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三應窯(7)


[地名故事]•三應窯(7)

回過頭來,該說說日本人在三應窯開採石棉礦的過程了。由於三應窯村北面就是大青山前坡,山上也蘊藏了一些礦產資源。

[地名故事]•三應窯(7)

歷史背景: 最早開採是在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是年秋天佔領歸綏(今呼和浩特市),為略奪資源運輸方便,他們又沿著民國時期修建的平綏鐵路,修建了一條平綏公路,當時叫“平綏大道”,又從本國帶來勘探測量技術人員,沿大青山一線探尋各種礦藏,日本人經過勘測,在陶卜齊大南山(馬鬃山)和三應窯北山幾條溝谷上掌發現有鉛礦、石棉礦和雲母礦,隨後他們從東北地區調集從事礦業生產的中國老闆來到這裡,先在三應窯村東鄰大村陶卜齊成立鉛業採礦公司,據說這個公司以採鉛礦為主、石棉礦和雲母礦為輔,公司老闆住在陶卜齊村。當時陶卜齊設立有日偽時期的歸綏縣義貞鄉公所,駐有日軍和偽警察。由日軍主持下,在陶卜齊村北街上掛起“鉛業採礦公司”的牌子,進而籌備開採礦產,但採礦需要大量工人,先期調集來的少量人員只顧探尋找礦或做管理人員,採礦工人從哪來,只能是徵集當地勞工,日本人指使日偽政府搞勞工攤派,給每個鄉下達任務,比如“義貞鄉”今年的勞工人數是一百人或多少,鄉里就要根據所轄村公所人口多少而下達勞工人員指標,各村所派出的勞工勞動什麼?也就是幹什麼活兒?說不定幹甚,也可能修鐵路,也可能修公路,也可能修建軍事工程,也有給日本人辦的工廠或採礦勞動,俗稱“勞工”。似乎像前些年咱們的“民工建勤”。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他們正準備下達勞工攤派任務時,以陶卜齊村人、共產黨員趙艾、段德智等幾位打入日偽義貞鄉(當時叫鄉公所)內的工作人員,為阻撓日本人開礦,展開了“抗勞”活動,這些地下共產黨首先取得了義貞鄉鄉長劉培業先生的支持,這個鄉長思想進步,傾向共產黨的主張。趙艾他們打通上層關係,從歸綏縣裡拿到己完成勞工攤派任務的文書,以備應付開礦徵集勞工時拿出,準備開礦的日偽領工和鄉里要勞工時,鄉里便亮出勞工任務已完成的歸綏縣文書,並說我們已完成了勞工任務,你再要人,我們去哪找,實在是沒法給你的出勞工了。這些人看罷文書後還是不行,三番五次讓再給派出勞工,這幾個共產黨員正好是鄉里的工作人員並還負責這方面工作,只說已完成勞工任務,我們再也徵集不到人了?我的也沒辦法。這些人幹氣沒得說,又糾纏了一兩次,無奈做罷。勞工徵集不到,沒有工人,還能開成礦,再加之趙艾他們暗中又給工頭出難題,半夜將礦業公司的牌子拔掉,不給其尋找住房等等,最終使其放棄開採鉛礦的打算。據趙艾同志《回憶錄》說,他們這次取得“抗勞”勝利,整個過程是在上級黨組織(歸綏縣委)領導下,由城東陶卜齊黨小組暗中開展“抗勞”活動而取得勝利。

見鉛礦開不成,也只能開採石棉礦了,因為開採石棉礦勞工用的少,當地勞工不好徵用,本來歸綏地區人口就不多,據說從河北張家口一帶調(徵)集了一些勞工開採石棉礦。因石棉礦主要礦洞在三應窖村北的大東溝(海令溝)和正溝,所以採礦勞工就住在三應窯村並蓋建了一些房子。採礦的勞工從礦洞裡將石棉礦石背在上,步行背到山下,再由馬車運到陶卜齊火車站,據說用火車運到張家口加工成品,又得說運到了旗下營和歸綏城(今呼和浩特市舊城),具體再運到什麼地方就不清楚了。大該是開採時間不長,也不知什麼原因就不開了,勞工全部撤走。留下一些礦(山)洞。

[地名故事]•三應窯(7)

當時開採的礦洞從大東溝至西約有十幾個大礦洞,有的深有幾十米,寬有2米多,高有1. 5米左右,還有幾十個探礦小洞遍佈在三應窯和陽曲窯北山的六七條溝內上掌處,這些洞址至今可見。

[地名故事]•三應窯(7)

解放後,大約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歸綏市監獄管理部門,應該是公安局下屬的勞動改造大隊(判刑的罪犯),來到三應窯村住下,當時叫“勞改隊",具體是大隊還是小隊不詳,在日本人留下的礦洞中開採過一段時間的石棉礦,這些勞改犯人就住在原日本人留下的工房內,因勞改人員較多,又加蓋了幾棟房子。這些勞改人員由公安人員監督採礦勞動。據一些知情人說,綏遠省和平解放後,新政府開展了掃匪除惡,鎮壓反革命、減租反霸等運動,懲治、逮捕了一大批犯人,判刑否原監獄關不少,政府為了改造這些犯人,實行了勞動改造的政筞。因此,才有了勞改隊在三應窯開採石棉礦的過程。後來石棉砂停採,勞改犯人調往別處,有的說去了包頭楊圪楞煤礦,有的說調到呼市南郊修建磚瓦廠去了。有關這段史實,筆者未作詳考,問尋過一些人,都說不清楚。年長的人也記不清時年日月,更不知開礦的來龍去脈。後來勞改隊住過的房子成了三應窯“農業中學"的校址。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