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革新,讓充電樁“擺脫”落地難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技术革新,让充电桩“摆脱”落地难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2030年,我國電動汽車保有量將達到多少?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認為這一數據屆時將突破8000萬輛,而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冰進一步表示:“我們有充分的把握預測,到2030年中國電動汽車的保有量會超過1億輛。

當大量電動汽車湧入城市生活,充電設施的配套建設需要承擔更大的壓力:不僅是數量上的匹配,充電樁必須跟緊電動汽車普及的步伐,通過技術手段的不斷豐富,為綠色交通的實現提供更優質、更高效、更可靠的服務與支持。

技术革新,让充电桩“摆脱”落地难

用戶需求多元化

潛在價值待挖掘

電動汽車保有量迅速增長,衍生出的充電樁市場究竟有多大規模?特銳德董事長於德翔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2030年電動汽車保有量能達到1億輛,假設每輛車每天充電放電能達30度,一年就是1萬億度電,將超過中國居民總用電量的50%。這對於充電運營商,意味著每年2000億到3000億的市場規模。

於德翔介紹說,特銳德旗下子公司特來電已在全國投建了20萬個充電樁,佔全國總數量的41%左右。“這個充電網絡,給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發展‘修了路、搭了橋’,起到了技術支撐作用。”

“不僅如此,充電網的工業、能源、汽車、支付的大數據融合在一起,能創造的價值甚至能比充電運營和設備製造更大。”於德翔稱,“充電網可以將智能製造、充電運營、數據服務融合於一體,打造出價值閉環的新生態。

充電樁產業市場前景可期,對充電業務運營商而言,滿足用戶需求成為首要考量因素。而電動汽車在各大城市的推廣與普及,也對充電設備和人的互聯互通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中創科技e充網媒體宣傳中心總監張妮告訴記者,e充網目前已進入到“雲”的層面,採用了雲儲存、雲計算等技術,正在制定接入政務雲相關的實施方案。

“目前電動車的個人用戶對於公共充電樁的需求基本處於臨時補電層面,核心的訴求就是‘樁好找、插可用’。”張妮表示,“我們通過運維,滿足了‘樁好找’這個訴求,並且可以提供路徑規劃、充電救援、個人建樁、小區充電等多種增值服務。但‘插可用’這一環節,單憑運營商無法實現。

張妮指出,這一環節涉及到硬件穩定性、運營商的運維能力和管理平臺的技術水平等因素,對於提升個人用充電體驗,還需要多方提升,協同優化。

技术革新,让充电桩“摆脱”落地难

建設管理難題多

運維手段待升級

與電動汽車不同,充電樁作為配套設施,在實際建設過程中暴露出一系列實際問題。基建問題直接影響著充電樁的成本,也是後續運維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土地權屬單位的配合與否以及佔用停車位置的成本,直接關係到了充電基礎設施的投資是否可以長期有效和利潤水平。”普天新能源相關負責人指出,“另一方面,隨著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電動汽車對於充電功率要求越來越高。但是場站報裝需要的時間週期、電力條件以及成本等因素,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充電基礎設施運營商的投資回報需求。”

對此,於德翔也表達了相似的態度:“很多區域場地緊張,所有權複雜,建設公共充電設施的協調難度較大。同時,很多充電場所的電力負荷不一定能滿足設計需求,高壓電的接入成本也較高。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的同時,佈局也需要合理。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許多城市的充電樁在易用性、可靠性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燃油車頻繁佔據充電車位、用戶無法直觀查看充電樁是否故障、偏僻充電站點無人維護等問題時有發生。“客服人員態度很好,但我希望設備本身的運維水平還能繼續提高。”某電動汽車車主在接受採訪時稱。

對於充電樁設備的運行維護,國網電動汽車公司、特來電等試圖通過雲平臺對運營的充電樁的充電信息、故障信息等進行實時監控。當雲平臺或診斷系統監測到設備信息出現異常後,向維修人員發出指令工單,維修人員根據平臺提供的分析與解決方案對充電設施進行維護。其中,特來電還應用了模塊化的設計思路,維護時僅需將備用模塊取出並更換故障模塊,即可完成故障解決,大大簡化了維護流程,降低了維護成本。

除此之外,利用“邊緣計算”技術理念,由充電樁自身完成故障信息的監測、診斷過程也是發展方向之一。“讓運行與故障信息在充電樁終端完成分析診斷,無需將信息全部上傳至雲端,有助於提升故障分析的效率,同時降低系統通信負擔。”某業內人士分析稱。

行業發展為導向

充電技術待創新

結合目前充電樁市場的前景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充電基礎設施未來的技術發展,一方面將圍繞智能運營、運維來提升其安全可靠性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將圍繞多維度的生態和技術融合來進行應用創新和價值拓展。

“目前,大功率充電(充電功率達350kW以上)是受到廣泛關注的充電技術。一是因為大功率充電能源補給效率與加油類似,加油站模式得以複製,用戶側更容易接受;二是因為大功率充電可以較方便地規避充電設施信息和支付互聯互通的問題;三是因為大功率充電技術的實現,對充電樁數量的需求將大大減少。”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技術和認證部主任劉鍇稱,“另一方面,即插即充技術也是實現停車即充電、開車即支付的無感知充電的研究、應用方向之一。”

科華恆盛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從充電設備本體來說,隨著電池能量密度的加大,電池充電倍率的提高,對於充電設備的需求也在發生著變化。原來30kW的直流充電樁或7kW的交流充電樁就可以充電,但現在這些充電樁已無法滿足需求。現在包括乘用車在內的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已經變成180kW或360kW超大功率的快速充電。”他告訴記者,德國已經在研究電壓等級更高、充電速度更快的充電設備,未來充電設施的發展也將朝著大功率充電、柔性充電方向發展。

希望充電樁行業能夠建立標準,通過標準落地對行業進行規範,促進健康發展。”於德翔提出,“此外,還應加強對行業的引導,加強產業的互聯互通,實現大產業的發展。通過實現充電設備規格標準化,提升充電基礎設施的便利性與成本效率。”

“充電樁行業未來應細分化、專業化,不斷提高充電基礎設施的技術水平,合理化充電場站建設。”對於充電樁產業下一步的發展,張妮提議,“各家企業都在各自的領域中為用戶提供專業優質的服務,才能一起做大市場,打破車、樁接入的技術壁壘。通過為電動汽車車主提供更好的充電服務,促進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

注:本文原創首發於《中國城市能源週刊》2019年03月25日第3期。

猜你還想看:要想告別“充電難”,充電樁光大幹快上還不夠

蘇粵京滬帶隊,萬億級充電樁“藍海”如何激活?

關於我們

《中國城市能源週刊》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中國能源報社與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聯合出版;是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產業發展聯盟的核心刊物。

於2019年3月4日正式創刊,全綵,雙週刊,每期4個版面,每週一出版,隨《中國能源報》發行。通過行業組織和權威媒體互動的平臺連接力、專業的輿論引導力,打造城市與能源的輿論高地,引領城市能源轉變走品牌化道路。逐步形成報紙、網站、微信為一體的融媒體新聞載體。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技术革新,让充电桩“摆脱”落地难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