我認為,攝影的瓶頸大多源自初學時被灌輸的“簡單事實”。

和很多學科知識一樣,在學習初期為了便於理解和快速入門,知識會以簡單的、形象的、明確的形式灌輸給學習者。其實,這些“簡單事實”並非唯一正確答案。攝影只有技能上的規律,沒有關於創作的定理。大多數攝影的“道理”,在實際的操作中都是不置可否的。

原畫冊工作室通過總結九條“不見得”,為大家擊破“簡單事實”給攝影帶來的困擾,幫助大家走出瓶頸。

首先,我們來重新審視幾十年來被中國攝影圈奉為圭臬的《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這本教材提出了"一張好照片的三個原則":一張好照片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要將注意力引向主體;畫面必須簡潔。我完全不否認這三個原則的正確性,但若對其中的含義理解過於狹隘,或是運用得過於教條,則會產生強烈的束縛感。

這個話題就從打破“紐攝”三原則說起。



01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在原畫冊近期的知乎live《手機攝影的美學實踐與取景要訣》中,我們將拍照時注意力被過多捆綁在某個事物上的困擾稱之為“主體困境”。

拍照是不見得非要有一個明確主體的。

來看馬格南官方Instagram賬號發佈了前幾日拍攝的照片:我們並不能定義主體是抬手指向前方的人,還是下方穿著藍色雨衣的人。又或者他們都是主體,又或者攝影師根本就沒有在拍攝時想過這個技術問題,但這並不妨礙對當時緊張氣氛的表達,以及對暴力美的展示。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jeromesessini /攝 。烏克蘭基輔,抗議者衝突升級至白熱化。

原畫冊工作室的作品中,不乏主體模糊的照片。例如這張拍攝於印度加爾各答花市的手機攝影作品,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體。混亂的人群和鮮豔的花攤便是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但形式上不存在明確的主體。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KKM /攝 iPhone Xr。 加爾各答花市人頭攢動,用手機中的實況模式,延長曝光時間獲得

拋開“需要一個主體”的原則,本質上我們是將視野從“點狀”擴展到了“面狀”,又或者是更抽象的維度。例如這張對光線集合的質感表達: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韓松 /攝 OPPO R17 pro 。 東京燈會,用專業模式設定1秒的曝光時間

《紐攝》三原則的第一條,更多強調的是表達普遍性的寓意和主題。說到這裡,有悟性的朋友會意識到主體(Subject)和主題(Theme)的差別了。前者更具象,後者更抽象。前者更帶有點狀視角的特徵,後者更帶有敘事特徵。混淆主體與主題,是許多朋友面臨的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道理簡單,而在拍照的時候很多人卻始終無法擺脫要有“一個事物”的下意識動作,所拍的照片就越來越匠氣。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並非否認主體存在的必要性,而是“主體”可以“存在多個”,也可以指代事物的集合,還可以只是個抽象的含義,更可以不那麼明確,而給觀眾以想象空間。



02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紐攝》三原則中的第二條是說要將視線引導到主體。

我們來看馬格南攝影師Bruce Gilden的這張照片。光從形式上來說的話,我們無法很快說出哪個是主體。左邊包著頭巾的老太?還是遠處赤裸著上身的男人?又或者是右下角胖胖的女士?拍攝者沒有明顯的強調主體的手法,但我們能感受到視線在畫面中轉移,並且體會到這個群像中蔓延在人群中的呆滯表情。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Bruce Gilden /攝

高階的構圖中,既不見得要有明確的主體,更不見得要過分突出主體在傳統的構圖中我們會用引導線、框景的方式強調主體,而在下面這張街頭照片中,卻沒有刻意突出某個人或事物。真正的用意是讓大家的視線遊離在人物、車之間的鮮亮色彩——紅、綠、藍、黃。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韓松 /攝 Huawei P20 pro


。 摩洛哥得土安街頭攝影,幾種飽和度較高的色彩遊移在不同的人物事物之間,而非通過引導線、框景的傳統構圖手法來強調某個主體。

03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紐攝》三原則中的第三條依然是為“主體”服務——畫面要簡潔,要排除或減少分散注意力的內容。這個原則在大多數情況下被屢試不爽,然而卻不是攝影中必須要遵循的。

