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之謎:刀槍不入40萬大軍挖不動

中國有兩個帝王陵墓很受世人矚目,一個是秦始皇陵,一個是乾陵,後者是武則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寢。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的皇帝合葬陵,乾陵充滿神秘色彩。時至今日,漢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掃蕩了,康熙大帝連骨頭都湊不齊了,單單武則天的乾陵可以獨善其身,這是為什麼呢?

乾陵之謎:刀槍不入40萬大軍挖不動

未盜的武則天墓有多少謎團?

眾多的石像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形體,共同構成了乾陵雄偉壯觀的氣勢。遠遠望去,可看見乾陵的形狀恰似一個橫臥的女人。

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峽工程”之稱。在位於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著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則天。一對夫婦,兩朝皇帝,合葬一室,這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稀罕的。且1000多年間,原封未動。而武則天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更使這座陵墓備受國內外關注。半個世紀以來,發掘乾陵始終是個熱門話題。

乾陵之謎:刀槍不入40萬大軍挖不動

乾陵選址之謎

乾陵有“歷代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稱,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陵、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居梁山。史載,周太王(古公亶父)逾梁山而載弘基,秦始皇築宮梁山而御夷狄,漢張騫越梁山而通西域,以至唐代的“絲綢之路”都經過此山。據堪輿家(風水先生)認為,梁山大有利於女主。所以代唐為周的女皇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後的“萬年壽域”。

顯慶末年,高宗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皇后武則天得以逐漸掌握朝政。從此武則天成為掌握實權的統治者,高宗屬於大權旁落的地位,高宗去世後,葬於乾陵。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崩逝於洛陽上陽宮,臨終遺囑“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終年82歲,次年五月,中宗護則天靈駕還西京,八月與其夫合葬於乾陵玄宮。

在安葬武則天的問題上,朝廷曾發生了一番爭論,中宗欲滿足母后“歸陵”的遺願,大臣

嚴善思極力反對。他說:“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動尊者而後葬入。則天太后卑於天皇大帝,今若開陵合葬,即是以卑動尊,恐驚龍脈。臣聞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今若開陵,必須鐫鑿。動眾加功,為害益深。望於乾陵之旁,更擇吉地,別起一陵,既得從葬之儀,又成固本之業。若神道有知,幽途自當通會,若以無知,合之何益。”寬厚仁慈的中宗皇帝,沒有接受這個建議,為了表示孝心,命人挖開乾陵埏道,啟開墓門,於神龍二年五月將武則天合葬入乾陵玄宮。從此,乾陵成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一陵葬兩帝的陵園。合葬武則天后,中宗、睿宗朝又將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因此,乾陵陵園的所有營建工程經歷了武則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歷時長達57年之久。

乾陵之謎:刀槍不入40萬大軍挖不動

最難挖的墳墓

如果問世界上那個皇帝的陵墓最難挖,那麼毫無疑問是武則天的“萬年壽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劈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出動人數40萬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幾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時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拋棄、不放棄,像許三多一樣恪盡職守地保護著主人武則天和丈夫李治的遺體。我們不禁要問,漢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掃蕩了,康熙大帝連骨頭都湊不齊了,為什麼單單武則天的乾陵可以獨善其身?

乾陵修建於公元684年,歷經23年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修建的時候,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至於裡面的寶貝,經過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五百噸!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四間石洞,洞裡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乾陵之謎:刀槍不入40萬大軍挖不動

乾陵的三次浩劫

如此豐厚的寶藏使得乾陵像花粉一樣吸引著職業盜墓者、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民起義軍,紛紛抄著鐵鍬、鋤頭前來刨上幾下。從武則天躺進乾陵的一刻,梁山就沒消停過。第一個光顧乾陵的是唐末造造反大軍領袖黃巢,這位鹽販子率領60萬大軍攻進長安後,先是痛痛快快地燒殺搶掠一番,待土匪癮過足了,他突然發現自己無事可幹了。

這時,有人告訴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側黃土地下埋藏著大量碎石。這個消息就是在暗示黃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側。

