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心理學家告訴你,父母控制慾強,如何活出自我

在2020年的大年初一,徐崢自導自演的電影《囧媽》在網絡平臺免費上映。影片講述了徐崢飾演的伊萬和母親,踏上一趟開往莫斯科的旅程,在火車上母子兩人相處的故事。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不禁陷入了沉思,開始思考自己和母親的關係。

《原生家庭》:心理學家告訴你,父母控制慾強,如何活出自我

在影片中,當媽媽知道兒子結婚多年卻不想要孩子,就在詢問時卻被兒子反駁說,我倆的事不用你管!沒想到,媽媽卻說“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你!”

這一幕簡單的對話,如此熟悉卻讓人想逃離。原來在媽媽的內心深處,有很深的控制慾,即使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卻始終希望能夠支配孩子的生活。

《原生家庭》:心理學家告訴你,父母控制慾強,如何活出自我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裡,就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控制慾強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來分析原有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並給出相關可操作性對策,可以說這是一部家庭心理治療的經典作品。作者蘇珊·福沃德博士,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擁有20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專業性值得信賴。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裡告訴我們,通過自我解剖,反思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我們能夠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得到自由和幸福,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一、以愛之名的背後是操控

電影《囧媽》裡有這樣一幕:

在吃午飯時,伊萬忙著給朋友發語音,媽媽就把小番茄送他嘴邊。就這樣,她一顆又一顆不停地喂兒子吃,甚至將剝好的雞蛋塞進他嘴裡,差點把伊萬噎著。讓媽媽沒想到的是,伊萬根本不喜歡小番茄,結果竟然趁著媽媽不注意,偷偷把所有小番茄都扔出車廂窗外。

《原生家庭》:心理學家告訴你,父母控制慾強,如何活出自我

後來伊萬和母親出現爭吵,母親理直氣壯地說“怎麼可以這樣跟媽媽說話?你不乖了!”原來年近40的中年兒子,在母親眼中卻始終還是長不大的孩子,母親似乎一直沿襲著小時候的那套管教模式——聽媽媽的話,才是好孩子!

在心理學上,把這種對孩子成年後的生活,依然橫加干涉和操控的父母,定義為“操控型父母”。操控型父母有個重要的特徵,就是當孩子成年後,依然把他當做孩子對待,從而對孩子的生活橫加干涉,甚至成為孩子生活的主宰。但這種操控卻往往讓人意識不到,因為父母大多是披著愛的外衣,偽裝成對孩子的關心,比如“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之類的措辭。

《原生家庭》:心理學家告訴你,父母控制慾強,如何活出自我

如果說父母早期控制蹣跚學步的孩子不出門,是出於對孩子的一種保護,那麼當孩子長大成人後,依然干涉孩子的生活,這種保護就成了一種有毒的控制。那麼父母的操控,有什麼具體表現形式嗎?

第一種是直接控制,就是一種公開的、具體的,甚至赤裸裸的控制,通常包含威脅、恐嚇和羞辱。諸如“按我說的去做,否則我不理你”、“按我說的去做,否則不給你錢花”、“你這麼做,簡直想把父母氣瘋!”

第二種是巧妙的操縱,也即細微、隱蔽的控制,通常不輕易暴露自己的真實目的。諸如父母一輩子圍繞孩子來生活,製造狀況讓孩子需要他們幫忙。或是給孩子製造內疚,諸如“為什麼你不能像哥哥那樣”,讓他覺得自己不夠好,不配得到父母的愛,促使孩子迎合父母。

應該說,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操控,雖是披著愛的外衣,背後卻是控制慾強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場較量。如果孩子總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勵,在焦慮的父母控制下,就很難變得成熟,從而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就受到影響。

二、父母控制慾強,會帶來什麼後果?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對孩子的關心和保護,是父母的職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孩子幼年的時候,尤其需要父母更多照顧,可這種保護一旦過度,就容易演變成操控。那麼,如果父母的控制慾強,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原生家庭》:心理學家告訴你,父母控制慾強,如何活出自我

電影《囧媽》裡,有兩段經典的對白,伊萬對媽媽說“你心裡住了一個幻想的兒子,他應該做什麼,喜歡什麼,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可戲劇的是,這樣的對話,同樣發生在伊萬和自己的老婆之間,老婆也反問伊萬為什麼要改造自己,並表示自己沒法成為他心目中理想的妻子。

影片中,伊萬想逃離母親的模式,卻不想活成了母親的模樣,對自己的妻子也是控制和束縛。由此可見,在控制慾強的父母面前,孩子即使選擇逃離,他很有可能期望自己的妻子,符合好妻子的形象來取悅自己,而這種行為往往是無意識的。

