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繁華,開元盛世,五大問題的重負卻使大唐從盛世巔峰滑入深淵


前言

一部《長安十二時辰》 讓已經消失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開元盛世走出了歷史的塵埃,給後世的我們一展風采。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追思盛唐氣象,其緣由就在於大唐王朝的繁榮富庶及其雍容氣度,這是我們在後世王朝中很少能看到的。有唐一世,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達到了中國古代王朝的巔峰。

不過,當太陽昇到最高處,也意味著它要落下了。在《長安十二時辰》中,作者馬伯庸虛構了一個“闕勒霍多”,把它作為長安城中即將發生的一場大災難。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看到了長安的另一面:飢餓的百姓、腐敗的吏治、昏聵的皇帝、黑暗的權謀。我們發現,所謂“闕勒霍多”不過是引導劇情發展的一個線索,而作者真正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個逐漸腐朽崩壞的政權。

長安繁華,開元盛世,五大問題的重負卻使大唐從盛世巔峰滑入深淵


長安的命運起伏:一段千年古城的興衰史

說起長安城,很多人都會心神嚮往,這也是古風題材最喜歡採用的題材之一。長安城並不與現在的西安完全重合,我們常說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至於西安為什麼受歷代王朝的青睞,這是與西安獨特的地理位置分不開關係的。

西安位於我們常說的關中平原,北靠黃土高原,南依秦嶺,處在群山環抱之中。而關中平原內部則是一馬平川,渭河從甘肅鳥鼠山發流而下,奔流至此,將泥沙淤積下來。還有來自北方的涇河,裹挾著黃土高原的滾滾泥流,在此積澱。河流帶來了肥沃的土壤,使得關中平原自古以來就是農業較為發達的地區,成為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正是依靠著獨特的地理條件與悠久的歷史文化,關中乃至西安便被歷代統治者極為重視。

長安繁華,開元盛世,五大問題的重負卻使大唐從盛世巔峰滑入深淵


上古三代時期的崇國最早在此建都,其歷史在周人崛起後結束。而周人是發源於古岐山地區的,也就是關中西部的渭北平原。周王朝向西搬遷,就是為了更靠近中原文化區,加強其統治。緊接著是秦國,在秦獻公時期,為了和魏國爭奪河西地區,秦人搬遷到西安的東部。在秦孝公時期建都咸陽,在今西安的西部。而漢朝建立後,最早也是建都洛陽,在婁敬和張良建議下才來到關中,興建了真正意義上的長安。王莽建立新朝後曾改名常安。東漢王朝建都於洛陽,只有董卓時期曾短暫回到長安。

隋朝建立後,仍建都於漢長安城,只不過隋文帝覺得城池太過殘破,才由建築學家宇文愷主持在龍首原新建了大興城,直到隋煬帝時期大興城基本定型。唐朝建立後,沿用了隋朝都城,改大興為長安,這是唐長安城的由來。唐長安城規模宏大,佈局嚴謹,佔地面積達到87.27平方公里,是規模最大的古代城市。唐長安城由一條150多米寬的朱雀大街一分為二,東為萬年縣,西為長安縣。劇中的張小敬就是萬年縣的不良帥,也就是警察局長。南北有十一條大街,東西有十四條大街,將全城分為一百一十坊,後來改為一百零八坊。唐朝實行嚴格的商業管理制度,坊市分離,坊內不許擺攤設點,商業被限制在東西兩市,並且一般禁止夜市。

長安繁華,開元盛世,五大問題的重負卻使大唐從盛世巔峰滑入深淵


以上就是長安城的由來與發展,而《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集就是以唐長安城為背景為我們講述的一個懸疑故事。故事被設定在天寶三載,這時已經是唐玄宗統治後期。劇集中將長安置於一場火災的危機之中,而背後引申出來的是整個王朝統治的深刻危機。天寶十四年,也就是故事結束後的第十一個年頭,安史之亂爆發。這場戰爭徹底引爆了唐王朝的種種矛盾,歷經太宗“貞觀之治”、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貞觀遺風”以及玄宗“開元盛世”的唐朝開始了不可遏制的衰落過程。伴隨著唐王朝而一起衰頹的還有長安城,它在安史之亂後遭到毀滅性破壞,歷史上曾有“長安七陷,天子九遷”的說法。罹遭不幸的長安城繁華不再,人口銳減至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民生凋敝,殘破不堪。

