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紅旗下的原野灰(4)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邊防軍的載具識別徽。

利希滕貝格?斯特勞斯貝格?究竟是誰在指揮?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民主德國的邊境警示牌。

終於,我們講到了NVA最受爭議的軍種: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邊防軍(Grenztruppen der DDR,簡稱GT)。

“邊防軍不是內政部管的嘛,怎麼也算國家人民軍的一部分了?”相信很多人會提出這麼一個疑問。事實上,邊防軍的管轄單位經歷過數次變動——

1946年初,納粹戰敗的七個月後,人民警察於蘇佔區內成立。

同年12月份,蘇聯駐德軍事管制委員會開始籌備德意志邊防警察(Deutsche Grenzpolizei)的建立,力求用一支擁有更高武裝化程度的準軍事部隊維持蘇佔區的邊界秩序。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德意志邊防警察,1948年。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早期的邊防警察制服(請無視那條年代不符的尼龍腰帶)。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從通常兩用、到廢墟迷彩再到雨點迷彩,邊防軍的作戰服演變。

最開始有3000名熟練民警被召入邊防警察,這個數字到1948年4月份升至1萬餘人。當駐德軍管委將司法管治權移交給佔領區內政部後,直到1961年都是後者負責邊防事務(如果不算1953年期間被國家安全委員短暫接管的話)。

1956年,內政部的兵員訓練總署改組為民主德國國防部,全面接管駐營民警、人民海警、人民空警的管轄權。

1961年,斯特勞斯貝格北(國防部大樓所在地)宣佈邊防警察正式改組為民主德國邊防軍,屬國家人民軍陸軍分支。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象徵柏林城市身份的勃蘭登堡門,在冷戰時代也是邊防重點。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監督柏林牆建造進度的邊防軍士兵。

1974年邊防軍脫離陸軍成為獨立軍種,撤銷人民軍邊防司令部。自此到兩德統一前,邊防軍都直接向國防委員會負責,而非利希滕貝格(內政部與斯塔西所在地),但斯塔西作為“陪同指揮”的角色則一直持續到柏林牆倒塌為止。

說回正題,在今天的德國,前東德邊防軍及其曾經的服役者依然是個敏感話題:因參與建造柏林牆,兼身為《制止叛逃共和國行為》及《開槍射擊令》的直接執行單位,GT長期受到人權觀察團體的詬病和國際譴責。

與斯塔西一起,這支部隊是兩德統一後的首要清算對象。NVA的其他軍種退役人員可以定期舉行紀念活動,但是前GT軍人只能保持緘默,還得面對種種口誅筆伐。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東德1988年發行的“邊防武裝成立40週年”紀念郵票。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邊防軍常服,兵種色為草綠色。

確實,民主德國邊防軍是一支帶著汙點的部隊,但同時也是華沙條約國內規模第三大的邊防武裝(排名在蘇聯和波蘭後)。本期,我們來了解種種汙名和黑歷史背後的GT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面目。

編制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GT的全國司令部和參謀部位於貝斯騰塞,另有部署在施騰達爾的北方指揮部、柏林卡爾霍斯特區的中部指揮部及埃爾富特的南方指揮部。直屬全國司令部的單位有:

  • 第16警備支援營,駐貝斯騰塞。
  • 第16“阿爾伯特·孔茨”直升機中隊,駐諾德豪森。
  • 第16後勤連,駐米騰瓦爾德的莫特岑區。
  • 第16信息計算統籌組,駐貝斯騰塞。
  • 情報通信部隊,規模為一個團,含第16通訊營(NaB-16)和實際上由斯塔西指揮的第16通信隊(FuD-16)。
  • 政治工作部,含第16宣傳連、邊防軍軍樂團、“邊防軍人之家(福利部門,Haus der Grenztruppen)”。
  • 兵員訓練及替補部,下設2個訓練團、一所士官學院(第6“厄貢·舒爾茨”士官學院)、以及1個只在戰時才激活的第16野戰替補營。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雖然邊防軍主要由輕步兵構成,但為了備戰還是要進行裝甲載具訓練。

