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電影中的那些混亂,在虛與實之間看溥儀的一生

文章通過分析電影《末代皇帝》中虛實結合的方法,來探究作品及導演表達的意境,篇幅較長,近3000字,請耐心閱讀,如果覺得作品還不錯,關注點贊評論收藏轉發,支持一下作者。


前記:電影是導演的藝術,導演對於電影不能機械,盲目的拷貝歷史。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之下,應該對於材料有自己的判斷,在不違背真實原則的基礎上,對部分表象的剝離,實際上是為了讓觀眾更好的看到事情的本質。

《末代皇帝》上映於1987年,由內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這部影片獲得了1988年第60屆奧斯卡的九項大獎。其中有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改編三項大獎。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這部著名的影片並不是歷史的搬運工,機械復原歷史本質,導演在充分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在虛與實當中,闡述著他對作品本身的理解。

《末代皇帝》電影中的那些混亂,在虛與實之間看溥儀的一生


第一幕:溥儀進宮

電影在溥儀在小站候車室自殺的戲後,採用時空穿越的方式,利用叫門進行轉場。緊跟著小溥儀被家人帶走進宮的這一段戲,此時,溥儀陷入回憶中。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裡提到此事時有個關鍵詞——混亂。導演抓住了這個細節進行了彈性處理。維托里奧·托拉羅是貝託魯奇欽點的攝影師,他主張“用光線寫作”,該片的光線設為火光,而不是燈籠。這又是一處與事實不相符的細節。而風的加入,讓暴露在外的火光產生了變化。呼嘯的風聲、搖曳不定的火光、漫天的落葉、令這個家庭驚恐不定。而在拍攝騎兵和宣旨的軍官時,大量採用低機位仰

角,突出其強勢感。接皇太后懿旨,溥儀的父親醇親王當然著官服在場。但宣旨的聲音和溥儀生母、乳母匆忙起身給小溥儀穿衣服剪輯在了一起,這裡醇親王似乎變成了一個隱形人。鏡頭在這裡刻意將這個家庭的男人隱去,要突出的是“孤兒寡母”的弱勢感:母親和孩子生離死別,與騎兵形成懸殊的力量對比。這個家庭不是沐浴浩蕩皇恩,而是在面臨一場骨肉分離的痛苦。

《末代皇帝》電影中的那些混亂,在虛與實之間看溥儀的一生


第二幕:慈禧駕崩

醇親王領著溥儀,走入為慈禧彌留準備的一處大殿。為了營造陳舊黴腐的氣息,這一場戲的光線造型在黃色色光里加入了薄霧。在縱深處的慈禧呼喚溥儀,帶著回聲效果,像從枯井裡發出來的,讓人毛骨悚然。這種帶有縱深感的視聽營造,就像深不可測的命運,在等待若溥儀。慈禧嚥氣,溥儀走到醇親王跟前,說:“我們回家嗎,爸爸?”醇親王向他磕下了頭。此時,父子關係已經變成君臣關係。小溥儀已經不可避免地置身於紫禁城的漩渦裡。

《末代皇帝》電影中的那些混亂,在虛與實之間看溥儀的一生

大殿內的造型充滿著超現實感。實際上,紫禁城沒有哪一所宮殿有盤龍大柱。大殿內群臣和嬪妃們分列兩旁,但依照皇家禮儀,他們是不可能站在一起的。和慈禧一樣,他們無一例外都上著過於厚重的妝粉;而他們的服裝造型,並不都是清代的,還有前朝的。為了給慈禧續命,太監還從一鍋古怪的烏龜湯裡舀湯。大臣、妃、太監、宮女還像人偶一樣行動,把慈禧的座椅移到大殿中央,等待她嚥氣。這種黴腐、陳舊、古怪的氣氛,並不是單純迎合西方期待視野中的古中國,更是為了向觀眾呈現一個夢魔中的紫禁城。

第三幕:文繡離婚

貝託魯奇用寥寥5個鏡頭,呈現了當年轟動一時的皇家離婚事件。第一個鏡頭:伴隨著輕快的音樂,在陰暗的走廊盡頭,文繡入畫,她在各個房間門縫留下離別信,她下樓動作和鏡頭的運動輕快活潑相得益彰;第二個鏡頭:機位設在室外,前景是淌雨的玻璃門,文繡在一群遺老遺少的注視下走上前來,打開玻璃門,奔入雨中;第三個鏡頭:文繡走進太陽雨全景,侍從打了把傘緊隨其後,遞給她;第四個鏡頭:跳近一個景別,文繡的中近景,她說“我不需要”,把傘丟開;第五個鏡頭:景別松至全景,文繡沐浴在太陽雨中出畫。