756年安祿山叛軍攻陷長安,唐玄宗倉皇逃往成都,後郭子儀收復長安。763年吐蕃軍隊攻入長安,唐代宗逃亡陝州,後郭子儀收復長安。783年涇原兵變朱泚叛軍攻入長安,唐德宗倉皇奉天(乾縣),後李晟收復長安。881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唐僖宗倉皇逃往成都,後李克用收復長安。885年王重榮叛軍攻入長安,唐僖宗出逃鳳翔(寶雞),后王行瑜收復長安。895年王行瑜叛軍攻入長安,唐昭宗幾乎被廢,後李克用收復長安。896年李茂貞叛軍攻入長安,唐昭宗被迫出逃華州(華縣),後李茂貞退出長安。


盛世的崩潰:五大問題致使唐朝積重難返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的命運轉折點,但卻不是唐朝衰敗的開始。一個社會的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會總爆發,而矛盾的的累積過程是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唐朝的由盛而衰主要是以下五個方面的因素:吏治問題、藩鎮問題、門閥問題、經濟問題、宦官問題。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數,深結宦官及妃嬪家,侍候上動靜,無不知之。由是每奏對,常稱旨,上悅之。時武惠妃寵幸傾後宮,生壽王清,諸子莫得為比,太子浸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於惠妃,願盡力保護壽王;惠妃德之,陰為內助。

———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


  • 一、吏治問題

任何一個朝代的興盛都是這個王朝的政府勵精圖治的結果,其君主本身要有足夠的能力,並能啟用人才。唐太宗一朝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等人,這是貞觀之治的重要骨幹人才;唐高宗時期有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裴行儉等人,這一批人幫助唐高宗開創了“永徽之治”;而武則天在位時期也重用狄仁傑、婁師德等人,其政治被認為有“貞觀遺風”;而唐玄宗在即位之初也是勵精圖治,重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正是因為有三代積累以及唐玄宗本人的努力才有了開元盛世的到來。

長安繁華,開元盛世,五大問題的重負卻使大唐從盛世巔峰滑入深淵

唐太宗的“房謀杜斷”


但隨著唐玄宗統治的繼續發展,其所任用的官員卻以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為主。李林甫即劇中的林九郎,其人以嫉賢妒能聞名於世,有一個成語“口蜜腹劍”就是因他而來。李林甫擔任宰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朝任職時間最久的宰相,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楊國忠就不用說了。以上二人為我們反映出來的問題是唐朝政治開始走向腐敗,有很大一批官員都是權勢之徒 。而唐玄宗一朝的賣官鬻爵十分猖獗,更助長了吏治的腐敗。

  • 二、藩鎮問題

藩鎮問題的來源是唐睿宗時期設置的節度使制度,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賀拔延嗣被任命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這一官職正式產生。節度使在設立之初是為了加強唐王朝的軍事防禦力量,其職權範圍包括軍需調度以及營田事務。到了唐玄宗時期,發展成為集軍、政、財等大權為一體的地方實權力量,儼然就是一個土皇帝。唐朝當時的全國總兵力只有五十四萬人,而各地節度使就擁兵四十九萬,中央實力嚴重空虛。

長安繁華,開元盛世,五大問題的重負卻使大唐從盛世巔峰滑入深淵


唐朝自建立以來,一直保持一個積極的對外戰略,重視開疆拓土,而節度使制度的設立表明了唐朝已經在由戰略進攻向戰略防禦轉變。為了應對北方遊牧民族尤其是來自青藏高原的吐蕃的進攻,唐王朝不得不在邊疆地區建立軍事重鎮,給予當地長官以充分的權力,以加強對該地區的控制。這是必要的舉措,問題在於唐王朝在放權的同時,沒有制約機制,反而使得地方節度使不斷坐大。