北方指揮部(GKN),面向北德平原的邊界和駐德英軍的防區,擁有5個步兵團、2個訓練團、1支直升機中隊和數個規模較小的支持單位。

南方指揮部(GKS),負責福爾達缺口一帶直至捷克斯洛伐克邊界交匯處的邊防任務,規模與GKN大致相同但多出1個步兵團。

這兩個邊防區的主要工作除守衛北至波羅的海沿岸、南至捷克斯洛伐克邊界交匯處的兩德國界外,最重要的任務是一旦北約發起攻擊時作為第一線部隊應戰,直到NVA或蘇軍駐地集群解圍。因此,GT保留有少量戰鬥載具和武裝直升機用於戰爭環境,NVA和LSK也會定期為前者培訓出能獲得戰鬥載具操作資質的人員。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圖林根地區的邊防巡邏,1964年冬季。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羅莎·盧森堡”邊防軍軍官學院,1984年10月。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部邊防區指揮(GKM)部,負責東西柏林、內河運輸水道、兩德鐵路公路網絡的邊防工作。該部分在西方媒體的鏡頭中曝光率最高,但凡涉及到柏林圍牆的射擊事件或抓捕越牆者的報道,媒體畫面中出現的往往都是GKM的士兵。

另一方面,GKM需承擔戰時為NVA及蘇軍快速清除邊界障礙,甚至直接參與攻佔西柏林的戰鬥。因此,GKM極其注重近距離炮戰、巷戰、野戰工程、渡河作戰、核生化三防的等方面的訓練,還專門設有一支蛙人隊(第26蛙人排,TauZ-26)。論綜合戰力,GKM在三大邊防區裡絕對排第一。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民德與波蘭國界。

除此之外,就剩下面向捷克斯洛伐克的“瓦爾特·勃萊特”獨立邊防旅(指揮部在皮爾納),及面向波蘭人民共和國的“赫爾曼·蓋特曼”獨立邊防旅(指揮部在奧德河畔法蘭克福),我們先免去不談。

人員

起初,GT的兵員選拔標準與陸軍接近,但增加了政治審核一環節,持宗教信仰者、有親戚在西德、或家族成員持不同政見的人均無法加入邊防部隊。

因GT的崗位敏感性,加上90%叛逃西德的服役人員均出自邊防部門,從1973年開始GT下令停止吸收義務兵員,改為完完全全只選用志願服役者。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接受射擊訓練的邊防軍士兵。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跟陸軍一樣,邊防部隊的女兵並不少見,但大多數在通信部隊內。

在網上存在很多關於斯塔西如何在邊防部隊裡安插線人和鼓勵互相舉報防止叛逃的說法,這一點的真偽仍待更多研究。但可以確信的是,因邊防軍沒有安插到連級單位的政工人員。自1983年起開始效仿陸軍增設准尉軍銜,由人民軍“埃裡希·哈伯薩特”軍事技術學院培訓懂得開展政治教育和心理輔導的准尉維持部隊士氣,盡力減少邊防部隊的叛逃事件。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最基本的巡邏裝備。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邊防偵察排通常還會帶上望遠鏡、照相機和步話機。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軍犬也是邊防軍的重要“物資”,需要用到它們追蹤越境人員。

GT的作戰人員受訓時所採用的標準也與陸軍接近,著裝、輕武器、攜行具、單兵口糧等物資基本通用,只是為了便於長時間巡邏而進行了一定程度輕量化。比如M56鋼盔、輕機槍、反坦克武器這些只在戰時才進行分發,大多數時候行走於邊境上的巡邏人員只需船形帽、作戰服、突擊步槍、槍刺、餐具,再帶上最低限度的備用彈匣、急救用品及口糧(有時會忽略)即可。


“1393公里”

除了柏林牆,民德還在東西德邊境上修起了一道1393公里長的隔離線。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民主德國的界碑,後方是隔離護欄和哨戒塔。

從西德一側望去,最常見的GT人員分別為工程隊和多個零散的邊防偵察排:前者負責建造、檢查和維護隔離措施;後者則負責隔離設施外的地段巡邏,觀察及拍攝西德一側的軍事目標,還有制止任何正在進行中的非法越境行為。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不攜帶無線通話器材的衛兵可在固定通話點報告狀況。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在西德邊防警察陪同下游覽邊界線的遊客。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鏡頭戰爭”,兩德邊防人員會通過互相拍攝來進行對抗。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同上。

GT嚴禁任何軍人與邊境彼端的人員對話,西德的邊防武裝也有類似的規定,反而是遊客們會時不時隔著邊界線對東德邊防軍人打招呼、奚落或者謾罵——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這麼做可能會引起肢體衝突,而1970年代兩德關係緩和後則最多隻是招致照相機的拍攝(只不過貿然越線還是會被射擊的)。

