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设计培养体系架构研究

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设计培养体系架构研究

图片源自网络。

吴良镛院士在1984年作了“多学科综合发展——城市研究的必由之路”的发言,让人感慨老先生对学科架构中的高瞻远瞩。时至今日,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3个一级学科架构业已形成,更多开拓创新在于多学科体系下的交叉融合发展。城市设计作为纵贯3个一级学科下为数不多的涉及理论和设计的专业课程,其教学中的很多思想能够纵贯整个专业培养体系当中,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同时学科交叉下的城市设计研究也成为城市设计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文章从学科交叉角度(主要是城乡规划和建筑学)聚焦城市设计培养体系架构研究,探求城市设计在多学科教学体系当中的融合和架构。


目标定位

城市设计在本科教学阶段目标定位应有清晰的认识,以及融入整体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教学体系当中的意识。城市设计具有多维度、多尺度、多测度、多限度、多角度的属性,其架构主体亦应是多学科交叉下的融合教学体系。

城市设计的教学即是针对空间设计理论及设计思维的探讨。在本科阶段,城市设计的教育目标定位亦应以空间要素作为主线,渗透融合至多学科的教学体系当中,在教学环节中应当承担着对空间组织、人文场所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为后续研究生阶段面向专业的理论体系和专题性的空间实施操作打下坚实的空间技能基础。同时城市设计应该在一个链条上来思考自身的定位,融入城乡规划学和建筑学大的体系当中,而非自成体系,在定位准确基础上应当延续自身的定力,避免现在过热背后的主线缺失和模糊性的界定。


能力培养

城市设计教学的诉求往往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模式探讨,结合空间思维主线,笔者总结城市设计技能的培养应该体现在空间识别与解析、空间组合与限定、空间营造与落实、空间整合与协调、空间技术与应用5个方面(图1)。同时,通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解析能力、设计构思能力、组织协作能力、表达汇报能力来促进城市设计能力的培养。将各要素及能力与学生考核结果进行反馈与评价,从而全面提高城市设计各方面能力要求。

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设计培养体系架构研究

图1 | 城市设计能力培养框架


体系构架

怎样将能力培养的诉求转换成教学要求,笔者提出通过培养体系架构去实现,包含一体化的教学体系、特色化的教学单元、数字化的教学技法、适应性的教学实践为重点培养内容,突出城市设计体系的学科交叉培养、地域特色培养、技术应用培养和职业实践培养,对学科交叉下的城市设计培养体系架构提出相应发展思路。

(1)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学科交叉培养)

针对城市设计能力培养要求,将城市设计能力培养分为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两根主线和交叉辅线,形成脉络分明的一体化空间网状教学体系(图2)。该空间网络体系仅是针对课程理论讲述内容的调整,更多的是如何融合多个学科交叉下的体系架构。以空间为主线下的交叉组织和联合教学为主要模式,与两个学科主体课程体系培养诉求进行网状交叉,并选取独立衔接点进行协作教学和交叉教学,从教学单元、教学技法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入,进而形成学科交叉培养、地域特色培养、技术应用培养以及企业实践培养的城市设计方向培养体系的架构,增加多学科之间的互补性。

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设计培养体系架构研究

图2 | 城市设计一体化空间网状教学体系框架


(2)特色化的教学单元(地域特色培养)

城市设计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亦应是在基础教学理论完善下的地域特色教学单元培养。从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实地考察与调研到城市空间的分析,均应以地域特色为基础,从而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地域设计思想。同时,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地域特色文化与城市设计的课程联系起来,也能达到产学研一体化的效果。

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立足地域特色形成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不同层次的研究范围,结合济南“山泉湖河城”的空间特色,以大尺度的山城一体空间架构研究、中尺度的街区肌理空间架构研究和微观尺度的泉水聚落空间架构研究进行探讨和深入(表1)。

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设计培养体系架构研究

表1 | 城市设计特色教学单元及教学内容一览


(3)数字化的教学技法(技术应用培养)

城市设计教学不仅要针对空间美学进行视觉分析,也需要一种理性化的技术应用的培养。这种技术一是体现在空间虚拟展示,结合理论课堂教学可以体验真实空间的效果,一是体现在空间量化分析,结合GIS技术、空间句法、以及网络爬虫数据获取技术,用以支撑空间的量化分析研究。虽然在本科教育阶段并不能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但仍然能够体验数字技术的应用在未来城市设计领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适应性的教学实践(职业实践培养)

城市设计目前作为一项非法定规划,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只“见效果不见效用”的效果图,往往存在设计理念上的浮夸导致设计思路不准确及实施性差。因此城市设计的教学更应与实践结合,以城市设计师的职业培养为实践目标,结合规划师、建筑师等业务实践,将城市设计内容融合到实践过程中的各项设计当中。同时,将城市设计的内容提炼总结,并以不同的设计成果体现出对城市设计实施角度的实践培养(表2),并以专题图文形式表达针对不同类型规划设计的衔接,作为业务实践成果一并提交。同时,如实践类型主体为城市设计时,亦应考虑与实施性规划的衔接,考虑城市设计的实施操作性。

学科交叉融合下的城市设计培养体系架构研究

表2 | 规划师业务实践课程与城市设计的衔接要求


研究展望

总体来看,中国现代城市设计教育的研究和起步较晚,城市设计学科在各地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同时由于城市设计与多学科的紧密联系所带来的复杂性,人们对其的认识程度和专业理解也有差距。相比较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教育发展和主流趋势,中国城市设计教育整体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培养体系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code>(撰稿:赵亮。全文见《城市规划》2019年第5期P113-P120。)/<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