長安繁華,開元盛世,五大問題的重負卻使大唐從盛世巔峰滑入深淵


這一發展趨勢的結果就是“安史之亂”。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亂後不僅沒有消除藩鎮影響,反而使得藩鎮林立,地方割據愈演愈烈,中央王朝的統治力不斷削弱,直至大唐滅亡。這一問題的另一個影響是後來的北宋就極度擔心地方割據,所以極力打壓武將,收繳地方權力,造成北宋內重外輕的局面,使得北宋在對外戰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隋末農民戰爭給了關東門閥士族以沉重的打擊,而以李淵父子為核心的關隴門閥集團卻乘機擴張了自己的勢力,並進而成為自魏晉以來最大的執政門閥士族集團。門閥政治在唐代前期得到了復興,在中國古代門閥政治發展史上,繼東晉後出現了第二個高峰。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門閥政治逐漸衰落。在安史之亂後,唐代門閥政治體系崩潰了。這不僅是唐代門閥政治的結束,而且是中國歷史上自魏晉以來的門閥政治的結束。—— 鄭偉鵬·《唐代門閥制度初探》

  • 三、門閥問題

門閥的問題由來已久。我們都知道曹魏政權設立了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閥時代。兩晉社會就是門閥社會,士大夫壟斷政權,嚴重抑制了社會的發展活力。但門閥勢力在隋唐這樣的朝代依然存在,隋唐統治者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著手解決。門閥問題的由來是因為舊有的人才選拔制度有利於世家大族,因此,隋朝就著手製定了新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以此打破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但並不是說科舉制一創立就迅速改變了就有的權力格局,如果是那樣,我覺得科舉制也推行不下去。

科舉制是注重才能在選拔人才過程中的地位,主要是人才的文化素養,看起來是給了天下讀書人均等的機會。但實際上,在印刷術都還沒出現,書籍要靠手寫的隋至初唐時期,什麼樣的家庭才能讀的起書。農民不可能,所以政權根本就不對農民開放。還是大量的大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及少量的小地主家庭的子弟才能進入統治階層。

長安繁華,開元盛世,五大問題的重負卻使大唐從盛世巔峰滑入深淵

唐朝科舉考試


在武周時期,武則天進一步加大了科舉改革力度,把更多的機會分給了庶族地主,從而打擊關隴集團勢力。越來越多的庶族地主進入了權力場,也就是分走了一部分原本屬於世族地主獨享的蛋糕。於是乎,二者的矛盾逐漸激化,黨爭四起,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唐朝中後期的“牛李黨爭”。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鬥爭不斷激化,帶來的後果就是唐王朝國力的虛耗。

中國是農業國家,人民經濟主要仰賴土地。政府實行均田制,務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國家完糧耕種田地的自然是壯丁,農忙餘暇時,為國家義務服役;有丁有田,自然有家,農業社會里的家庭工業,最要的是織絲織麻,國家徵收他部分的贏餘, 也不為病。—— 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 四、經濟問題

自從戰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的主體。

在這種經濟模式下,國家要給農民分配土地,農民給國家交稅。而封建國家的主要稅收來源都來自於自耕農,但是由於土地兼併、賦役剝削以及其他社會經濟因素,大量農戶破產逃籍,成為流民或佃戶,使得自耕農的數量越來越少,國家的稅收就無法保證。而佃戶受到的稅收剝削會更嚴重,生活會更加艱難。流民就更無法保證,有一部分會成為地方流寇,危害社會治安。

長安繁華,開元盛世,五大問題的重負卻使大唐從盛世巔峰滑入深淵

唐朝均田制


唐朝在建立後,實行的是自北魏時期便產生的“均田制”。均田制就是由國家把一定數量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讓農民有地可種。這一制度實行的前提是國家要掌握大量的土地,而歷經戰亂,大量人口死亡,土地荒蕪,使得唐王朝有足夠的土地去分配。但由於社會的穩定,人口的增長,冗餘的土地越來越少,國家也就無法按原來的規定再分配土地了。農民能夠分配的土地越來越少,同時還要面臨土地被兼併的威脅,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脫田逃籍。當然也有人是因為不甘心從事農業,像劇中的崔器就是脫田參軍。