《末代皇帝》電影中的那些混亂,在虛與實之間看溥儀的一生

而事實上,這則皇家離婚事件在當年大費周章。文繡先是伺機出走溥儀的行園,接著登報公開表示與溥儀離婚,同年正式離婚。1932 年,文繡重新用“傅玉芳”的名字,任教於北平私立四存中小學,後因不堪好事者騷擾辭職,買下北平劉海衚衕一處平房,與妹妹文珊居住。抗戰勝利後,她生活艱辛,一度以糊紙盒為生。1943年,她與國民黨少校軍官劉振東結婚。解放後,劉振東成為一名環衛工人。1953年,文繡去世,年僅44歲。對照史料我們會發現,從具體細節上看,這場戲與史實出入頗大,但仔細拉片下來會發現,貝託魯奇的詮釋與事件的本質有著隱隱的對應。從離婚事件來看,文繡是皇室生活的反叛者,和森嚴的皇家規矩格格不入。貝託魯奇在造型和調度上強調了這一點。從造型上來說,遺老遺少們服裝造型色都是深、冷、重;而文繡一身深深淺淺的米色,在色彩上處於他們的對立面:淺、暖、輕。從戲劇動作上來說,面對風雨,遺老遺少們選擇繼續留在陰暗室內,文繡則選擇勇敢奔入雨中。室外飄搖的風雨寓意時局,陰暗的屋子則寓意末代皇室岌岌可危。而“太陽雨”這個場景造型的創造堪稱絕妙。離婚,是文繡奔向新生的開始。按一般人的看法,這條新生之路並不平坦。

《末代皇帝》電影中的那些混亂,在虛與實之間看溥儀的一生

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裡也提到,文繡孃家人在這件事情上對她的精神迫害比外人更甚。但對文繡來說,儘管不平坦,但也是她的新生。否則,當年她就不會在各方壓力之下依然這麼決絕。並不平坦的新生,可以說,是一種苦澀的甜蜜,新生,如和將其可視化,導演用了一個特殊的場景。即太陽雨中給予了精準的呈現侍從遞給文繡的那把黑色的雨傘,和遺老遺少的服裝有同樣的顏色同樣是皇室庇護的延伸。文繡丟開雨傘寓意她對皇室庇護的撰棄,而她盡情沐浴在太陽雨中,則寓意著她對自己新生

《末代皇帝》電影中的那些混亂,在虛與實之間看溥儀的一生


第四幕:溥儀之死

溥儀是 1967 年 10月 17日因腎癌在北京的醫院裡逝世的,享年61歲,死前已遭受到衝擊”。關於溥儀重遊故宮一事,據沈醉回憶,1960年,其與溥儀、杜聿明被特赦,其與杜聿明邀請溥儀一起去遊覽故宮,溥儀勉強答應,在排隊買票時,他咕噥:“回自個兒家還要買門票?”貝託魯奇在處理“溥儀之死”這場戲時,用他重遊故宮的事件來演繹,更像是他彌留之際的夢境。這場戲一開始,是故宮售票窗口的特寫。上一場忠字舞的音樂延後,像是溥儀彌留的時代背景聲。玻璃上反射出一個遊客入畫。鏡頭下搖,售票員接過錢,撕下門票遞給了他。鏡頭上搖,我們看到那是溥儀。溥儀在紫禁城中長大,他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買票重遊”的細節強化,令人唏噓。接下來,便是溥儀走進故宮的遠景。烏鴉的叫聲和落日斜暉提醒我們,這是秋天的傍晚。故宮裡除了他之外,空無一人,超現實的畫面,暗示這是隻屬於他一個人的夢境。值得一提的是,整個故宮籠罩在古銅金的夕陽光裡,這種光色基調既是皇宮的調子,也是“末代”的隱喻。他跨越護欄,拾級而上,進入太和殿。金鑾殿內的金碧輝煌是古銅金夕陽光的延續。他再次翻越界線,接近曾經屬於他的金色龍椅。翻越護欄這個動作重複了兩次,重複意在強調。不受束縛的狀態,再次暗示了夢境的狀態”。影片中溥儀當著那個孩子的面,從龍椅後掏出蠟蛐蛐罐。 罐子裡鑽出一隻活著的蛐蛐,種種超現實手法在這個片段中的重複,都在提醒觀眾,這是虛擬的現實。夢境的狀態再一次得到暗示和強調。溥儀之死通過一個虛構的花匠兒子的視點來呈現。當鏡頭從手拿她蛐蛐的孩子這邊轉到剛才溥儀站的位置時,已是空鏡。在溥儀的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兒童視點的加入,讓人聯想起

《末代皇帝》電影中的那些混亂,在虛與實之間看溥儀的一生

《末代皇帝》的幾款海報都是紫禁城背景下的童年溥儀。這個形象同時也是導演貝託魯奇對溥儀這個人物的理解和定位:“紫禁城的孩子”。 當溥儀被接入紫禁城,所有的人都告訴他:你和別人不一樣。而當他被趕出紫禁城,又被所有人告知:你和別人沒什麼不一樣。這一生,他始終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始終以一個“紫禁城的孩子”的身份在顛沛流離。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導演對於電影不能機械,盲目的拷貝歷史。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之下,應該對於材料有自己的判斷,在不違背真實原則的基礎上,對部分表象的剝離,實際上是為了讓觀眾更好的看到事情的本質。

《末代皇帝》電影中的那些混亂,在虛與實之間看溥儀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