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鄖陽作協‖抗疫專輯29:《人民日報》:“網格”裡的值守

【十堰市】鄖陽作協‖抗疫專輯29:《人民日報》:“網格”裡的值守

題記: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在醫院救死扶傷陣地之外,另一個陣地就是社區防控陣地。1月21日下午,位於鄂西北的十堰市鄖陽區啟動應急響應,迅速構建起區、鎮、村(社區)、網格“四級聯防聯控指揮作戰體系”。1322名黨員幹部在城區的82個網格擔任樓棟長,與社區幹部、網格員組成“城區疫情防控工作隊”。我們區委宣傳部負責“第70網格”內的一個居民小區和6個老舊樓棟。戰疫月餘,見之,感之,記之。

“網格”裡的值守

1

2月3日晚,接到通知:明天,十堰市鄖陽區區直單位所有黨員幹部,下沉到社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誰也沒想到,因為這場疫情,我們有了一個新崗位——樓棟長。

就像遇到病人醫生上,發生火災消防員上,封鎖和維穩時警察上,那社區疫情防控時我們基層幹部不上,誰上?

忽然要近身入戶,心裡有幾分激動也有幾分緊張。前幾日看著疫情逼近,醫生、警察、網格員都已經在一線戰鬥,心裡很著急,不知道能為抗疫做點什麼。現在終於可以參與其中了。但是居民區裡情況複雜,看不見的危險隨處潛藏,隨時有被感染的可能。

我們單位負責的第70網格共有一個東方麗都小區和6棟居民樓。常務副部長曹富成負責戶數最多的東方麗都小區,我和毛萍、黃志永、張玉華、楊靜、郝瑞雪,分別是其餘6棟居民樓的“樓棟長”。

首先要做的就是準確摸排情況,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2月4日早晨,我們到網格挨家挨戶發《給全區人民的一封信》,宣傳防疫知識,收集基礎信息,還要把每棟樓的微信群建起來。

大多數居民很配合,也有居民非常緊張戒備。在一家住戶門前,明明聽見屋裡有人,但敲了好久門,一位中年男子才把門開了一條縫。一看我遞宣傳頁進去,撲通一聲把門關上說:“你等會兒,我去戴手套!”

過了好一會兒,他開門用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捏住紙的一個小角說:“一會兒我填完把紙給你塞門外地上。”

怕他緊張,我趕緊後退一步說:“您慢慢填,我等您。”話未說完,他又撲通一聲把門關上……

也有輕鬆到沒有一點危險感的居民。排查一戶大爺家裡時,他說他兒子一家三口就是年前從武漢自駕車回來的,說一家人身體都好得很,沒有發燒感冒任何不適的,還拉我到樓道邊給我指樓下他兒子停的車。老大爺很熱情,邊說話邊用手拍我的胳膊。我心裡有點擔心,但怕傷到老人家感情,就硬著頭皮站著沒動。

一直到中午1點多,我們把70網格所有住戶排查完。排查出414戶,1380人。其中從武漢回鄖60人,密切接觸者131人。還有獨居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人群共27戶42人。我們排查時,對他們做了重點標註,需要對他們做更多的體溫監測和生活幫助。

【十堰市】鄖陽作協‖抗疫專輯29:《人民日報》:“網格”裡的值守

樓棟裡的防疫工作是繁雜而瑣碎的。所有下沉社區一線的幹部,每人負責一個樓棟。主要任務是量體溫、送物資、搞消殺、護安全、防疫情等10多項內容。

在這個重新排兵佈陣的序列裡,不管你是科長、局長,還是校長、部長,此時只有一個身份——樓棟長。

社區。網格。樓棟長。當我們遇到社會災難和公共危機時,這種統一的身份,有種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我們是一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想起3月6日的央視新聞裡,世界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 瑪麗亞·範·科霍夫說:“在中國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每個人都很有決心,每個人都清楚自己在疫情防控中的角色,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知道需要採取哪些集體行動來遏制疫情蔓延。”

我的同事黃志永擔任解放路28號樓棟長。下午,他發現王奶奶和五六個居民在院子裡聚在一起聊天,其中一個還沒戴口罩。他勸他們快回家,那幾個居民一臉愁苦說宅家好些天了,太悶了。

