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世界格局將重新“排列組合”

■ 觀察家

每一場世界範圍內的危機,都意味著世界格局的重塑和地緣戰略的重整。

戰時管制、封城封國、停止貿易和旅行、千萬人失業、動輒萬億美元的經濟舒緩措施、全民發放救助金……新冠肺炎這場危機的嚴峻程度,如今已遠超預期。除寥寥數國外,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已有確診病例。

而每一場世界範圍的危機,都意味著世界格局的重塑和地緣戰略的重整。有什麼理由認為新冠肺炎疫情不會呢?《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裡德曼就再次發揮其文字遊戲天賦,重新制定了世界紀元方式:BC(Before Coronavirus)和AC(After Coronavirus)。

在全球確診病例已超200萬例的今天,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抗擊依舊前途未卜。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全球彼此隔絕的狀態,不會在數月內回到光風霽月的BC時代。就算是能夠成功遏制疫情的國家,也將長期處於“驚弓之鳥”的狀態。

《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已分別刊登萬字長文,細數美國政府在抗疫中錯失的良機與政府的顢頇無能,但錯失防疫窗口的國家不僅是美國。首先是意大利,然後是英國、法國、西班牙。

而在歐美政府普遍失效的前提下,當下的選舉方法必然受到巨大挑戰。那麼,誰會在AC之後成為各國政治力量的主角?是民族主義和右翼。這一次,人們會相信他們。因為,如果國境早早關閉、移民早早清除、貿易早早限制,疫情就不會發生了。至少,這是一種合理迷信。

他們是全球移民和貿易的敵人。新冠肺炎疫情賦予了他們最有力的武器。這意味著,歐洲的邊境開放主義或將走到終點,意味著全球自由貿易面臨危險,意味著民族國家重回聚光燈下。

當疫情解除時,各國最棘手的問題是國內大規模的產業凋敝和失業。而將在相當長時期內埋頭於國內經濟重建的他們,很可能會像美國和日本一樣,全球召回產能和投資,以便能夠對國內經濟進行熱啟動。而這對於新興國家和後發國家當然是沉重打擊,他們必須另謀出路。

原本在全球化系統中,大家在一口鍋裡吃飯,但系統崩潰,就得分鍋吃飯。而分鍋吃飯的問題是分幾口鍋、和誰在一起合灶。這就意味著,區域性組織和緊密型聯盟正興起。民族國家很可能因此再次成為主要的國家形態。各國領袖所要思考的,都無非是如何在叢林世界中獲得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而當自身利益成為各國的唯一訴求,全球或將遭遇更多“公地悲劇”,在氣候變化、環境保護、消除貧困等領域長期以來的合作與共識將遭到致命打擊,美國頻繁退群就是典型。果真到了這一步,整個世界的抗危機能力會比現在更好嗎?

這些或許是“警世通言”,但毫無疑問,懷有危機感、提前作準備,比未雨不綢繆要好得多,也是抗擊風險的應有方式。

□連清川(專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