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嘆喝乾斷頭酒,卻告訴劊子手慢半拍,原來對出欠老僧的下聯債


金聖嘆喝乾斷頭酒,卻告訴劊子手慢半拍,原來對出欠老僧的下聯債

金聖嘆是舉世公認的奇人、怪人、狂人, 以批點《水滸傳》《西廂記》等出名成名。他的文學修養素質超高,自不必過多描述。

他也不脫俗地患有文豪們的通病,特別迷戀杯中物。

迷戀到什麼程度? 有詩為證:“ 消磨傲骨惟長揖, 洗落雄心在半酣。”

這是他點評《西廂記》的開首句,裡邊不乏類似含酒的半詩半聯。而批註《水滸傳》,因小說里豪氣酒氣沖天,他就放下斯文的架子, 變得直接又投入。

他以書佐酒, 以酒佐批, 稱不上醉批, 也是批醉的節奏。

比如,讀到盧俊義與燕青的交情,金聖嘆批道:“不覺為之一哭失聲。……哭竟,不免滿飲一大白。”

進而讀到李固,金又批道:“我欲唾之而恐汙我頰,我欲殺之而恐汙我刀。怒甚,又不免滿飲一大白。”

繼續讀到柴進,金再批道:“不覺為之慷慨悲歌,增長義氣。悲哉! 壯哉!……感激之至,又不免滿飲一大白。”

滿飲三大白後, 金聖嘆似有醉意,批道:“ 或曰:然則當子之讀是篇也, 亦既大醉矣乎。笑曰:不然, 是夜大寒, 童子先睡, 竟無處索酒, 餘未嘗引一白也。”

這等酒染的點批,絕對不是金聖嘆的發明,但他已把“幾大白”注入幾大名著裡,應當是喝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金聖嘆的酒事蹟可成專著, 二三千字的篇幅控不住容不下。清順治年間《天下才子必讀書》的短評,似乎較為概括。

書雲:“聖嘆性疏宕,好閒暇,水邊林下是其得意之處。又好飲酒, 日輒為酒人邀去。稍暇又不耐煩, 或興至評書, 奮筆如風, 一日可得一二卷。多逾三日則興漸闌,酒人又拉之去矣。”

酒成了金聖嘆生活的重要成分,一天喝三次,或許醉得難受。但三天不喝一次,嘴裡又淡出個鳥來,不用別人來“勾搭”,他會找上門討酒吃。

金聖嘆喝乾斷頭酒,卻告訴劊子手慢半拍,原來對出欠老僧的下聯債


有人把金聖嘆“出事”,歸結到醉酒。不排除這是信口胡編,但也不是沒有一點宿命論的調子。

清人李伯元在《南亭筆記》中寫道:金聖嘆好飲酒,善衡文,評書議論, 皆發前人所未發。相傳他解《杜詩》時, 自言有人夢中語云, 諸經皆可說,惟不可說《古詩十九首》。他遂以為戒。後來醉酒破戒,縱談《青青河畔草》一章, 沒多久, 遂罹禍。臨刑前醉嘆:“斫頭是苦事, 不意於無意中得之。”

金聖嘆死得冤不冤, 大量史料留存於世, 誰愛怎麼解讀那是個人的理解。這裡想說的是, 金聖嘆大義赴死的姿態, 悲壯中含著另類幽默, 哭不得,笑不得,真是哭笑不得。

酒,在其中起到了些許催化作用,堪稱醉出來的幽默。

臨刑喝碗斷頭酒,不是從金聖嘆這裡開始, 而是“行業”潛規則。他本就嗜酒如命, 眼下命快沒有了, 再不猛喝幾碗, 最對不起的要數自己。

快喝下去,殺頭已沒商量,幽默也隨之噴發。

那天,正是中秋節,天空卻反季節提前飄開了雪花。金聖嘆飲足碗中酒, 將碗自由落體摔碎, 仰天吟道:“天悲悼我地亦憂, 萬里河山帶白頭。明日太陽來弔唁,家家戶戶淚長流。”

這等氣勢,沒幾斤酒墊底,何來的威武? 吟罷,刀光一閃,金聖嘆醉臥刑場人未笑。還有一種說法,也很傳奇。

開刀問斬令已下達, 金聖嘆鎮定自若地向監斬官討酒喝。監斬官很痛快地答應了,派手下賞了三碗酒,權當臨終關懷吧。

金聖嘆酒喝乾,狂笑道:“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說著話,他人頭落地,卻從耳朵裡滾出兩個紙團。監斬官打開一看,竟然一個寫著“好”,一個寫著“疼”。再有一段冷幽默,雖然傷感,卻也煽情。

