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吃嫩草”後面還有一句,更加經典透露智慧光芒,卻少有人知

俗語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智慧,而俗語隨著時代的變化,會引申出更多不同的含義。比如大家經常說“老牛吃嫩草”,對後一句的“吃雞要趁早”大多是不太熟悉的。

“老牛吃嫩草”後面還有一句,更加經典透露智慧光芒,卻少有人知

先來說一說“老牛吃嫩草”,這個老牛吃嫩草最初是由牛的真實習性而來的,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以農業發展為重,牛也就在傳統社會中十分重要,耕地全靠黃牛,甚至還禁止私自捕殺黃牛。

人們從牛的習性得知,越是年歲大的牛,越是喜歡吃嫩草。因為牛年齡大了以後,牙口不好,那些快要枯萎的草太過有韌性,很難嚼得動。但是嫩草就不一樣了,吃起來容易消化於是老牛吃嫩草的說法就流傳下來了。

“老牛吃嫩草”後面還有一句,更加經典透露智慧光芒,卻少有人知

後來這句話又產生了新的含義。

宋朝錢易在《南部新書·戊》中記述了一段關於唐代莆田籍探花郎陳嶠的逸聞,也就是陳嶠老夫娶少妻的故事。

說是福建有一個名叫陳嶠的一個單身漢,入京考科舉多次,一次都沒有考上,一直到陳嶠60多歲時,才中了一個探花。於是,陳嶠帶著探花的名頭返鄉,一直到80多歲才娶親。陳嶠新婚之夜時,文人墨客紛紛寫詩譏諷陳嶠是“老牛吃幼草”。

“老牛吃嫩草”後面還有一句,更加經典透露智慧光芒,卻少有人知

除了陳嶠的故事以外,還有一個流傳更廣的故事。北宋著名詞人張先在80歲的時候,做了一件在當時都比較轟動的大事,就是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

而張先的好友蘇軾在祝賀張先的宴會上賦詩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這一句“一樹梨花壓海棠”也就成了老牛吃嫩草的婉轉說法。

“老牛吃嫩草”後面還有一句,更加經典透露智慧光芒,卻少有人知

再說不被熟知的“吃雞要趁早”這句話。

古代平民的生活並不富裕,雞這種家禽,既可以生蛋,又可以被殺來吃,一般平民對這種家禽都是很珍惜的。

一般他們留著母雞生蛋,公雞挑一隻留著給過年祭祖用,其他的都會被養大了拿去集市賣錢。

“老牛吃嫩草”後面還有一句,更加經典透露智慧光芒,卻少有人知

過年祭完祖後,就會開始養雞,但是雞不用再到下一年過年的時候,就已經可以吃了。而人們在想要殺雞改善生活的時候,都會猶豫很久,覺得改善伙食沒有必要,不如留著雞拿去賣,就會繼續把雞留著。

但是,這樣被留下來的雞,全都上了歲數。而上了歲數的雞吃起來口感就不是很好了,煮不透也嚼不爛。到了這個時候,雞再拿出去賣,也就大部分都賣不掉了。

“老牛吃嫩草”後面還有一句,更加經典透露智慧光芒,卻少有人知

於是,就有了“吃雞要趁早”的說法。

之後,這個俗語也就有了新的含義,它告誡人們,有些事情想要做的時候,就要趕緊去做,拖拖拉拉、猶豫不做的時候,也就錯過了最好的機會,等到真的想要去做的時候,也就不會有好的結果了。

總的來說,這句俗語是對古人們飼養家畜經驗的高度總結,也同時是老祖宗們高深智慧的體現。

“老牛吃嫩草”後面還有一句,更加經典透露智慧光芒,卻少有人知

參考資料:《南部新書·戊》、《中國風俗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