黃志永就笑著說:“在家確實悶地慌,但我們再堅持堅持,病毒吃不到人就被我們給餓死啦!到時候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行行行!我們也不給你們添麻煩。走,回家。”王奶奶說著站起身來,其他人也自覺地散了去。

這樣瑣碎又重複的勸導每天要重複很多次。

和我一個辦公室的張玉華突然接到樓棟居民徐先生的電話,說看到她負責的26號樓居民李大爺剛剛下樓,他自己打了120,被區中醫院的救護車帶走了。問李大爺什麼情況,李大爺說只是感到呼吸有些憋悶,再三問他發燒咳嗽不,他說都不。

她嚇了一跳,生怕出什麼意外,來不及多想立馬往中醫院趕。全區車輛禁行,她只有拼命跑步前進,一邊跑一邊打電話給社區和宣傳部領導彙報。她汗流浹背地在醫院CT室外找到了李大爺,一下子癱坐在了椅子上說:“李大爺,終於找到您了,您可把我嚇壞了!”

她陪李大爺做了CT,陪他等報告。一個小時後拿到報告,醫生說雙肺正常,可能是肋間炎,兩個人都長出了一口氣,李大爺臉上也有了笑容。張玉華拿著醫生開的藥,把李大爺一路送回家。

天氣晴朗,中午的陽光很好。張玉華陪李大爺慢慢走在回家的路上,陽光照在他們身上。

很溫暖。

【十堰市】鄖陽作協‖抗疫專輯29:《人民日報》:“網格”裡的值守

3月3日上午,24號樓居民群裡一位家長@郝瑞雪:“小郝你好!有件事情麻煩你,孩子在家裡上網課,今天老師在網上給孩子佈置了很多作業,我想給孩子打印下來做,這樣效果更好一些。但是現在街上的打印店都關門在,你能幫我們想想辦法嗎?”

郝瑞雪很快回復:“好的,你把孩子的作業傳給我。我馬上到辦公室打印好了給你們送來。”

當小郝把打印好的作業送到時,那位家長很感動,連聲致謝,一定要留郝瑞雪吃午飯。郝瑞雪笑著朝他們揮揮手,邊下樓邊說:“不用客氣,孩子學習要緊,以後有需要你就再聯繫我,我再去辦公室幫你們打印!”

那家長看著她匆匆下樓的背影感嘆:“這小姑娘真是好!真是幫了大忙了!”

下晚班回家。大街上靜寥空寂,只聽見我自己嚓嚓的腳步聲。走到電信局旁的那個紅綠燈路口,只聽見電子提示音在寂靜的夜裡自言自語:

行人紅燈,請耐心等待。行人紅燈,請耐心等待。

行人綠燈,請快速通過。綠燈閃爍,請下次通過。

……

但是,除了我。沒人,也沒車……

以往,這裡是小城很熱鬧的一個路口,車水馬龍,人流攢動。甚至會常常堵車。每一個綠燈開啟時,過馬路的人也是一大群一大群的。

此刻,是這麼的安靜。安靜的讓我產生了一種夢幻般的錯覺。

這種反常的安靜讓人心疼。

忽然發現我們平時覺得平淡無聊的日子,其實就是幸福和幸運。

希望疫情快過,山河如舊,光陰如初。經此疫情,我們將來再經過紅綠燈路口時,即使車輛再堵,人流再擠。我們是不是會覺得愛死了那擁擠熱鬧、活色生香?是不是不會再焦躁的盯著紅綠燈,而是內心安寧等待綠燈亮起?

你看,幸福原來是這麼簡單……

2

以前只知道有網格員,但對她們的工作了解並不多,在這次網格戰疫中我才真正走近她們。

2月18日晚上,接到我們“第70網格”網格員王蕊的電話。我一看時間,已經21:52了。王蕊說我負責的30號樓二單元王先生一家五口從西安回來了。

她已經彙報社區,並在社區等著和他們一家對接。又說已經查看了他們在西安居住地開的健康證明、車輛通行證手續,給他們一家人量了體溫,都正常。又送給他們家了體溫計,要求他們在家隔離14天,還把王先生拉入了我們30號居民群裡。

