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母基金100人】之馮華偉:匠人式投資,用想象力連接未來

​“為一群人高興。一個想象越具體,它越接近我們觸手可及的未來……”在“中國科幻第一人”、原著作者兼監製劉慈欣的號召下,電影《流浪地球》於2019年1月20日在京舉辦超前點映,眾多企業精英、科幻作家、文化學者及航空航天工作者等科幻迷到場。對於未能去成活動現場觀影,小村資本董事長馮華偉感到頗為遺憾,次日凌晨三點多在朋友圈中感慨不已。

馮華偉是個資深科幻迷。言談文字之間經常提及“未來”、“想象力”、“科幻”和“武俠”;朋友圈轉發的文章中,科幻主題佔據絕大多數;分享的圖片也多為藍天碧草、靜水蒼穹一類;喜歡打球、釣魚,愛好遊歷、看書:他給人的感覺,竟不像是典型的投資人。在母基金研究中心的專訪中,他更是坦言,“自己喜歡科幻和武俠”。

實際上,馮華偉已在投資行業中摸爬滾打了近20年,其所創建的小村資本自2007年成立至今也有12年之久,個人投資超過30個天使項目,國內多支著名早期基金投資人。他現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專家庫成員、哈佛商業評論案例專家、上海浦東青聯委員、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互聯網及科技顧問、張治中文化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青年天使會華東分會副會長。

【中國母基金100人】之馮華偉:匠人式投資,用想象力連接未來

△ 小村資本董事長 馮華偉

然而,不只《流浪地球》是“越具體……越接近我們觸手可及的未來”的想象之作,小村資本更是他連接“想象力”和“未來”的橋樑與載體。

小村資本是中國最早的家族資產管理辦公室、最早以市場化運作的母基金管理機構,首批獲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為中國基金業協會會員代表單位,累計成立近40支各類私募股權基金,累計資產管理規模超150億元人民幣,累計投資項目及基金超100家。


01 想象力連接未來


小村的英文名來源於Smallville(《超人前傳》),是一部集科幻、偶像、懸疑等類型於一體的美劇。

“我當時感覺這名字挺好的。那段時間我剛好在美國遊歷,一邊看項目,一邊到處走,然後在Tennessee(田納西)住了兩個多月,那個州是美國中部偏南的一個農業州,有很多地名都叫ville,有山谷、丘陵,我覺得就很有趣。剛好那個時候打算做小村,英文就選了Smallville,後來想中文,就叫了小村!”他笑到。此外,再加上一些個人工作和經歷上的淵源,以及“地球村”一詞的出現與火熱,“小村資本”這個名字最後確定了下來。

小村資本的品牌口號是“想象力連接未來”,馮華偉為我們闡釋了其中內涵。首先,投資肯定還是投未來,投資回報和投資項目如何?還是要在未來才能看出來。第二,投資本身也很需要想象力,比如說賽道,最早是說“三百六十行”,而投資得先選一些行業,在選行業或者選賽道的時候,就需要做一些研究預判。

如果深度琢磨,“想象力連接未來”其實是三個詞,想象力是一個維度,然後連接是一個維度,未來又是一個維度。

“我覺得這是一個需要想象力的事情。”他認為,在中國這個情況下,商業生態已經很豐富了,之後它會裂變出來一些新的行業或者子行業、子賽道,比如說現在的很多賽道原來是沒有的,是通過跨界出現的,而在以前還沒出來該賽道的那個時候,是需要想象力的,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他們自身比較重視科技,他自己也喜歡科幻、喜歡前沿的東西,所以除了要想象新賽道,還要設想一下未來的這個商業場景是怎麼樣的?社會生活場景又是什麼樣?

“連接”,比如母基金,就是連人,連接背後的LP和所投資的GP。“未來”,這個詞在小村資本最初提出來的時候,還未受到其他人重視,但現在已是備受矚目。“過去沒有重視未來,是因為都覺得昨天和今天沒有大的變化,但現在我覺得這個變化會非常快,今天和明天可能變化都非常快。”

在查理·芒格看來,投資跟釣魚一個道理,釣魚有兩個原則:一是在有魚的地方釣魚,二是不要忘記第一條原則。馮華偉指出,裂變出來的一些新機會、新賽道、新場景,可能就是一些未來有魚的地方,先去那裡找找,機會可能更容易抓到。而“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沒能提前想象,沒能及時出手、抓住機遇,那個機會再往後,可能就變了。想象力給小村插上了飛向未來的翅膀,讓他們有機會提前觀測水域,並尋找更合適的位置去釣魚。

這一口號,亦同時包含了感性和理性的色彩。馮華偉認為,風險投資要結合感性跟理性,尤其是早期的投資,一定得結合。第一,算投資的賬,這是理性的東西,而感性的東西就是你得看人,看他包含了一些商業模式方面的技術,看這個團隊有沒有這些韌性這些東西,而這些其實就是在感性層面。

“有一句話叫‘志不強者智不達’:第一個‘志’就是你的志向,這個就是感性的東西;第二個‘智’,就是你的智力和能力。你如果沒有立一個遠大的志向,你的智力和能力跟不上,智力和能力,可能就不是理性的東西能算得清的。所以我覺得就是,感性和理性一定得有,尤其是對這種創業早期的這種投資。”馮華偉表示。


02 小村更偏重於黑馬


小村資本旗下母基金專注投資於優秀早期創投機構,通過投資經緯創投、金沙江創投、峰瑞創投、雲啟創投等基金,構建龐大的優質新興產業項目資源,連接創新產業和傳統產業。小村母基金致力於為出資人創造超額財務回報,構建通往創新生態的橋樑,助力產業融合與轉型升級。

