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春季档最难的一个剧组,肯定绕不过《清平乐》。


毕竟这可是云集了范仲淹、欧阳修、晏殊等童年默写阴影的古装大剧。


大家每次看《清平乐》的朝堂戏,内心总是发紧。


毕竟王凯饰演的宋仁宗每贬一次官,我们就得背多一篇。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但看着“全文背诵并默写男子天团”第一次同框并集体在电视剧里有了脸,飘居然一种“有生之年”的亲切感。(当然这也是基于现在不用背课文了)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可,最难的还是这剧的主角们,我们是不用再背课文了。


而《清平乐》的主角们,全穿越回了我们的学生时代。


王凯说他在现场基本没时间social,全在背台词。


江疏影说这剧的台词不仅长,还难,经常需要翻字典。


打开片场花絮一看,这不就是第二天要考试的我吗?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说真的,愿意去为难自己,尊重观众的剧组,如今是真的少见。


而这“为难”的结果怎么样,飘追看了十几集,聊聊——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其实最直观的,是《清平乐》拉高了我国古装剧的审美底线,不止一点。


一打开就能品出,是古装剧该有的画风质感。


近几年的古装剧,虽然数量输出用力,但却在视听效果上潦草。


审美上,要么是暴发户审美,穿金戴银,却美感失衡。


要么是五毛钱服化道,坦坦荡荡地展露自己的廉价感。


而《清平乐》,倒真体现出古典审美中,求韵、求境的那份静好。


《清平乐》写的是宋仁宗治国之事,都知道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文人气息极重的时代。


而《清平乐》的审美基调,正是宋代读书味极重的淡雅平正。


不看情节,单欣赏画面,都可以感到审美上的熏陶。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不冲着什么,单学一学配色就能收获颇丰。


宫内嫔妃的服饰,堪称汉服爱好者们的天堂。


《清平乐》,又名,大型宋制汉服配色指南和种草现场。


从配色、形制、细节,都极度考究,是现代审美和古代审美的有机融合。


《清平乐》的女子服饰形制,采用的是抹胸+褙子,内衣外穿的款式。


这种穿法在宋代女性很常见,同时也是宋代一种比较“性感”的穿衣法,没有其他形制那么拘谨呆板,比较符合现代审美。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从中还可以学到很多古典经典配色,天青配胭脂、绾色配海棠、墨色配鱼肚白……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连最容易显得艳俗的婚红,在《清平乐》的审美宇宙里都显得典雅高级。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服装细节上,更不消说。


皇后的常服,都可找到出处。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哪怕是站在背景处的侍女头饰,头饰都有做过功课。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连宋制汉服里经常会出现的襻膊,一种宋代女子用以固定衣物,方便干活的背带,也有作展示。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画风淡雅,细节却考究。


精巧却不显刻意,这是飘飘认同的古装剧服化审美追求。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在电视剧演技触底反弹的这几年。


起用老戏骨,挖掘新戏骨,成了一种新的潮流。


众所周知,这项工作,正午阳光最擅长。


而《清平乐》可以说,在挖戏骨这项工作上,达成了新成就。


不仅有喻恩泰、吴越、刘钧这样的前辈。


还挖出了任敏、边程,这样的灵气后生。


宋仁宗之女徽柔,可以说是现在最千呼万唤的一个角色。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但,配角戏骨成云,是福也是祸。


什么祸?


主角容易被配角演技360°碾压、围剿。


但《清平乐》,却没有这种接不住戏的悲剧。


王凯饰演的宋仁宗。


我们都知道,影视剧里,情绪通常都要“收着演”。


但这一角色,出于一国之君的身份,已经不是“收”,而是“压抑”了。


为了守住君仪,乐不能笑,悲不能哭。


所有的情绪表达,要浓烈,动作幅度却要极小。


晏殊(喻恩泰 饰)因瞒刘太后阻止仁宗与生母相认之事,自请贬黜。


生母死、嫡母亡,如今自幼辅佐自己的先生,也要离京而去。


对面是稳得一批的喻恩泰,王凯也没输。


从忍痛下令贬黜,到一个别过头的隐忍。


情绪恰好,试图麻木自我的悲戚,呼之欲出。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而最令人难忘的,是仁宗生母李顺容死时的那场戏。