最後她叮囑我,以後每天要特別關注一下他們家的體溫情況。我連聲道謝,催她快點回家。掛掉電話再看時間,22:25。心想,待她走回家休息,估計又是快凌晨了吧。

【十堰市】鄖陽作協‖抗疫專輯29:《人民日報》:“網格”裡的值守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這種情況對網格員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了。她們每天早出晚歸,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手機就是熱線電話,通常每天行走近三萬步。她們是宣傳員、勸導員、體溫監測員,還是代購員、保潔員、巡邏員和偵查員。

第一次入戶時,王蕊就一路關照我們,我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給她打電話,她忙的恨不得腳上裝個風火輪。

我發現她有一個隨身攜帶的“小帳本兒”,經年的翻寫,已經很破舊了,裡面記著每家每戶的信息。本子裡的內容添添減減,圈圈畫畫,密密麻麻,很是凌亂,估計只有她自己才能看懂。這可是她平時辛辛苦苦攢的“私貨”……在我們入戶排查的前一天晚上,她加班把每棟樓住戶的基本信息用表格給我們整理打印了一份,我們只需要在那個基礎上進一步的核實增減,這真是幫我們了大忙。

那天排查28號樓,經過五樓時我看她正蹲在一戶居民門口,樓道里有點黑,只見她藉著屋裡的燈光,在那個小本子上做記錄。我喊她走,她頭也不抬邊記邊說:“等會兒,這家是新來的租戶,我需要記一下他們全家的信息,越詳細越好。”看著昏暗的樓道里,王蕊蹲身記錄的樣子,我的心中對她更添幾分敬意。

【十堰市】鄖陽作協‖抗疫專輯29:《人民日報》:“網格”裡的值守

在這段時間的鄖陽新聞裡,我看到還有很多優秀的網格員,她們都是社會基層管理中離百姓最近的“神經末梢”,是村和社區的“手”和“腳”,每天奔跑在網格里的角角落落,做著非常瑣碎艱辛又實在具體的工作。

她們的工作非常辛苦,她們的存在非常重要。

疫情襲來,緊張和焦慮籠罩之時,我們看到很多人站了出來,比如醫生、警察,還有網格員、售貨員、清潔工。看到她們的身影,我們的心會頓時安寧下來,不再那麼慌亂。

3

一晃在網格里已經值守一月有餘。我們和樓上的居民也漸漸熟絡起來。至三月中旬,眼見著春光漸盛,天氣晴好,城市重新啟動,雖沒有完全開放,大街上也頓時熱鬧不少。

我站在值勤點的路邊,看著恢復生機的城市,心裡熱熱的正在發呆,有兩個小夥子從我身邊走過,和我打招呼:“李姐,快下班啦!”

我回過神來。是在我們剛下沉到網格時就主動要求來當志願者的嶽凌和劉輝輝。

記得是2月19日的上午。解放路30號樓三單元的嶽凌來找我:“李姐,我想到你們的執勤點當志願者,可以嗎?”

我笑著問他:“你是大學生還是已經上班了?值守很辛苦的,也有危險,你們家大人同意嗎?”

“我是在十堰上班的,這些天看你們天天在這裡為我們值勤很辛苦,我想天天在家無聊的悶著,還不如和你們一起值勤。你放心,我父母也很支持的!”小夥子很誠摯的答道,我趕緊從帳篷裡給他拿出一件志願者背心和袖章。他成為了我們網格里的第一個志願者。

此後沒兩天,嶽凌又帶了他家樓下的劉輝輝來當志願者,從些這兩個年紀差不多大的小夥子就負責第70網格的另一個卡口,每次去看他們,都會看到他倆在很認真地值守,熱心地為居民們服務。

【十堰市】鄖陽作協‖抗疫專輯29:《人民日報》:“網格”裡的值守

還有同在30號樓的李琴也是個非常熱心的居民。在2月中旬的時候,湖北省迎來大範圍雨雪,大風和強降溫。部裡擔心同志們感冒,給每人訂了醫院熬好的袋裝中藥。李琴看醫院每次把中藥送來時多半都已經涼了,就跟我們說:“這涼的中藥咋喝得成?你們在這裡為我們值勤,我來幫你們熬中藥吧。”

第二天上午,我們正在值勤,看著李琴從30號樓棟大門裡出來,手裡提了一個紅色的大電飯煲朝我們走來。邊走邊笑著說:“快來!快來!給你們熬的中藥,快趁熱喝!”