談及母基金投資策略,馮華偉介紹說,小村資本有幾個維度:一個是他們有母基金投資團隊,團隊成員會看大量的數據,走訪大量的人,調研到個人而非平臺;第二個維度,更多的跟他自身有關係,因為一直在這個投資圈子內,誰做得好、誰做的不好,基本上都心裡有數,或者大概會有一些感覺;然後,他們也經常覆盤,比如說母基金的網絡錯過了什麼東西,為何會漏投了,忘了跟誰來合作等,然後馮華偉就基於這些認知,會讓他的隊伍有意識地去拜訪一些人,比如有些投資老兵,可能是想做新基金但是還沒開始。

“老兵新將”這種新的團隊,近幾年也出來不少,因為原來在一些大平臺裡打拼多年,他們對那些細分領域的理解比較深,然後自己也有創業的想法,再加上激勵分配上的問題。馮華偉認為,“GP團隊的激勵一直是個問題,我們自己也有這個問題。一個基金做下來,投資期可能七年到十年。一開始GP的激勵,可能就是那幾個老大最多,剩下的再給投資團隊。但是有很多好項目可能是投資經理挖出來的,而實際投資收益他拿不到,對他的激勵可能就是大問題,所以會有重組,會有一些小團隊從大平臺上出來做自己的一套,就是這種邏輯。”而這種激勵上的邏輯,也貫穿到了母基金的投資策略之中。

馮華偉表示,篩選投資子基金的維度或指標,其實跟大家的資金有關係。比如說,有的人管理很大規模的資金,他投資時看子基金的角度可能就跟小村資本看的不一樣。“我們其實就一個目標,要求基金能賺錢,高回報,就這一個,但是這種基金有個特點,都不會大,所以我們就把指標切得很小,實際上基金體量超過五個億的,我們都很少看,就這種。”

因此,所投基金的新老與否不是他們要看的,重點是要有高回報。有時候,GP在做一期基金時的回報反而更高,合夥人很多事都親力親為,基金規模大概就是三四個億;然後到後面,他平臺和品牌起來了,要養的人多了,基金規模到了十幾、二十個億,反而他回報就沒那麼高了。“所以對我們來說,高回報!因為市場化,我們就是賺錢,幫這些LP賺錢。”

有了這個指標之後,小村資本基本上就根據自己的情況來篩選投資標的,包括資金盤子不要太大。然後另一點,他們更希望基金聚焦在比較小、比較細分的領域裡面。“在之前作VC母基金時,我們可能是覺得很多賽道可以跑,讓他們撒著歡地跑;但再往後就是說,應用互聯網的機會可能相對較少了,我覺得機會可能存在於這些跟技術結合更緊密的、底層技術相關的,或者特別消費場景裡邊更細分的領域。”而更細分的行業,實際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變化。

馮華偉實事求是地說,基金成長到大的頭部機構後,就已經不適合他們了。“ “我是希望能培育品牌出來,當他已經是品牌的時候,可能就是別人的菜了。我就培育品牌出來,我們需要去找黑馬,當然黑馬的團隊裡可能會有一些白馬的人。”


03 投資要有匠人精神


投資公司,首先就是一家公司,小村資本亦是如此。“所以我覺得公司其實更應該像一個有機體一樣,而不是單純的來做項目。”基於這樣一個考慮,小村資本做了一個生態結構,成為了集孵化器、創業投資、創投母基金、私募股權投資、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產業基金管理、投行服務及產業孵化在內的生態級投資平臺。

“在整個結構上,我們是前網後線:前面早期、VC基金網絡資源,通過網絡來交朋友,來找一些優秀的人合作;然後在後面,需要往產業裡走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做產業基金和併購基金,更垂直一些。所以是前網後線這個結構。”

小村資本的團隊規模近40人,相對來說,公司規模並不算特別大。然而,根據母基金研究中心2018年發佈的《中國母基金從業人員分析報告》,私募股權母基金行業100指數機構母基金團隊平均人數為13人。按照類型劃分,市場化母基金團隊平均規模為22.7人,政府引導基金管理團隊平均規模7.2人。

當然,這也因為小村資本是生態型母基金結構,母基金團隊成員與孵化器、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產業基金管理等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繫,若能拆開來看,母基金人數佔比也並不高。

小村資本(Smallville),本身就包括了“小”和“small”。顧名思義,小村成立之時也並沒有想做很大的目標。馮華偉一直認為,要做大、先做小,先做精細化、專業化、產業化;但是規模太小了也不行,因為有時候會留不住人,所以要合適的一個規模。小村資本走的就是這樣一條精細化、專業化、產業化的發展之路,而這離不開馮華偉在美國的遊歷經驗。

他很不贊同隨便幾個人就攢一個投資公司的現象,“因為我們早年研究創投的時候,進入這個行業是很難的。創投對人的素質要求非常高,門檻還是很高的,甚至比證券行業的人員要求還高,但從事證券的人不一定能做得了這個創投。”

相比之下,國內外在投資上的差別很大,國內的機構實際上有非常多的要跟人家學習的地方,而國外機構更加具有匠人精神。“美國那邊的話,他們的投資人可能會偏產業出身,然後中國更多的是偏金融這方面。”在美國風投歷史上,有一段時間,所有的VC都沒有投資商業模式類項目,都是在投技術。”所以硅谷那些投資人,他們其實是先看產業、看技術,當然技術都是跟著人走的,然後再往後看的才是商業模式。

“他們投資做得比較精細,比如說投後確實是花了心思在裡邊,比如說在行業裡的這些投資老將都是行業專家,或者是這些人本身的素質來源於原來產業的職業經歷。”舉例來說,在美國原來做芯片的人,在芯片行業做工程師的或者是做高管的,後來做了芯片這個領域的投資。“我覺得這些情況會比較多,所以更加有匠人的感覺在裡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