至於在西德遊客所無法目及的隔離措施後,則有雷區、巡邏車道、哨戒塔等既用於防止越境行為,也用於預防戰時入侵的各型工事。乘坐蘇制UAZ-469或東德自產“衛星”601越野車的士兵每天在車道上來回巡視幾遍,他們的任務包括出現突發狀況時迅速前去現場增援、在飯點給各巡邏單位送去熱食、檢查巡邏人員是否缺勤等。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緊急出動的巡邏車組,沃赫爾豪森,1988年2月1日。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隔離區內的巡邏車道。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如今的兩德邊界遺址,還能見到當年的車道。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用手提油箱改裝成的熱食保溫箱。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車組需檢查隔離區外的巡邏人員是否出現缺勤。

與柏林牆類似,長達1393公里的東德邊境線每隔一段距離就豎有帶瞭望或射擊功能的哨戒塔,通常每座分配3~5個人進行值守,可監視到隔離圍欄外的邊界地段,以及工程隊、巡邏隊或偵察員的作業情況。到了夜間,哨戒塔的大功率探照燈會來回搜索隔離設施內外,防止有人趁著黑暗越境。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特拉弗明德海灘的邊境分界線,背景遠方有一座哨戒塔。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哨戒塔的入口有時候會連向車道,方便接收補給。

儘管兩德各自的邊防力量長時間對峙威顯得敵對情緒濃重,可要說到真正容易出事的位置還是威拉河、易北河、撒勒河這三條同時貫穿兩德邊界的水道:GT的巡邏快艇也好,西德的水上巡邏隊也好,雙方船隻經常越界導致衝突,交火事件時有發生;相比之下,陸上邊境你來我往的“傳單戰爭”、“相機戰爭”顯得溫柔得多。

不止如此,1970年代後兩德邊防部門設立了聯絡線路,在遇上洪災、森林大火、牧畜越境等情況會互相告知進行協調。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易北河的邊防巡邏艇,中間的綠色浮標表示河界。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一個位於葛呂恩的廢棄哨戒塔。

民德保留了三條連接西德的公路幹道和兩條運輸鐵路(到1980年代變成六條公路、三條高速和八條鐵路線),還有數箇中轉貨物的過境點,並不像朝鮮半島那樣完全切斷道路聯絡。東西德間的貨物運輸只在柏林危機期間有過中斷,西德的遊客也可以自駕進入東德(只不過需做好一路上被多個檢查點攔截的準備,而非西德的西方國家遊客只允許在柏林通過“腓德烈-齊默爾街過境點”進入東德)。

邊防軍對這些車輛的檢查非常嚴格,防止有車輛帶人出逃,鐵路沿線的隔離設施也時刻有人巡視 ......無論是兩德交界的檢查站好,柏林牆東德一側的過境關口也好,那些同樣身穿GT制服的邊境檢查員並非是邊防軍人,而是斯塔西第6總署的人員。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雖然也是穿邊防軍的制服,但邊境檢查點裡的工作人員有一半來自斯塔西第6總署。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肖塞大街邊檢站開槍射擊越境者的第6總署護照檢查員,1989年4月8日。

《開槍射擊令》與GT方面的殉職人數

毫無疑問,GT最受詬病的一點是1960年開始實施的《開槍射擊令》,即統一社會黨為防止嚴重惡化的人口外逃問題,授權邊防單位對正在實施非法越境且不聽警告的個人開火。

兩德統一後,人權團體統計有400多起柏林牆或兩德交界的越境死亡事件直接由GT造成。“Todeschützen(死亡射手)”變成了德國人對前GT服役者的代名詞,與這命令相關的邊防軍高層、涉事軍人被送上審判席,民主德國邊防軍本身也成為了如今的聯邦德國鞭撻前東德政權最常用的一個例子。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兩德邊界開放期間,一名接受民眾獻花的邊防軍中士。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東柏林體育學院在校生Bert Greiser試圖穿越邊境時遭逮捕,1989年4月8日。

另一方面,GT自身有24起制止越境行為引致的殉職事件。最著名的一起為1975年12月19日,一名NVA的逃兵Werner Weinhold在射殺兩名邊防軍哨兵後成功逃入西德。該人在西德被控謀殺罪,最後判處五年監禁(後獲得兩年減刑)。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Werner Weinhold的通緝令。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被Weinhold槍殺的兩名邊防軍人的喪禮。

紅旗下的原野灰——東德國家人民軍簡史:邊防軍篇

前民主德國邊防軍成員聚會,2016年

NVA的四大軍種到此介紹完畢,下一期我們將在番外篇詳細說說聯邦國防軍解散NVA的過程,還有前NVA軍人的種種遭遇。當然,也少不了對NVA以外DDR其它雜七雜八的武裝部門做一些說明,畢竟他們也在這個故事裡有著很重要的戲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