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不養我老,我的積蓄誰都不給”,老人一席話,點醒了年輕人

說到孝順,我覺得用一句話來概括比較全面:“實力不夠,情商來湊。”

在很多年輕人的心中,所謂的“孝順”恐怕就是用金錢去收買父母的感情,不可否認,金錢確實在孝順行為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說現實點,平時過年過節,你總不能空著手回家探親吧?但是,有些經濟實力不好的年輕人,金錢上無法關照父母,嘴上那就要勤快點,多說一些關心父母的話,讓別人一聽暖心窩。


“兒女不養我老,我的積蓄誰都不給”,老人一席話,點醒了年輕人

子女孝順父母,不是義務而是責任,在中國傳統的家庭中,子女對父母的孝順,似乎成為某種可以索取的利益,好比“你幫我帶孫子,我才替你養老”等諸如此類的話,既然是責任,那就意味著義無反顧。

換個角度來看,父母有沒有責任幫襯兒女呢?作者認為這個問題,也應該不同情況不同對待,接下來說件小事,大家自行斟酌就會恍然大悟。

62歲的張大爺一直和我們公司有業務來往,什麼業務呢?公司所有的廢舊品都是交給他來收,價格比同行的還要高一點,服務態度也很好。一來二往,張大爺和我們公司的年輕人就混熟悉了,有時候我們工作壓力大,總會聚堆兒和大爺聊聊心裡話,在旁人的眼中,他就是一個普通的老年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對於我們已婚的年輕人而言,那就是亦師亦友。

張大爺從來不聊自己的兒女,具體什麼原因我們也無從知道,直到前些時日發生的一件事,我們明白了。


“兒女不養我老,我的積蓄誰都不給”,老人一席話,點醒了年輕人

前不久,張大爺的老伴中風導致偏癱,話語不清滿嘴的口水直流,情況還算比較嚴重,大爺一個人在醫院前前後後陪床照顧了半個月,最後實在扛不住,給家中3個孩子紛紛去了電話,剛說完老伴病重後,還沒來得及多解釋一句,閨女表示不管孃家事,大兒子以工作忙為由拒不盡孝照顧,小兒子是三個孩子條件最差的,大哥大姐都拒絕了,他更加不願意盡孝。

其實呀,這並不是大爺的本意,他從來沒有想過讓孩子去照顧病重的母親,他能夠理解孩子們的苦處。年輕人結婚了,也有自己的婚姻和家庭,房貸車貸壓力也不小,能不麻煩孩子們儘量不麻煩,大爺的意思是想把老伴前些年買的保險去理賠一下,這樣可以緩解一下經濟壓力。

大爺不甘心,直接在家族微信群裡發了這樣的一條信息。

“不是讓你們來照顧媽媽,我知道你們都成家了,有自己的日子要過,壓力也很大,爸爸只是希望你們能夠騰出空,去辦理一下媽媽買過保險的理賠金,可以賠10萬塊錢。”


“兒女不養我老,我的積蓄誰都不給”,老人一席話,點醒了年輕人

果不其然,大爺的這番話真管用,三個孩子搶著要辦這件差事,最後大兒子幫忙領了這筆10萬塊錢的理賠金,大兒媳婦聽說這件事後,虛情假意每天定時定點到醫院照顧婆婆,又是送湯又是給婆婆端屎端尿。當然,這一切,張大爺全都看在眼裡,他並不傻,兒女們在態度上的轉變說明了一件事:能夠被收買的親情,一定是靠不住的。

當著孩子的面,大爺開始索要這筆10萬塊錢的理賠金了。

“老大,那10萬塊錢拿到手了吧?直接現金給我,我們要留著有其他用。”

大兒子連忙笑眯眯地回答說道:“爸,你要錢幹嘛呀?媽生病也花不了幾個錢,再說,醫院這邊不是有你大兒媳婦嗎,都是一家人,你的還不是我的。”

感情的是非觀,往往是建立在我們理性思維下的判斷,不少的人打著感情牌,去利用感情裝滿自己的口袋。看似合情合理,其實這種人說好聽點就是貪小便宜,說不好聽,連畜生都不如。父母生病的時候不盡孝不照顧,不履行子女應該盡到的責任和義務,一旦家中有好事卻舔著臉去索取,作者很明確告訴大家,這種違法行為多半都是父母給慣出來的。

大兒子的一番話,張大爺並沒有心軟,這一次堅決不慣著孩子們,他當即反駁:“一家人?你們結婚後,拿我們當父母了嗎?這個錢是我們的救命錢,誰都別想佔為己有。”

大兒媳婦站在一旁頓時發怒:“爸,你要是這樣絕情,那以後你二老找別人養老去,我們可沒那個能力。”

大爺十足底氣狠懟:“兒女不養我老,我的積蓄誰都不給。”


“兒女不養我老,我的積蓄誰都不給”,老人一席話,點醒了年輕人

俗話說,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能夠陪你一路走下來的人,不是兒女不是父母,而是愛人。你可以信奉養兒防老,但是有一個前提,你和子女的這份親情是否可以支撐未來生活中的種種困境,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案例比比皆是,能夠發自真心的孝順父母,這樣的年輕人有,但是很少很少。

作者的觀點是,父母幫襯子女的初衷,不是為了以後的養老,自己手中留有一筆錢,無論生活中還是感情上,不過分依賴子女,於人於己都是一種方便,無數親情在利益的驅使下,換來的卻是對簿公堂的據理力爭,在這個現實的社會中,靠不住的家人,還真就不如靠金錢。

我贊同文中張大爺霸氣的做法,他的這番話點醒了很多不懂孝順的年輕人。兒女不孝順,就沒有必要事事捨己為人,人心換人心,你若無情無義自私自利,我為何還要念及家人情感?感情上的尊重,不是靠金錢來獲取的,如果真的到了用錢來換感情的地步,這種感情註定無法長久。


“兒女不養我老,我的積蓄誰都不給”,老人一席話,點醒了年輕人

退一萬步講,三個兒女經濟實力不夠,哪怕去醫院看看母親,這種精神上的支持,也能讓父母不至於到了寒心的地步,實力不夠情商來湊,但張大爺兒女們的眼裡只認錢。

也許有的朋友會說,做父母的不要這麼苛刻,父母的將後來不都是子女的嗎?我想說,這種理所應當的想法,完全已經喪失了做人最起碼的良知,不懂感恩不說,卻把“啃老”說得那麼漂亮。

朋友們,你們認為張大爺的做法合適嗎?病重的老人,到底該不該麻煩子女呢?

-END-

文中觀點僅個人拙見,關注我,用情感的文字讀懂每一份真情,歡迎點贊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