近年來在街頭攝影愛好者中很火的馬格南攝影師Alex Webb,就是典型的因構圖複雜而為人所知的攝影師。他拍攝的場景細節繁多,元素龐雜,乍一看有些混亂,仔細揣摩元素間又存在著微妙的聯繫。

可以說Alex Webb是在經營混亂街頭元素之間的關係,而非一味在構圖上定義誰是主體,扒開配角的存在。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Alex Webb /攝 。古巴,街頭。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Alex Webb /攝 . 伊斯坦布爾,街頭。

舉原畫冊自己的例子,拍攝這張照片是為了表現鏡子中反射的場景,特別是右下角那個人。然而並沒有採取讓畫面簡潔的方式,而是將這個反射的人物藏在一角,從而帶來了人們觀看的樂趣。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韓松 /攝 Huawei P20 pro 。 摩洛哥馬拉喀什街頭攝影,保留了複雜場景。

複雜的構圖增加觀看時間,無形延長了審美時間,給欣賞照片帶來更多的思考和樂趣。

-


下面幾個觀點送給初學者:


04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初學者拍照傾向於抓住一個或若干主體,整個吞下。

在現代影視表現中有一個“開放式構圖”的概念,畫面主題不在中心、畫面形象不完整、故意破壞均衡協調等是其特徵。這樣觀眾的視覺感受侷限就並非在可視的“具像畫面”之內,而是引導觀眾突破畫框限制,產生畫面外空間聯想,達到擴展固定畫框的空間,突破畫框侷限的目的。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攝影大師羅伯特·杜瓦諾(Robert Doisneau)就在玩開放式構圖了。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Robert Doisneau /攝 。 法國巴黎。

在街頭攝影的實踐中,“不拍全”的做法更具有臨場感和代入感。如下面這兩張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韓松 /攝 iPhone X。 美國費城街頭。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KKM /攝 iPhone 8。 布達佩斯街頭。前景人物不拍全,給人一種壓迫感。



05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我聽到的關於攝影的最常見抱怨是:“今天天氣太不好了,都不能出去拍照。”持有這種看法的人,通常在意識中覺得只有風和日麗的天氣才是美的,只有藍天、白雲、色彩、紅花、綠樹才是美的。

的確,好天氣帶來的風景是鮮豔透亮的視覺效果,然而這並不是美的唯一可能性。這好比我們寫文章,如果以“今天是風和日麗的一天”開頭,而後引出對大好春光的讚美,這只是其中一種思路。而“枯藤,老樹,昏鴉”也能引出“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

我們順手打開馬格南圖片社的Instagram主頁,你會發現大多數照片都是在陰天、雨天甚至是霧霾天氣拍攝的。好天氣能直接給我們帶來好心情,但無法直接帶來好照片。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美國攝影師Alec Soth最有名的攝影畫冊《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眠於密西西比)大多拍攝於陰、雨、雪天氣。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Alec Soth /攝 。 選自《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

而張克純的《北流活活》幾乎整本都是在霧霾條件下拍攝的黃河沿岸,這種沒有好天氣、沒有陽光的氣氛,本身也是照片審美的一個環節。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張克純 /攝 。 選自《北流活活》

事實上,陰天和雨雪會自帶某種情緒加持,成就更“有鹽有味”有情緒的場景。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韓松 /攝 iPhone X。北京。陰沉的天氣,灰暗的光線,通過仰視角度,曝光調節,並後期處理。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韓松 /攝 iPhone X。摩洛哥。陰天帶著薄霧,在這種環境中拍攝的足球賽場景。



06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攝影圈還有一股“小布爾喬亞風”(小資),人們總是樂於拍攝那些高於日常的美好事物,如擺盤精緻的美食,北歐的小鎮或是網紅建築,又或樂於跟隨爬樓黨的腳步複製D炸天的城市鳥瞰。“小布爾喬亞”無可厚非,但它天然讓許多人將攝影題材限制在了積極(positive)的一面,讓大家對“好看”“好吃”“舒服”“鮮豔”“高級”“富”趨之若鶩,而對中性的,甚至是消極的東西都視而不見。