生母离世,却逢朝廷宴饮大典,元旦大朝会。(元旦这天的庆典,百官拜见皇帝,称为大朝,属古代朝会制度中级别最高的一种)


在丧母之痛与君王职责之间,仁宗恪守后者。


戴冠时,压抑沉痛的痕迹,全都体现在那疲惫的三层眼皮上。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小哀喋喋,大哀默默。


能够自如地控制自己的生理表达,在国内中生代演员里,已属上层。


这几年,配角神仙打架,主角坐着发懵的剧,实在不在少数。


但我们也发现了——


主角扑街,配角再好,也救不了戏。


毕竟主角才是全剧的核心主题的寄托。


主配对戏对得好,才能矛盾交锋、情感拉锯、张力全开。


《清平乐》有这样的名场面吗?


还真不少。


宋仁宗与刘太后一场长达7分钟的对戏。


刘太后大限将至,大势已去,她想穿衮服祭祖,不符合礼制,朝中大臣都质疑她要当“大宋武则天”。


仁宗去探她,控制了他二十多年,不让他和生母李氏相见的刘太后问他:你恨我,是吗?


最妙的是,此时她称他为,六哥儿。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这什么意思,这是刘太后死前,想要和他摘掉君王和太后的身份对话。


但,仁宗并不“买账”。


事已至此,他只能和她在君主与太后的层面上对话了。


他依旧说着祈祷她康复之类的“君言君语”,虽是也是真心,但也只是一种立场的真心。


仁宗说着这些话时,眼里全是仁爱,但是一种君恩,而并非柔情。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但刘太后不甘心,不断追问、质疑,你恨我吧,你恨死我了吧?不然你为什么趁着我快死了,把曾经抵制我的人,全都复了官?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仁宗嘴里却依旧全是君言君语,什么先帝时他们也是能臣啦、赦免他们是为您的积福啦……


最致命的一击还是那句——


这天下, 本就是赵家的天下。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换句话说,不是你的天下,更不是我的天下。


我们,从来都是被这社稷和身份所利用,不惜阉割私情、阉割人性的棋子。


而后,仁宗补了柔情一刀。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刘太后这才噤声流泪。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但不是出于感动,更多是出于一种无奈、无可选择的和解。


他跟她,原来早就只剩下皇上与太后的联系,而无情感上的沟通。


仁宗已经和她一样,变成了被身份阉割人性的明君贤后。


她终于感到,在社稷、命运这座大山面前,皇室成员无人幸免,无法对抗命运这座大山的悲哀。


一段对戏,把两人命运共同体,情感矛盾体,合与分,怜与恨等复杂关系,表达得迂回却明白。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毫无疑问,《清平乐》是一部打开就很舒服的剧。


这是正午阳光的水准了——


正午的剧,不一定说部部都完美,但从视听到叙事审美,展现的创作底线,都非常高。


而,若再具体到这部剧的“舒适感”,飘飘觉得可以归为一个字,“衡”。

这不仅指视听画面上求的是雅正均衡的文气之美。


角色和故事塑造上,也洗脱了国剧经常有的偏颇感。


达到一种人性的平衡。


剧中第一男主,宋仁宗。


对他的展现,是基于历史笔迹的留白。


历史上的宋仁宗,宋朝在他当政时期,达到了全盛。


但“仁宗盛治”,却远没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在国人记忆中那么有名。


这避不开仁宗一生经历的“平淡”,生于宫禁,长于宫禁,老死于宫禁。


《清平乐》,挖的是“淡”里的浓。


一位一生平淡的盛世之主,为什么被讲究克己复礼的宋朝臣民,万般爱戴,被历代士大夫推崇有加。


贯穿一辈子的“仁”,首先是一点。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而后,再一点点明了,为君,是选了就不能卸的责任。