黃巢大喜,立即調出40萬士兵,跑到梁山西側開始挖掘。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對鐵鏟鐵鍬的運用熟練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剷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黃巢溝”。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沒有入口一樣,後來,唐王朝軍隊集結向長安發起反攻,黃巢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空手而逃。這位自稱是書生的黃巢愚蠢之極,他根本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將修建產生的碎石埋在離墓道口300多米遠的地方。也就是說,他挖錯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惡之手的第二個人是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似乎生下來就是給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煩的。在乾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滅。和黃巢一樣,他也興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他還是沒有再繼續挖下去,遂此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最危險的是第三次,這次出動的不是40萬大軍,而是一個現代化整編師,盜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鋤頭、鐵鍬,而是開山劈石如切菜的機槍大炮。主謀就是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將軍孫連仲。他帶領部下,學著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正準備進入時,突然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捲風,頓時天昏地暗,走石飛沙,七個山西籍士兵首當其衝,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裡還敢再挖。

乾陵之謎:刀槍不入40萬大軍挖不動

農民的“發現”

到了建國後,一次偶然的機會,幾個農民發現了乾陵的墓道。1960年,陝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並於4月3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發掘顯示:乾陵地宮墓道在梁山主峰東南半山腰部,由塹壕和石洞兩部分組成。塹壕深17米,全部用長1.25米,寬0.4至0.6米的石條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長 63.1米,南寬北窄,平均寬3.9米。石條由南往北順坡層疊扣砌,共39層,平面裸露410塊,39層約用石條8000塊。石條之間用燕尾形細腰鐵栓板拉固,上下之間鑿洞用鐵棍貫穿,以熔化錫鐵汁灌注,與石條熔為一體。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 的記載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圍也沒有找到盜洞和被擾亂的痕跡,從而證明乾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乾陵地宮中有何無價之寶?

乾陵地宮是唐代社會生活尤其是宮廷生活的一部形象縮影,也是一座完整的藝術寶庫。那麼,地宮裡究竟都有哪些奇珍異寶呢?

棺槨內的寶藏

首先是盛放武則天和高宗屍體的棺槨。它既是精妙絕倫、舉世無雙的工藝品,又是價值連城,有很高科學研究價值的超級“防腐棺”。它很可能是用在唐代就享有盛名的和田美玉雕鑿而成,或者是用採自深山中的千年楠木裝鑲而成。無論選用什麼質料,它在結構上肯定有許多有利於屍體長久存放的特殊高招,外部不僅刻繪著內容豐富技藝高超的線刻畫,還會不惜耗費巨資,用金絲銀線、美玉寶珠裝潢得金碧輝煌,光彩耀人。

棺槨內武則天及高宗的衣冠鞋裙,以及口裡含的寶珠、龍袍皇冠上的佩飾等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奇珍異寶。這些東西在選用時既要有利於屍體的長久存放,又要價值昂貴,以體現皇權的至尊至貴。

豐厚的陪葬品

第二部分內容是擺在棺槨兩旁的日常生活用品、陪葬品等。包括武則天和高宗用過的玉璽、文房四寶以及衣物書籍等。單就武則天主持編寫的多卷書籍來說,它無疑是我們更深入具體地瞭解大唐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法律、宗教、藝術等情況的完整可靠的寶貴資料。估計唐代著名史學家吳兢所著的《武則天實錄》一書也會在地宮內陪葬,這本書,必然會有助於揭開蒙在武則天這位神秘女性頭上的面紗,使許多懸而未解的問題得到圓滿的解答。墓室及各便房內的金、銀、玉、陶、瓷質祭器和古幣等也是陪葬品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在數量上尤其是質量上都將是驚人的。

線刻畫和壁畫

第三部分內容是地宮內門楣上,棺槨上面的線刻畫,四周牆上的鑲嵌畫和壁畫,內容之豐富,技藝之高超都會令人歎為觀止。可以這麼說:地宮內任何一件似乎微不足道的東西,都是不可多得的國寶。那麼通往地宮的墓道口又在哪兒?這是上千年來世人及考古人員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對此史書從無隻言片語的記載,陵地亦無任何明顯或特有的標誌。

乾陵的巨大魅力不光在於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更在於它體內珍藏的無價文物瑰寶。

乾陵之謎:刀槍不入40萬大軍挖不動

乾陵無頭石像之謎

1971年秋末的一天,陝西省乾縣瓜婆嶺村的兩位村民正在田間勞作。他們在挖泥土時,挖出了一顆雕刻精美的石刻頭像。兩位村民大吃一驚,石刻頭像為什麼會出現在田間地頭?一位村民忽然想到:石刻頭像會不會來自於他們身後那坐神秘的乾陵呢?

