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銘九篇:論古人的自我修養,你最pick誰?


【按】


《念樓學短》共有53組530篇國學經典原文及鍾叔河先生的【讀】&【曰】,委實值得珍藏細品,遂決定每讀完一組便記錄一下閱讀心得,與大家分享經典之美。

今天要分享的是《念樓學短》第十組——箴銘九篇。

箴銘九篇:論古人的自我修養,你最pick誰?

鍾叔河先生所著的《念樓學短》


《念樓學短》第十組選編的經典是箴銘九篇。相比起前兩組的詔令和奏對,似乎箴銘於我們而言更為陌生了。鍾叔河先生說箴銘文是最古老的文體之一,於是我特意在網上查了一下“箴銘文”的解釋。


據360百科釋義,箴銘文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別人或者稱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這類文章,內含深刻、精警,多有啟迪、醒人之作用。語言雕琢、精煉。例如《陋室銘》、《柳子厚墓誌銘》等。


既然如此,要看一個古人的自我修養,從箴銘文中便能窺見一斑了。


箴銘九篇:論古人的自我修養,你最pick誰?


在《念樓學短》第十組中,鍾叔河先生選編了九篇箴銘文,內容主要有為官、做人、勸學三種,而不管是哪一種,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和自我修為,以古鑑今,不妨學之。


一、為官


關於為官的箴銘文,一共有3篇入選,數量最多,為何?鍾叔河先生的解釋既科學又有趣——因為箴銘文是刻在器物上的文章,在古代,如非大戶人家,還沒有條件在器物上刻字呢。所以相比而言,古代為官者的家庭條件還是比平民百姓優越多了。


箴銘九篇:論古人的自我修養,你最pick誰?

黃庭堅所寫的《戒石銘》(圖片來源網絡)


在《戒石銘》中,五代後蜀國主孟昶寫下了“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的箴銘,用來警戒官員切忌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否則天理國法難容。且不論在封建時代帝王的箴銘能否奏效,好歹也是“一把手錶態”了,難能可貴。


現如今很多行政機關特別是公檢法司系統的辦公場所都有“公生明,廉生威”的石刻或宣傳字畫,這六個字便來源於明代理學家、州學正(相當於教育局長)曹端的《官箴》。全文如下: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箴銘九篇:論古人的自我修養,你最pick誰?


當官的不怕我嚴厲,就怕我廉潔;我的能力不能讓老百姓信服,但是我的公正能夠讓他們信服。你公正了,老百姓就不會輕慢;你廉潔了,官員就不敢亂來。公正帶來嚴明,清廉產生威信。


短短36個字,把官與官、官與民的關係擺得明明白白,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如果每一個官員都能全文服用36字,效果必定勝過縮略版的六字真言。

箴銘九篇:論古人的自我修養,你最pick誰?


第三篇箴銘文選自清代督撫張伯行的《禁饋贈檄》。張伯行是康熙帝整頓吏治時樹立的標杆,上諭稱之為“天下第一清官”,個人的廉潔品質是相當過硬的。這篇《禁饋贈檄》就是張伯行傳諭下官的檄文,明令禁止官員收送禮品。


“一線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張伯行將為官清廉與個人名節掛鉤,與百姓福祉相連,並怒斥“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在張伯行看來,將迎來送往視作人之常情的,都是不知廉恥之人。讀來真是振聾發聵呀!

箴銘九篇:論古人的自我修養,你最pick誰?

張伯行《禁止饋送檄》(圖片來源網絡)


二、做人


記得《弟子規》中有云:“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大意就是少說話,說實話,講的也是做人的道理。

箴銘九篇:論古人的自我修養,你最pick誰?


在箴銘九篇中,鍾叔河先生選了一篇韓愈的《言箴》,專門用來告誡自己少說話的,其中開頭兩句是這樣的:


“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傳。”不理解你的人,跟他沒什麼好說的;理解你的人,不用開口就已經明白了你的意思。據說韓愈吃了很多嘴巴上的虧,網上一查果然發現韓愈在官場經歷了五次浮沉,基本都跟言論有關。都說“禍從口出”“言多必失”,謹言慎行很重要啊!


箴銘九篇:論古人的自我修養,你最pick誰?

關於做人之道,鍾叔河先生還選了一篇在《念樓學短》全書中都算年紀最大的文章——正考父的《鼎銘》,大概作於2800年前。全文如下:


“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音同“沾”)於是,鬻(音同“玉”)於是,以糊餘口。”


箴銘九篇:論古人的自我修養,你最pick誰?

正考父是春秋時期宋國人,曾輔佐三代宋國國君,可謂家世顯赫,但是他的這篇《鼎銘》讀來完全沒有任何官宦之氣,姿態卑微得低入塵埃。他說,一接受任命,我便把頭低;再接受任命,我的頭低得更低;第三次受命,我彎腰深躬,走路沿著牆基,這樣就不會有人來欺。我家煮粥的鍋,稠的稀的都在裡面,夠我餬口便別無所求了。


正考父的《鼎銘》不僅用來自警,也警示了後代子孫,所以他的後輩中又出了一位“至聖”孔子!由此可見,好的家教家風才是真正的傳家之寶呀!


三、勸學


關於勸學,我們耳熟能詳的有明代錢福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顏真卿的《勸學詩》“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杜秋娘的《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等等。


箴銘九篇:論古人的自我修養,你最pick誰?

在《念樓學短》中,鍾叔河先生選了一篇宋代朱熹的《勸學說》,也很有《明日歌》的味道,不過按照朝代推算,朱熹的《勸學說》肯定是珠玉在前了。


“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日月逝矣,歲不我延,嗚呼已矣,是誰之愆。”

朱熹告訴我們,時不我待,必須珍惜,學海無涯,莫待來期。


箴銘九篇:論古人的自我修養,你最pick誰?


不論是為官、為人還是為學,歸結起來都可以說是一個人的自我修養問題。從箴銘九篇中,我們讀到了古人是如何自警自勵自勉的,不管你最pick誰,這些箴銘都可以作為我們現代人的座右銘,

激勵自己做品行高潔的人,做謙虛謹慎的人,做不負韶華、只爭朝夕的人。


2020年,與諸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