成“仁君”,上行下效的最高程度,是要一次次“杀掉”私欲。


年少时的仁宗任性,心系生母,又故意刺激养大他的刘太后。


于是在宫中大量炮制,生母做过的蜜饯果子,命名“三春晖”。

宫中人的小举动,让宫外提供盐渍果子方子的梁家,家破人亡——


炮制梅子所用的药成了天价,梁家买不起药治病。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皇家人可说拥有天下,亦可说无一私物。


而,注意到了吗,太后说的,是君,也是“皇家人”。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历史符号之下,这部剧有拍出真实血肉被压抑的浓烈。


不少人都知道,《清平乐》是大IP《孤城闭》的改编之作。


原著主线,其实是仁宗之女,福康公主徽柔的爱情。公主所爱的内侍怀吉,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怀吉亲眼看着,内心有团火的徽柔公主,撞向重重宫门——证明了身份,也困住人、锁住情的宫门。


《清平乐》从开篇就能看得出,这是一次颠覆级别的改编。


故事线被扩充,主要视角也换了人。


从公主的爱情。


到帝王家的情感——


仁宗与曹皇后,为臣时可做一生知己,为妻却要半生疏离。


徽柔和怀吉,公主和内侍,同是困在城里的人,守护与取暖却要止乎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以及,仁宗与徽柔,细致的宠爱是真的。


但四方皇城究竟能否容得下这样一对父女?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最新剧情的一个细节。


徽柔出世,仁宗激动地找晏殊商量,给公主取名。


名字列了上百个,却怎么也不满意,晏殊点出了仁宗心思。


这些字只含华美

却没含配得上公主的天下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最后君臣一致觉得极好的,徽柔。


徽者善也,柔者仁也。


天子长女,不仅要徽柔懿恭,更要怀保小民。


作为父亲的美好愿望,撞上作为君主的下意识:给女儿带上沉重的“王冠”。


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清平乐》改动巨大,但,飘觉得可以接受。


因为这未尝不是一种殊途同归——


“明君”的牺牲。


“公主”的舍弃。


享天下供奉,也受着天下约束。


谁能从心而活?


片花那几句,可能已经点了题——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它并没有丢掉原著的“核”。


并且,是又进了一层。


《清平乐》的原小说以内侍怀吉的第一人称,叙述和公主相识生情,见证了皇家孤城中人的悲哀。


以小见大。


而剧版《清平乐》却是从大铺陈,以正午阳光擅长的细密针脚,徐徐织一副画卷——


《知否》是一张市井图。


《清平乐》画的是皇家景。


而这般大视角,最后还能落回至微之处,人——


困于宫中,有情感、有渴求的血肉之躯。


而对宫内的聚焦,却因为从朝堂、盛景的大视角切入。


似乎又多了一层含义——


皇家人被困于皇城,而皇城,却在海晏河清的万民之中。


这也是一种“衡”。


却更让人感到,平衡温润中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和无奈悲怆。


被时代和命运“裹挟”人物,某种程度上,也是主动选择点缀着这宏大。


这样的剧,是有余韵的。


即便隐隐预见得到,剧中人物的终局。


但每个人在铺向终局的无数抉择中,展现的一点点弧光。


都是能打动人的看点——


曹皇后和仁宗的拉锯战,不是只关倔强夫妻的误会与风月。


更是师从范仲淹的有识女子,半生陷在“先为臣,还是先为妻”的困局里;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新上线的张贵妃,身处后宫,却坦坦荡荡只谈爱,不管被称贤良淑德,还是骂祸国妖妃。


被这顶流男团洗了眼


还有尚未上线却备受期待的,曾敲响过宫门,撞得头破血流的公主徽柔。


和公主身边,主动选择困在皇城的怀吉。


这是一部旨在做众生相的剧。


开篇就奠定了“调”。


它注定不会是那些,让我们情绪激荡巨大,看过哭过但追到结尾就完了的国产剧。


但,无论从审美追求和讲故事的“胸襟”上。

有这样的剧存在,永远是好事。


它不是为了让你爽而看的。


是为了让我们知道。


国剧也能做到兼具,画面视听、演员演技、故事铺陈多层次的丰富美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