金聖嘆喝乾斷頭酒,卻告訴劊子手慢半拍,原來對出欠老僧的下聯債


行刑那天,金聖嘆的兩個兒子與父訣別,自然悲傷至極,忍不住哭成淚人。

金聖嘆表面上從容不迫,心中卻很是難過。他想轉移視線,便泰然自若地說:“兒子,拿酒來,老爸要喝個痛快。”

兩個兒子捧上一大碗濁酒,呈在金聖嘆嘴邊。他一氣喝乾,豪笑道: “哭有何用?男兒有淚不輕彈, 趁現在還有空, 我出個對聯考考你倆。”

他已有成算,順嘴吟出上聯:“蓮子心中苦。” 兒子只有悲傷,哪有心思對下聯。

金聖嘆越發得意地說:“ 時候不早了, 老爸替你倆對吧。” 接著, 他輕輕鬆鬆說出下聯:“梨兒腹內酸。”

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叫蓮子,一個叫梨兒。

對聯裡,非但嵌入兒子的名字,而且“蓮”音同“憐”,“梨”與“離” 同音。這副生死訣別的對聯, 文字工整, 出神入化, 又道出他的酸楚和惜愛。

真是絕對啊,幾乎成為金聖嘆文才的標籤。讀寫金聖嘆,都越不開有酒意無酒字的絕對。

償還對聯債,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金聖嘆刑場上臨時發揮,終於了卻心願。

三年前的一個深夜裡,金聖嘆醉意連連,“劃”著龍游走在報國寺。大概是批書成癮, 他忽發奇想, 何不討部佛經批點幾筆。於是, 他夜訪寺裡住持,毫不顧及地講明來意。

住持慈眉善目地應對他,肯定不會答應的。 金聖嘆退而求其次,說他借本佛經讀讀可否?

住持清楚金聖嘆縱橫顛倒的性情,借給他免不了被他出“妖蛾子”, 萬一佛經遭“涮”, 這等罪過住持可擔不了。住持不肯出借佛經, 兩人爭執不下。

此時,寺裡傳出幾聲“篤篤” 的梆子聲,住持靈機一動,便想出個難題難住金聖嘆。

住持說:“ 老僧偶得一上聯, 你要對出下聯, 咱再議借經的事。不然的話,佛經的事免談。”

金聖嘆喝乾斷頭酒,卻告訴劊子手慢半拍,原來對出欠老僧的下聯債


金聖嘆覺得對對聯是他的強項、拿手戲,豈有不應之理。

住持吟出上聯:“半夜二更半。”

金聖嘆琢磨了好一陣,非但無下聯接應,他反而成了丈二的和尚, 實在摸不著頭腦,很是羞澀又知趣地離去。

一晃就是三年,期間金聖嘆不時搬出上聯,可無論如何冥想,都對不出下聯。

臨刑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金聖嘆喝乾斷頭酒,心有靈犀地想起老住持的上聯,同時對出了下聯:“中秋八月中。”

住持收到帶血的下聯後,嘆道:對得好,對得好。只是這人狂妄自大,不按常理出牌,才招來殺身之禍。

金聖嘆視死如歸,醉酒間給兒子寫完臨終遺囑。

獄卒怕裡邊出現大逆不道的話,偷偷拆看內容。這一看,差點笑噴了。只見紙上寫道:“字諭大兒知悉。花生米與豆乾同嚼, 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

這玩笑似乎開大了,有點令人難以置信。若強加給別人,或許是開死者玩笑,但任性狂放的金聖嘆,絕對醉得出此等幽默。

他是敢愛敢恨、敢作敢為的大丈夫,況且幾杯小酒下肚,他啥都不在乎,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提起錢謙益,夠得上響噹噹的大人物,金聖嘆還叫他舅父。金聖嘆參加舅舅壽宴, 竟然獻上一副這樣的對聯:“一個文官小花臉, 三朝元老大奸臣。”

驚世駭俗,總是從常人意想不到的方位出招,這也是金氏幽默的核心。

金聖嘆喝乾斷頭酒,卻告訴劊子手慢半拍,原來對出欠老僧的下聯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