在乾陵陵園朱雀門外的東西兩側,分佈著61尊石人像,其中東邊29尊,西邊32尊。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這61尊石人像都沒有頭部,石像頭部的去處多年來始終困擾著考古工作者。

對於石人像頭部的去處,在民間有許多說法。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明末清初時,一個外國使節後代到乾陵來遊玩,發現他的祖先在給大唐的皇帝守靈。他們認為有失國格,有辱人格,但又怕若把這些石像打碎會引起當地政府官員的阻攔,所以他想了一個招:每天晚上去到附近的農田裡糟蹋莊稼,糟蹋完以後到附近農民家裡去說這些石人晚上成精,把所有糧食都糟蹋光了。要保護糧食,就必須把這些石人消滅,把他們的頭敲碎,他們就不能成精了。當地農民覺得這話說的有道理,就一氣之下把石像的腦袋都打碎了。

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八國聯軍侵華時,看見唐乾陵前立有外國使臣的群像,感到有辱洋人的臉面,於是把石人的頭砍掉了。但據歷史學家考證,八國聯軍當時並沒有到過乾陵。

明朝的開國元勳劉伯溫曾到過乾陵,並留下了“番王嚴似立層層,天馬排行勢預騰”的詩句。然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詩人描寫乾陵的詩句中出現了“赤馬剝落離倒旁”的詩句,也就是說乾陵的立馬和石像都紛紛地倒在了地上。詩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於民間傳說在時間上有相近之處。

乾陵壞了大唐國運之謎

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位於李世民昭陵的西邊,風水先生認為昭陵系大唐龍脈中的龍首,位序上乾陵弄亂了風水;而讓一個當過皇帝的女人騎在了大唐的“龍頭”上,也不吉利;加之武則天遺囑重新掘開乾陵地宮,再擾了一次龍脈,大唐國運就此被打了折。除了乾陵影響了大唐國運處,後期陵寑屢遭破壞,也讓李家的風水寶地洩了王氣,加速了大唐的滅亡。《舊唐書》記載,在德宗李適主政的興元元年,即公元784年,“朱泚反易天常,盜竊名器,暴犯陵寑”。朱泚系鳳翔隴右節度使,後反唐稱帝,定國號“秦”,年號“應天”,其“暴犯陵寑”,據傳是有意破壞李家的龍脈和王氣。

再到後來,唐帝陵竟然成了時人盜掘致富的目標。《資治通鑑》上有這樣的記載,昭宗李曄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發生“侵犯帝陵”事件;昭宗天覆二年(公元902年),簡陵遭盜。簡陵是李曄父親懿宗李漼的陵寑,僖宗李儇(李曄第五子)乾符元年,即公元874年2月葬入,僅僅28年,還是其兒子(李曄第七子)在位時就遭盜掘了,真是國運不濟,一派悲涼。最後,除了乾陵外,唐帝陵全讓破壞了,風水盡洩。

這是不是風水輪流轉的宿論左右了大唐王朝的歷史?顯然,如果這樣認為是唯心的。李治與武則天的乾陵真有那麼神麼,讓大唐國運受傷?如果說風水位序亂了,那李世民將他父親、開國皇帝李淵的獻陵選擇在涇水之東(昭陵下首)又怎麼解釋?不是風水被破壞加速了大唐的衰敗,而是大唐的衰敗導致了帝陵遭盜,這才風水不好,根本原因是封建帝王和社會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的。實際上,風水又算何物?乾陵壞了大唐國運不過是附會之說!

乾陵之謎:刀槍不入40萬大軍挖不動

“無字碑”之謎大破解

乾陵前立有兩塊高大雄渾的石碑,西面為“述聖碑”,碑文主要是歌頌唐高宗的功績,東面是武則天的“無字碑”,令人奇怪的是,當初立這塊碑時竟未刻一字,這塊“無字碑”也就成為多年來人們猜測、探究卻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謎”。

無字碑為何無字?千年來,人們對此有種種說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五種:一說功高德大無須說,二是自知罪孽深重不便說,三是功過是非留給後人說,四是稱謂不統一不便說,五是信奉佛教萬事皆空不用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