《原生家庭》:心理學家告訴你,父母控制慾強,如何活出自我

作者蘇珊·福沃德說到,如果父母給我們施壓,通過讓我們產生膽怯、內疚的情緒來控制我們,一般來說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人會有兩種選擇:投降或者叛逆。

從表面看來,似乎叛逆有利於心理解脫。事實上,這兩種選擇都不利於心理的解脫,無論孩子選擇投降還是叛逆,始終還是被父母牢牢控制著。在書裡就講了一個例子:

喬納森是50多歲的單身漢,儘管他事業有成,可每當他去相親,一想到要和眼前的女人結婚,內心就覺得很害怕。因為母親什麼事情都要管他,又十分熱衷張羅兒子的婚事,可他卻想從母親的控制中解放出來,他想要叛逆,所以拒絕母親為他做的一切事情,包括婚姻。

面對母親的操控,孩子明明想要掙脫,通過叛逆和他們對著幹,卻不想由於過度反抗母親,以至於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包括那些他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比如婚姻大事。可見,健康的反抗能夠促進個人成長和發展,而試圖通過叛逆向父母證明權利,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三、勇敢和父母對峙,活出全新的自我

從大多數人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幾乎是孩子最初的啟蒙導師,而家庭形成了孩子最初的認知體系。可如何為人父母,這一至關重要的技能,大多數人卻只是憑感覺和本能去嘗試。

從心理學上來說,父母只是普通人,他們的教育方法主要來源於他們的父母,而他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樣泛善可陳。

《原生家庭》:心理學家告訴你,父母控制慾強,如何活出自我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控制慾強的父母,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裡說到,人的行為產生於觀念和感受。要改變自身的行為,就要知道錯誤的觀念、消極的感受和自我破壞的行為之間的聯繫——

認清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勇敢地和父母對峙,從而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如果沒有處理好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那麼就容易把面對父母時產生的恐懼、憤怒情緒,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從而帶來惡性循環。

要知道,與父母對峙不是為了報復和懲罰他們,更不是發洩憤怒,而是為了直面和解決問題。因此,與父母對峙時要保證達到四個目的:一是直面他們,二是徹底克服面對他們的恐懼,三是告訴他們實情,四是為了彼此往後的關係定位。

《原生家庭》:心理學家告訴你,父母控制慾強,如何活出自我

和父母對峙時,主要有寫信和麵談兩種常見的方式。其中,寫信是一種比較好的傾述方式,能夠把自己的觀點全面地展現出來,同時避免面對面可能發生的衝突。不過,面對面對峙也有一定好處,能夠及時進行反饋,同時感知對峙效果是否成功。

這兩種對峙的過程大概相似,可以用“我想對你說些以前從未說過的話”作為開場白,同時要注意四個要點:

這是你曾經對我做的。

這是我當時的感受。

它是這樣影響了我的生活。

這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因此,在對峙前要做好相關的準備,比如要想好自己要和父母對峙什麼內容,父母對自己做了什麼事,當時的感受怎樣,此事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以及自己的需求等。

另外,為了保證在對峙的過程中,控制慾強的父母無法佔據對話的優勢,蘇珊·福沃德提出採取“非辯護性回應”方式,來化解矛盾的激發。

非辯護性回應,簡單地說就是在迴旋的時候,不為對方做出解釋。因為一旦試著解釋和請求理解,那麼就相當於把主動權交到父母手上,自己就處於弱勢地位。來看書裡母親和孩子對話的兩個案例:

【案例1】

母親:你自私!你忘恩負義!

孩子:不!我沒有!我總是為你們著想,我帶你們去吃飯、購物,這難道不是嗎?

【案例2】

母親:你自私!你忘恩負義!

孩子:媽媽,你看問題的方式真有意思!

其中案例2正是採用了非辯護性回應,在與父母對峙中,孩子沒有試著解釋和渴望父母的理解,就不會因為極力辯解而讓自己處於對話的弱勢地位。採用非辯護性回應,是一種溫和的方式,能夠化解過激的情緒,同時堅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父母對峙前,要做好預測對峙後父母的反應,做好最壞的打算,這樣一來只要比預期好的結果都讓人欣喜。

在影片《囧媽》裡,伊萬和母親對峙後,媽媽變得能夠理解兒子,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兒子已經不再是小孩,他應該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而這就是對峙所帶來的效果。

《原生家庭》:心理學家告訴你,父母控制慾強,如何活出自我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裡說到,人們很難意識到,與父母的關係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但重要的不是父母對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我們自身選擇如何回應。相信孩子通過積極的引導,正視直面問題,認清自己和父母的關係,能夠消除父母控制慾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