我們滿心的溫暖,一臉的驚喜,趕緊迎上去接過那個沉甸甸的電飯煲說:“呀!這太麻煩您了!感動死啦!”

她麻利地給我們分著藥說:“麻煩啥子,你們天天在這裡為我們值勤不麻煩?為你們做點小事,我樂意!”

從此,她每天上午下午都把熬好的中藥送到我們值勤點。有時怕我們喝中藥太苦,還貼心的給我們帶一些糖塊來。後來不熬中藥了,她就每天給我們送熱水。樓棟裡有什麼需要物資發放、上門服務的事情,她也總是搶著去幫忙做。她從沒跟我們說她要當志願者,但就這樣自然而然的成了一名為防疫服務的志願者。

【十堰市】鄖陽作協‖抗疫專輯29:《人民日報》:“網格”裡的值守

溫暖的善良和青春的熱血是可以感染和傳遞的。在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鄖陽區共有382支志願服務小分隊、3200餘名志願者,奔赴鄖陽城鄉“戰疫”一線。他們有基層幹部、教師、司機、大學生、個體經營者,甚至還有滯留鄖陽的外地人員。無論來自何方,是何職業,在國家危難時刻,他們都義無反顧的選擇主動請戰,著一身“志願紅”,成為戰“疫”中一束溫暖的光。

中國老百姓自古以來都有著共赴國難的家國情懷。

值夜班時,又遇到那輛經常夜晚停在我們卡口封閉隔欄邊的箱式貨車。司機叫唐飛,是給鄖陽壽康連鎖超市配貨的貨車司機。

初次見他時,也是這樣的一個夜晚。長街靜寂,昏黃的路燈下,他姐姐從封鎖隔欄這邊把飯遞給他,麵條和菜什麼的都混在一起盛在一個大缽子裡。小夥子接過來,蹲在隔欄邊呼呼嚕嚕吃起來。姐姐在隔欄這邊心疼的說:“慢慢吃,別燙著,吃完我再上樓給你添。”

小夥子邊吃邊點頭:“嗯,嗯……”。

經常姐姐的話還沒說完,他就風捲殘雲地吃完了。

看到這對姐弟夜幕下送飯,吃飯,我們心裡半是辛酸,半是溫暖。

後來,他再來時,我們就從值班帳篷裡給他搬個小桌椅,讓他坐那裡慢慢吃,也會跟他閒聊幾句。

“你們給超市送貨的司機多不多啊,可以換休嗎?”

“不多,我們車隊裡有部分司機滯留外地,人手緊張的很。我從過年到現在一直都沒有休息過。我家在十堰市區,我天天在外面跑,為了家裡人安全,這段時間就在鄖陽這邊,天天睡車上,吃飯一般就是用麵包啥的對付一下。我姐怕我身體拖垮了,要我每天晚上來這裡吃口熱飯。”

“你天天在外面跑,家裡人也很擔心吧?”

“嗯,我媳婦看著網上那些疫情的新聞很害怕,有時就勸我別幹了,反正有這個技術,疫情過了再找工作。我說那咋行,我們要是都這樣不幹了,那老百姓吃啥喝啥?我們自己也是老百姓啊,將心比心。”

這就是中國的老百姓。國家一聲令下,讓宅家就宅家。讓什麼時候出門,才什麼時候出門。讓堅守崗位,就勇敢逆行堅守崗位。

民心所向,勝之所往。這場抗疫的人民戰爭,中國必然會向世界交上一份優秀的答卷。

【十堰市】鄖陽作協‖抗疫專輯29:《人民日報》:“網格”裡的值守

前些日子,中國最美鄉村·鄖陽櫻桃溝村的八零院兒小李傳來了櫻花盛開的視頻。這幾日區融媒體中心又拍了五峰鄉的油菜花海,漢江邊柳陂鎮的“十里桃花”。大家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春風輕拂,陽光清淺,今年這春天裡的花兒們開的熱鬧又寂寞。

春天到了,長夜已盡,日光將來,願所有美好都如期而至。

(4月13日《人民日報》發的精簡版,以上為原文。)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