我們大多數人的日常是中性的,但絕對不是無聊的。當我們正在熱衷於製造美好幻境的時候,偉大的攝影師都在細節之處發現力量。

被稱為“日式小清新鼻祖”的川內倫子常被誤讀,以為她拍攝的都是無病呻吟的日常情懷,真正瞭解她作品的朋友才會知道,她是其實是在以小見大,關注日常,其間的力量推及天、地、人。她既拍攝日常的美好,也拍攝生命的殘酷。

這就是日常的力量。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川內倫子 /攝 。選自《Cui Cui》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川內倫子 /攝 。選自《天地》

比起我們刻意製造的highlight,生活的旅途中遭遇的細小片段是開啟攝影的另一扇大門。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韓松 /攝 iPhone X。美國紐約。旅途片段。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韓松 /攝 iPhone X。天津濱海新區。工地上的假花。

對於有一定經驗的攝影愛好者,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07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許多攝影愛好者過度追求照片的細節(尤其是暗部細節)和清晰度。其實許多照片並不需要那麼多細節,張弛有度的照片更耐看。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攝影師便是深瀨昌久,他的《鴉》陰暗、逼仄,沒有過多細節,但足以表達內心。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深瀨昌久 /攝 。選自《鴉》

我們在手機攝影中常拍的剪影,也是在高光條件下,壓暗暗部細節,帶來光和影之間的張力。如果下面這張照片,人物細節都被展現,會不會少了許多氣質呢?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韓松 /攝 iPhone X。摩洛哥丹吉爾,海邊的黃昏。

又如,在後期處理中增強對比度,也可以隱藏一些暗部細節。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韓松 /攝 iPhone X。日本東京。增強了對比度,儘量讓人身上的細節藏於陰影中。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韓松 /攝 iPhone X。美國費城。通過降低曝光,刻意讓處在陰影中的暗部細節缺失,強化了三角

反而是,許多朋友用濃重的HDR,讓照片變得豔俗不自然,多度追求每一處的細節,也牽扯了拍攝和後期時的過多的注意力,讓攝影失去了不少樂趣。


08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清晰的合焦照片”並非照片唯一正確的解。我們可以通過對焦手法制造模糊,通過增加曝光時間創造拖影,通過捕捉運動瞬間凝固瞬時的動作。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川內倫子 /攝 。選自《花火》。

攝影師通過延長曝光時間讓花火盛開的形態得以記錄,當然這也導致了無論是煙花還是觀眾部分,畫面沒有一個真正清晰的區域。但比起畫面傳達的意義來說,必須要清晰這個標準也就不復存在了。

在拍攝的過程中,刻意為之的不清晰常用來表現運動的事物: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韓松 /攝 iPhone X。日本東京,用實況模式記錄了列車運動的軌跡。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韓松 /攝 iPhone X。四川成都,元宵節焰火晚會。

當然也有一些物理條件的不清晰,例如這張照片隔著飛機舷窗拍攝,由於玻璃並不乾淨,獲得的照片並不清楚。由於玻璃的問題並沒有妨礙表現主題,因此就沒有拘於這個細節。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韓松 /攝 iPhone X。成都飛往莫斯科的航班。漏下的光。


09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最好的相機就是你手上那部。”

這個金句不是手機廠商的炒作,是商業攝影師Chase Jarvis的iPhone攝影作品集的書名。到現在,用手機進行創作的專業攝影師也不計其數:史蒂芬·肖爾用iPhone拍照,Alec Soth去年應邀用某產手機進行創作,日本攝影師須田一政用寶麗來拍的照片收錄進了他的《日常的斷片》。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須田一政 /攝 。選自《日常的斷片》,寶麗來相機拍攝。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須田一政 /攝 。HUAWEI P20 Pro.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 韓松 /攝 。HUAWEI P20 Pro. 印度德里。

如果想升級自己的作品,絕非繼續購買昂貴的器材,打破自己心中的壁壘和侷限才是良藥。世界手機攝影賽(MPA)、全球iPhone攝影大賽(IPPA)已經有無數作品驚豔世人,並且這些人就在我們身邊。同時他們也為我們樹立了信心:畫質好的照片可能得需要相機才行,但畫面好的照片你手中的器材也可以。

九條“不見得”,手機也能拍大片

更多精彩,可關注“原畫冊”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