長安繁華,開元盛世,五大問題的重負卻使大唐從盛世巔峰滑入深淵


均田制的崩潰帶給大唐王朝的是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不僅是百姓的生活愈發艱難,國家的稅賦無法保證,還有大唐軍制的解體。唐朝的軍事制度是府兵制,這一制度最早建立於北魏時期,被唐王朝繼承並發展。府兵制度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的,因為府兵本身就是農民,他們需要自備衣甲兵器甚至糧食盤纏。這一制度下國家就可以節省一大筆軍費開支,有利於減輕財政負擔,也就是減輕了稅收壓力。而府兵不用納稅,對農民來說也樂意如此。但隨著均田制的崩潰,府兵也受到了影響,經濟的破產使得他們無法再負擔昂貴的軍需開支,所以出現了大規模的逃避兵役的現象。兵源的流失使得大唐府兵制度難以維持,不得不被募兵制所取代。劇中的張小敬就是舊曆二十三年募兵,也是第一批募兵,這表明大唐王朝在唐玄宗統治中期危機已經開始顯現。

長安繁華,開元盛世,五大問題的重負卻使大唐從盛世巔峰滑入深淵


歷經安史之亂後,所有的問題都被擺到明面上,唐王朝最終在唐德宗時期完全廢除了均田制以及與之配套的租庸調製,取而代之的是兩稅法。兩稅法是指一年收兩次稅,一次是夏稅,一次是秋稅。而實質的改變在於按實際的土地徵稅,而不是原來的按人口徵稅,這更符合農民的利益。但兩稅法僅僅實施三十餘年就在重重壓力下被廢止,大唐王朝的弊病也就不可救藥。

唐代宦官勢力與宰相權力的削長,對唐中後期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唐中後期政治危機的加深,宦官的權勢從內廷向外朝不斷延伸,首先侵奪宰相的議政權,進而干預宰相的行政權,一步步蠶食相權,逐步控制朝政,形成宦官專權。—— 王守棟·《論唐代宦官權勢與相權的削長》


  • 五、宦官問題


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王朝都深受宦官專權的困擾,唐朝也不例外。唐朝在早期還是比較注重防範宦官的,唐初太宗規定:宦官的官階最高為四品官;宦官不得參與政事,只負責守衛、清掃、後宮飲食等事。但隨著唐王朝的發展,這一制度遭到破壞,尤其是唐玄宗時期。玄宗在位時期,宦官開始統兵,並允許擔任三品以上的官職。

長安繁華,開元盛世,五大問題的重負卻使大唐從盛世巔峰滑入深淵


宦官勢力真正猖獗還是在安史之亂以後。肅宗、代宗朝的李輔國,由於擁立有功,被皇帝賦予很大的權力,手握禁軍,代宗時還被尊為“尚父”,又加司空、中書令,朝中一切大事都要與之商量,他曾經狂妄地對代宗講:“皇上只管殿中安坐,外面的事都交老奴我處置。”雖然後來,李輔國被代宗處死,但另一名宦官程元振又因殺李輔國有功,被皇帝重用,依然大權在握。到德宗時,宦官掌管宿衛皇帝的中央禁軍成為制度。憲宗朝,正式設立樞密使,由宦官充任,參與國家的政治事務,中書、門下的權力均被其侵奪。此外,宦官還與士族和藩鎮力量勾結,這三大勢力最後成為唐後期的主要政治力量,三大勢力的爭權奪利嚴重消耗了唐朝的國力。

長安繁華,開元盛世,五大問題的重負卻使大唐從盛世巔峰滑入深淵


後記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我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回憶開元盛世的時候曾不無動情的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但盛世圖景就是這麼禁不起歲月消磨,大唐王朝在最巔峰的時刻卻滑入深淵,究其根底是整個社會發展規律在發揮作用。

長安繁華,開元盛世,五大問題的重負卻使大唐從盛世巔峰滑入深淵


吏治問題、藩鎮問題、門閥問題、經濟問題、宦官問題,這五大問題從最根本的經濟制度到起重要作用的政治制度,無不累積了重重的矛盾,安史之亂只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它把這個社會的問題都凸顯了出來,也把唐王朝逼入絕境。

參考資料:錢 穆 《國史大綱》《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司馬光 《資治通鑑》王守棟 《論唐代宦官權勢與相權的消長》鄭偉鵬 《唐代門閥制度初探》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飛揚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長安繁華,開元盛世,五大問題的重負卻使大唐從盛世巔峰滑入深淵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