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設計培養體系架構研究

學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設計培養體系架構研究

圖片源自網絡。

吳良鏞院士在1984年作了“多學科綜合發展——城市研究的必由之路”的發言,讓人感慨老先生對學科架構中的高瞻遠矚。時至今日,建築學、城鄉規劃和風景園林3個一級學科架構業已形成,更多開拓創新在於多學科體系下的交叉融合發展。城市設計作為縱貫3個一級學科下為數不多的涉及理論和設計的專業課程,其教學中的很多思想能夠縱貫整個專業培養體系當中,其重要性顯而易見。同時學科交叉下的城市設計研究也成為城市設計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方面。文章從學科交叉角度(主要是城鄉規劃和建築學)聚焦城市設計培養體系架構研究,探求城市設計在多學科教學體系當中的融合和架構。


目標定位

城市設計在本科教學階段目標定位應有清晰的認識,以及融入整體城鄉規劃學和建築學教學體系當中的意識。城市設計具有多維度、多尺度、多測度、多限度、多角度的屬性,其架構主體亦應是多學科交叉下的融合教學體系。

城市設計的教學即是針對空間設計理論及設計思維的探討。在本科階段,城市設計的教育目標定位亦應以空間要素作為主線,滲透融合至多學科的教學體系當中,在教學環節中應當承擔著對空間組織、人文場所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認識和分析,為後續研究生階段面向專業的理論體系和專題性的空間實施操作打下堅實的空間技能基礎。同時城市設計應該在一個鏈條上來思考自身的定位,融入城鄉規劃學和建築學大的體系當中,而非自成體系,在定位準確基礎上應當延續自身的定力,避免現在過熱背後的主線缺失和模糊性的界定。


能力培養

城市設計教學的訴求往往是對學生能力的一種培養模式探討,結合空間思維主線,筆者總結城市設計技能的培養應該體現在空間識別與解析、空間組合與限定、空間營造與落實、空間整合與協調、空間技術與應用5個方面(圖1)。同時,通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解析能力、設計構思能力、組織協作能力、表達彙報能力來促進城市設計能力的培養。將各要素及能力與學生考核結果進行反饋與評價,從而全面提高城市設計各方面能力要求。

學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設計培養體系架構研究

圖1 | 城市設計能力培養框架


體系構架

怎樣將能力培養的訴求轉換成教學要求,筆者提出通過培養體系架構去實現,包含一體化的教學體系、特色化的教學單元、數字化的教學技法、適應性的教學實踐為重點培養內容,突出城市設計體系的學科交叉培養、地域特色培養、技術應用培養和職業實踐培養,對學科交叉下的城市設計培養體系架構提出相應發展思路。

(1)一體化的教學體系(學科交叉培養)

針對城市設計能力培養要求,將城市設計能力培養分為建築學和城鄉規劃學兩根主線和交叉輔線,形成脈絡分明的一體化空間網狀教學體系(圖2)。該空間網絡體系僅是針對課程理論講述內容的調整,更多的是如何融合多個學科交叉下的體系架構。以空間為主線下的交叉組織和聯合教學為主要模式,與兩個學科主體課程體系培養訴求進行網狀交叉,並選取獨立銜接點進行協作教學和交叉教學,從教學單元、教學技法以及教學實踐等方面進行深入,進而形成學科交叉培養、地域特色培養、技術應用培養以及企業實踐培養的城市設計方向培養體系的架構,增加多學科之間的互補性。

學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設計培養體系架構研究

圖2 | 城市設計一體化空間網狀教學體系框架


(2)特色化的教學單元(地域特色培養)

城市設計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亦應是在基礎教學理論完善下的地域特色教學單元培養。從設計任務書的制定、實地考察與調研到城市空間的分析,均應以地域特色為基礎,從而使學生形成獨特的地域設計思想。同時,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地域特色文化與城市設計的課程聯繫起來,也能達到產學研一體化的效果。

以山東建築大學為例,立足地域特色形成宏觀、中觀、和微觀3個不同層次的研究範圍,結合濟南“山泉湖河城”的空間特色,以大尺度的山城一體空間架構研究、中尺度的街區肌理空間架構研究和微觀尺度的泉水聚落空間架構研究進行探討和深入(表1)。

學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設計培養體系架構研究

表1 | 城市設計特色教學單元及教學內容一覽


(3)數字化的教學技法(技術應用培養)

城市設計教學不僅要針對空間美學進行視覺分析,也需要一種理性化的技術應用的培養。這種技術一是體現在空間虛擬展示,結合理論課堂教學可以體驗真實空間的效果,一是體現在空間量化分析,結合GIS技術、空間句法、以及網絡爬蟲數據獲取技術,用以支撐空間的量化分析研究。雖然在本科教育階段並不能對其進行深入的瞭解,但仍然能夠體驗數字技術的應用在未來城市設計領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4)適應性的教學實踐(職業實踐培養)

城市設計目前作為一項非法定規劃,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只“見效果不見效用”的效果圖,往往存在設計理念上的浮誇導致設計思路不準確及實施性差。因此城市設計的教學更應與實踐結合,以城市設計師的職業培養為實踐目標,結合規劃師、建築師等業務實踐,將城市設計內容融合到實踐過程中的各項設計當中。同時,將城市設計的內容提煉總結,並以不同的設計成果體現出對城市設計實施角度的實踐培養(表2),並以專題圖文形式表達針對不同類型規劃設計的銜接,作為業務實踐成果一併提交。同時,如實踐類型主體為城市設計時,亦應考慮與實施性規劃的銜接,考慮城市設計的實施操作性。

學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設計培養體系架構研究

表2 | 規劃師業務實踐課程與城市設計的銜接要求


研究展望

總體來看,中國現代城市設計教育的研究和起步較晚,城市設計學科在各地的發展還很不平衡,同時由於城市設計與多學科的緊密聯繫所帶來的複雜性,人們對其的認識程度和專業理解也有差距。相比較世界發達國家的城市設計教育發展和主流趨勢,中國城市設計教育整體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培養體系的改革任重而道遠。

<code>(撰稿:趙亮。全文見《城市規劃》2019年第5期P113-P120。)/<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